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71篇
  免费   2563篇
  国内免费   1825篇
耳鼻咽喉   162篇
儿科学   298篇
妇产科学   241篇
基础医学   2678篇
口腔科学   470篇
临床医学   3197篇
内科学   3480篇
皮肤病学   299篇
神经病学   1235篇
特种医学   9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3篇
外科学   2351篇
综合类   4716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1770篇
眼科学   559篇
药学   2589篇
  32篇
中国医学   1757篇
肿瘤学   2127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469篇
  2022年   1140篇
  2021年   1419篇
  2020年   1084篇
  2019年   903篇
  2018年   954篇
  2017年   893篇
  2016年   760篇
  2015年   1184篇
  2014年   1432篇
  2013年   1360篇
  2012年   1959篇
  2011年   2155篇
  2010年   1456篇
  2009年   1168篇
  2008年   1420篇
  2007年   1257篇
  2006年   1246篇
  2005年   1182篇
  2004年   798篇
  2003年   716篇
  2002年   606篇
  2001年   519篇
  2000年   497篇
  1999年   426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247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1973年   8篇
  1972年   4篇
  196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中高血压、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糖尿病等5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脂肪肝的关系,为脂肪肝和慢性代谢性共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年龄别和性别分组的5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脂肪肝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研究人群中,高血压、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糖尿病、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32.0%、52.0%、34.7%、31.8%、9.9% 和43.4% ;高血压、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糖尿病均是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 (P<0.001,OR值>1);5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单独患病对脂肪肝患病的提升度均大于1 (1.42~1.66);年龄、性别分组后按置信度排名第1的强关联规则均为{高血压,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脂肪肝};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组在强关联规则个数、关联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高血压、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糖尿病等5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均可单独对脂肪肝患病起到提升作用,多种疾病共患可增加脂肪肝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3.
微量补体反应性溶血测定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白云  朱锡华 《免疫学杂志》1994,10(2):127-129
本文报道从酵母多糖活化的急性期患者血浆中分离C^-56复合物,并经DEAE-纤维素DE-32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利用微孔板和自动微孔板测定仪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准确的微量反应性溶血测定法。  相似文献   
94.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正常大鼠膈腹膜间皮,并观察了腹膜腔内注射中国墨汁和兔血液后大鼠膈腹膜间皮的变化以及腹膜腔和间皮下毛细淋巴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背景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防治 .[病例报告 ]3 2例腹部切口裂开的病人中恶性肿瘤病人 8例 ,肠梗阻病人 6例 ,消化道、阑尾穿孔病人各 4例 ;5例存在明显肠胀气 ,4例有明显切口感染 .[讨论 ]全身营养状态不良和局部因素是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 .加强营养支持 ,注意提高缝合技术和增加组织抗张力的强度 ,避免危险因素和加强对危险因素的围手术期处理 ,可以有效减少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 ,提高手术成功率 .  相似文献   
96.
[目的 ]了解朝鲜族的各种鼻部肿瘤的发病率并确定针对高发鼻部肿瘤的研究课题 .[方法 ]调查 1990年 1月到 1999年 10月之间在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经活检确诊为鼻部肿瘤的全部患者的原始记录 .[结果 ]发现了 82例朝鲜族鼻部肿瘤患者 .其中 ,发病率最高的为乳头状瘤 ( 3 6/ 82 ) ,其次为鳞状上皮癌 ( 13 / 82 ) .[结论 ]朝鲜族鼻部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 .必须提高对鼻部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并加快有关鼻部乳头状瘤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  相似文献   
97.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5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包括海绵窦);Ⅱ型4例,主要向后颅窝生长;Ⅲ型12例,骑跨岩骨分别向中、后颅窝生长。额颞开颅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肿瘤4例,乙状窦前入路10例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Ⅱ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Ⅲ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1例。结论:Ⅰ、Ⅱ型多数能全切除,术后效果良好;若Ⅰ型岩斜坡脑膜瘤侵犯海绵窦则难以全切除,术后容易并发动眼神经损伤。Ⅲ型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非常困难,乙状窦前入路是Ⅲ型岩斜坡脑膜瘤最佳的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8.
李靖  王全平  王哲  范宏斌  陶惠人 《医学争鸣》2001,22(11):1020-102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3mo龄SD大鼠均分为SCI组与对照组,SCI组于T10 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wk后对骨骨进行取材料,应用原位凋亡法计数股骨髁部松质骨骨细胞的凋亡指数,对股骨髁部行透射电镜观察,采用双能线骨密度仪对各组大鼠的股骨髁部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结果:SCI组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小梁骨中骨细胞凋亡比率显上升(P<0.001),透射电镜观察到SCI组骨细胞异梁色质凝聚,边集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征象,结论:骨细胞凋亡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I型内皮素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VSMC增殖及内膜增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 型内皮素受体 (ETA)反义寡核苷酸(ODN)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和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  1细胞培养 :取家兔主动脉中膜消化后培养传代 ,经抗 α- actin鉴定后使用第 4~ 6代传代细胞 ;2人工合成ODN:经 Genbank检索筛选 ,合成含 18bp ETA- ODN片段 ,再对 5 端硫代修饰以增加稳定性 ,同时行地高辛标记以检测反义片段的细胞膜穿透性 ;3 MTT分光光度法检测 ETA-ODN对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4运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法 (1 2 5I- ET- 1)了解 ODN对 ET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 ,以探讨其反义作用 ;5兔颈动脉空气干燥模型在体研究 ODN对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应用 F- 12 7凝胶载体携带 ETA-ODN(3.0μmol· L- 1 )导入血管周围 ,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增生内膜相对厚度 .结果  ODN于培养后 12 h进入细胞内 ,并逐渐增加 ;15 μmol· L- 1 ETA- ODN对 VSM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2 4h后即有显著作用 ;ETA- ODN对 ETA表达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现为 CPM于 2 4h逐渐减少 ;ETA- ODN导入后 ,血管增生内膜相对厚度减少 .结论  ETA- ODN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 ETA蛋白表达以及 VSMC的增殖 ;反义寡核苷酸是通过反义机制实现对 ETA蛋白和 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石蜡切片中BCL-6抗原失活机制及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清  黄高昇  赵一岭  王哲  闫庆国  郭英 《医学争鸣》2001,22(15):1352-1354
目的 探讨石蜡切片中BCL 6抗原失活机制及修复的最佳方法 .方法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11例石蜡切片分别用二乙胺四乙酸 (EDTA)、柠檬酸、碳酸钠及去离子水 4种与钙离子结合力不同的修复液 ,结合高压、微波和煮沸 3种不同方法修复后 ,比较检出的BCL 6阳性率及强度 .结果 BCL 6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 :EDTA 0 .73>柠檬酸 0 .45 (P<0 .0 1) >碳酸钠 0 .12 (P <0 .0 1) ,去离子水组无 1例阳性 .高压修复阳性率 0 .5 5 >微波修复 0 .2 8和煮沸修复 0 .12 (P <0 .0 5 ) .不同修复液与高压结合修复检出BCL 6阳性率及强度 :EDTA与柠檬酸阳性率分别为 1,0 .82 (P >0 .0 5 ) ,高于碳酸钠组 (0 .36 )和去离子水组 (0 ) (P <0 .0 1) .EDTA组强阳性占 0 .82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结论 EDTA结合高压是修复BCL 6抗原的理想方法 ,钙离子的参与可能是甲醛固定后BCL 6抗原失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