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与颅骨钻孔穿刺外引流血肿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择了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颅骨钻孔穿刺外引流血肿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4±0.36)h,术中出血量为(50.57±5.08)ml,住院时间为(11.09±1.06)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86±1.02)h,术中出血量为(185.83±11.76)ml,住院时间为(21.32±5.16)d,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12例,良8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优5例,良10例,其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等优点,治疗效果好,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唇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给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53.
干部人群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处级干部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军。由于该群体精神压力较大,自我保健意识不足,同时存在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该人群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疾病发病的高危人群。为了解乌鲁木齐市处级干部健康状况,笔者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在部分三甲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处级干部群体随机抽样685名干部进行健康状况的现况调查,通过分析疾病分布及常见疾病的检出率,为该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提供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相似文献   
54.
病人,男,5 1岁。1995年6月因大便带血来我院就诊,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降结肠癌,在我院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结肠低分化腺癌,肿瘤3 .0cm×3 .0cm×2 .5cm大小,侵达肌层,肠周淋巴结2 /5转移,术后给予DDP +氟尿嘧啶化疗6周期(DDP 40mg入液静滴第1~3天,氟尿嘧啶75 0mg入液静滴第1~5天)。治疗后多次复查无复发。1998年2月病人出现尿痛,尿血,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诊断为右输尿管占位,在泌尿外科行右输尿管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输尿管移行上皮癌,术后行丝裂霉素10mg膀胱灌注治疗,每月1次,共治疗6次。1999年12月又出现血尿,行…  相似文献   
55.
骆梅  陈洪华  丁晓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1619-1619
鼻神经内分泌癌是极少见的恶性肿瘤,我院收治1例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发病率及发病原因,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2年至1999年,本院外伤性脑梗塞病人的诊断及治疗的情况。结果总43例,良好26例,占总数60%;中残8例,占18%;重残5例,占12%;死亡2例,占5%;植物生存2例,占5%。结论CT的使用,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7.
目的总结和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统计本院6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总数、发病率及病因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995年至2001年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85例,GCS3~5分76例,死37例,占48.7%;GCS6~8分209例,死亡44例,占21.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积极防治脑水肿、颅高压及严重并发症可以减少病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心肌做功技术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降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的诊断性试验。选取2019年5—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AMI且LVEF>50%的患者为AMI(LVEF>50%)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采用二维超声采集其心尖二腔、三腔及四腔长轴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动态图像,测量并比较两组间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心肌做功各参数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心肌做功各参数的重复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左心室整体有用功(GCW)、整体无用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WE)、整体做功指数(GWI)对于LVEF保留的AMI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降低的诊断价值。结果AMI(LVEF>50%)组30例,年龄(67.3±9.7)岁,女性14例(46.7%)。对照组30例,年龄(68.1±8.6)岁,女性12例(40.0%)。AMI(LVEF>50%)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比二尖瓣后叶瓣环组织多普勒速度(E/e)、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较对照组大,E、e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LVEF>50%)组GCW[(1145.9±440.1)mmHg%(1 mmHg=0.133 kPa)比(1425.7±355.4)mmHg%]、GWE[(80.9±9.5)%比(87.3±5.5)%]、GWI[(1001.3±416.2)mmHg%比(1247.6±341.7)mmHg%]低,长轴整体应变(GLS)绝对值低[(8.5±3.4)%比(11.4±3.7)%],峰值应变离散度(PSD)高[(101.3±66.4)ms比(74.7±31.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LVEF>50%)组GWW高[(177.2±71.1)mmHg%比(155.7±64.6)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W、GWW、GWE、GWI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重复性良好(ICC均>0.75)。ROC曲线分析显示,GCW、GWW、GWE、GWI 4个参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0.929、0.808、0.862,均可用于AMI(LVEF>50%)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诊断。结论心肌做功技术对于LVEF保留的AMI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降低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离散度(PSD)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38例MHD患者(MHD组)和45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采集心尖二腔、三腔及四腔3个长轴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计算左心室18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PSD);比较两组间PSD差异,并评价PSD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MHD组PSD MHD组PSD[(54.21±11.55)ms]高于对照组[(35.58±14.37)ms;t=4.653,P < 0.001]。MHD组PSD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呈正相关(r=0.461、0.466、0.498、0.472、0.414、0.498,P均< 0.05)。结论 MHD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下降;PSD可早期、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观察内质网应激(ERS)诱导剂衣霉素(TM)及ERS抑制剂牛磺熊去氧胆酸钠(TUDCA)对ERS相关标识性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建立小鼠卵巢ERS模型。方法取4周龄昆明白小鼠卵巢,进行半卵巢培养。实验分组:新鲜对照组,不同浓度TM诱导组(1、5、10、20、30μg·mL-1),TUDCA+TM组、不同浓度TUDCA(1、2、5、10mM)+TM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培养1h卵巢内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GRP78、培养3h后ERS凋亡相关蛋白CHOP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培养3、6、12、24、36、48h后卵巢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新鲜组相比,TM诱导1h后卵巢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TM浓度为5-10μg·mL-1时GRP78表达水平达到最高(P<0.05),之后随TM浓度增加缓慢递减;TM诱导3h后卵巢内ERS凋亡相关蛋白CHOP表达水平在TM 10μg·mL-1处达到最高(P<0.05),凋亡细胞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加。TUDCA抑制ERS实验显示,随着TUDCA浓度的增大,10μg·mL-1TM诱导的GRP78蛋白表达呈递减趋势,其中TUDCA 10mM组GRP78表达水平基本恢复到新鲜组水平。结论 TM可诱导小鼠卵巢ERS,5μg·mL-1为诱导ERS保护作用浓度,而10μg·mL-1以上则产生ERS途径介导的凋亡。TUDCA可抑制TM诱导的卵巢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