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38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1月间采用经小关节突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0.5~67.5岁,平均465岁.病程为5~12个月,平均9个月.突出节段以T9-10和T10-11为主,占45%.T8-9、T11-12、T12L1各4例,分别占11%.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MR检查,22例行脊髓造影,25例行CT或CTM检查.本组38例中有3例突出部分发生钙化,嵌入脊髓.MRI显示本组38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OLF)8例,后纵韧带骨化(OPLL)10例.22例行腰椎逆行造影,正位X线片显示蛛网膜下腔受压、完全梗阻者8例,不完全梗阻者6例,其中8例是由于黄韧带肥厚、骨化或后外侧小关节突增生所致;侧位X线片均表现为椎间隙相应水平硬膜囊前后径变窄,硬膜囊或脊髓受压.结果术后随访1.2~3.5年,平均2.8年.采用Otann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优16例,良18例,可2例,差2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脊柱不稳、神经症状加重及伤口感染等,优良率为89.47%.1例患者术后出现腰部束带感改善不明显,但双下肢肌力明显恢复(1级恢复为3级);1例术后大小便功能恢复不明显,无其他不适症状,行针灸对症治疗后12d恢复.无术中神经根损伤.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治疗16例确诊为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6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6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6例患者,病程迁延,(12.0±4.1)周方基本恢复.而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7.0±1.4)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抽搐在术后1周内即可出现,可认为它是椎间隙感染的征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经原切口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在治疗椎间隙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iled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and to improve its re-sult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4 to October 2007, 48 patients underwent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2 to 38 months(mean 18 months). Among them, 4 failed cases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 1 male and 3 females, with the age of 42, 51, 40, 49 years. Results Case 1 reported the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s the result of the patient's shoulders being overstretched while fixing his position during operation, the muscular power of both upper extremities declining to degree Ⅱ and Ⅲ upon operation completion, which was restored to degree 4 when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45 days after operation). Case 2 reported the compression on the spinal cord as the result of failure to remove the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which had been identified by the preoperative CT; the patient complained of no release of symptom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T showed that compression still existed. Case 3 reported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caused by massive bleeding during decompression, a function of ex-tremely small vertebral can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5 mm shown in preoperative MRI); the muscular pow-er of left extremity dropped to degree 0 upon operation completion; the patient could walk with crutch 10 days after operation. Case 4 reported'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P) which occurred 1 year after operation and became deteriorated 2 years later, but did not affect the motion of prosthesis. Conclusion Bryan disc arthroplasty is being extensively used as an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decompr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ervical disc. Excellent clinical results are related to strict selection of indications,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the experience and surgical technique of the surgeon are also important to the fin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如 :Harrington、Luque及椎弓根系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在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 ,对于大多数胸椎爆裂骨折、胸椎肿瘤、结核等 ,当后路手术难以有效解除压迫或清除病灶时 ,前路进行手术并同时内固定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3月间经胸腔前路内固定治疗爆裂骨折 9例临床治疗结果 ,试对胸椎骨折前路内固定的特点、应用指征及临床价值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2 8~ 5 4岁 ,平均 3 5岁。 9例均有不同程度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术后临床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2月至2009年6月,共计51例在我院行腰椎后路侧弯矫形选择性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T1加权像上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根据椎间孔的狭窄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以至于腰椎在矢状面上只能做很小范围的活动,即使使用激素、度冷丁也只能在短时间内轻微缓解,由于这种症状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很少见到,在这篇研究中我们把这种症状作为一个观测指标.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术前ODI指数、末次随访时ODI指数的改善率经过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重度坐骨神经痛、性别经过Person χ2检验在各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在3组间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obb角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患者的病程、椎间孔狭窄的程度、术前的Cobb角同时影响术后ODI指数改善率.结论腰椎间孔狭窄程度较轻组,病程较短,Cobb角较小,术后效果较好.反之随着腰椎间孔狭窄程度加重,病程较长,Cobb角较大,患者术前ODI指数逐渐增加,重度坐骨神经痛出现的概率较大,术后效果较差.患者病程及腰椎间孔狭窄程度是影响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环钻在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经椎弓根切除半椎体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半椎体切除的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9.6岁。9例接受常规的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术(A组),16例采用环钻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术(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6.2)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及性别组成相匹配。手术时间A组平均(213±33)min;B组平均(17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P<0.05)。出血量A组平均(840±118)ml;B组平均(710±7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P<0.05)。侧凸Cobb’s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1.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4.3%;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83.0%,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6;t=1.35,P=0.20)。后凸角A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7.9%,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7.1%;B组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4.3%,术后1年随访矫正丢失率为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2;t=1.12,P=0.29)。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及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行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应用环钻在增加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间盘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形态学上的变化,同时也伴随有椎间盘的组织学与生化性质的一系列改变,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中及由此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类型与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之间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试验于2005—03/10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科及小儿骨科收治的经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之髓核纤维环和邻近突出髓核的组织,共51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纤维环完整者即膨出者16例,突出者21例,脱出者14例。对照组标本取自本科和小儿骨科共7例患者15个间盘组织。方法:手术摘除椎间箍标本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进行测定。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标本肿瘤坏死因子CI的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未检测到肿瘤坏死因子CI,而实验组中各标举均可检测到,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纤维环突出者及脱出间盘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为66.7%和78.5%,与纤维环完整者2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纤维环完整者和突出及脱出者组织化学积分分别为1.00,5.76分和8.28分,3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纤维环撕裂程度越重时肿瘤坏死因子CI的产生越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 9月 ~2003年 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 83例,随访患者 81例,年龄(55. 25±19. 21)岁,随访时间 (1. 68±0. 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 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术后采用Stauffer 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 87%与 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 87. 81%与62. 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 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 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采用后路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伴胸椎后凸畸形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32岁,平均25.42岁.后凸畸形的顶点部位主要分布在胸腰椎区域,分布于胸腰椎者有7例,分布于腰椎者有5例.采用后路经关节突多节段截骨术进行手术治疗,截骨平面2~4个,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矫形效果、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手术前后矫形效果的差异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后无感染、死亡病例发生;术中硬膜撕裂1例,椎弓根骨折1例,术后下肢一过性感觉减退1例.术后平均矫正25°.随访时间1.25~6年,平均3.5年.矫正度数丢失平均为7.2°,但是所有患者都达到了骨性融合.所有病例中有1例出现螺钉松动.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是96.7%.结论 后路经关节突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中短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的选择对术中髓核摘除量的影响及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2月采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技术),B组40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C组43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4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4组患者髓核摘除量;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和椎间隙高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7±0.8)、(3.6±0.7)、(4.5±1.1)、(3.0±0.8)cm3,C组体积显著大于其余3组,D组体积显著小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无术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术前各组间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及双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评分改善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比较LCI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LCI变化值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采用ITEA技术的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