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32篇
  免费   6608篇
  国内免费   4305篇
耳鼻咽喉   664篇
儿科学   893篇
妇产科学   680篇
基础医学   5459篇
口腔科学   1132篇
临床医学   7910篇
内科学   7429篇
皮肤病学   609篇
神经病学   2123篇
特种医学   233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5988篇
综合类   14091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6031篇
眼科学   1198篇
药学   7068篇
  68篇
中国医学   4722篇
肿瘤学   4204篇
  2024年   199篇
  2023年   727篇
  2022年   2042篇
  2021年   2766篇
  2020年   2158篇
  2019年   1684篇
  2018年   1764篇
  2017年   2038篇
  2016年   1678篇
  2015年   2684篇
  2014年   3411篇
  2013年   3693篇
  2012年   5131篇
  2011年   5427篇
  2010年   4299篇
  2009年   3718篇
  2008年   4112篇
  2007年   4049篇
  2006年   3688篇
  2005年   3164篇
  2004年   2614篇
  2003年   2710篇
  2002年   2193篇
  2001年   1733篇
  2000年   1234篇
  1999年   878篇
  1998年   469篇
  1997年   456篇
  1996年   285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251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57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8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更昔洛韦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指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治疗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相关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ITP)应用指征。方法选择血清HCMV DNA PCR和(或)HCMV IgM检测呈阳性ITP患儿46例,采用逆转聚合酶扩增反应(RT-PCR)检测巨核系祖细胞中HCMV晚期抗原mRNA,并行GCV治疗,判定其疗效及应用指征。结果46例血清HCMV-DNA PCR阳性和(或)血清HCMV-IgM阳性的ITP骨髓巨核祖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19例,GCV治疗有效16例,mRNA阴性27例,GCV治疗有效4例。阳性组疗效高于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CMV感染的ITP患儿,若对常规治疗无效,应检测其巨核祖细胞内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者是应用更昔洛韦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992.
婴儿痉挛临床诊治与预后1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27例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诊治和随访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婴儿痉挛的诊断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婴儿痉挛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收治的婴儿痉挛患儿进行分析和随访,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共有127例婴儿痉挛患儿进入研究。起病年龄为(6.1±3.1)个月,患儿随访时间(38±8)个月;72.4%为症状性,宫内发育迟缓、先天脑发育畸形、出生时窒息为主要病因,脑发育不全、智能发育迟缓多见;27.6%为隐原性或原发性。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弥漫或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丙戊酸钠、氯硝基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在症状性婴儿痉挛中,76.1%预后不良,原发性或隐原性婴儿痉挛中,有60.8%的病例发作得到控制;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落后、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可能提示婴儿痉挛预后不良。 结论婴儿痉挛多为症状性,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异常、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与婴儿痉挛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亚溶解剂量补体C5b-9(SC5b-9)复合物刺激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CM)分泌的作用,并探讨NF-κB核转录因子是否介入SC5b-9的促增生效应。方法:体外纯培养大鼠GMCs,并行光镜、电镜及功能鉴定。质控SC5b-9后,将GMCs分为5组,即SC5b-9刺激组、SC5b-9+PDTC组(吡咯啉烷二甲基硫脲)、ATS组、灭活人血清组及完全营养液组。应用RT-PCR检测40min PCNA和FN mRNA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8 h GM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纤维粘连蛋白(FN)及细胞核内NF-κBp65表达情况。结果:实验40min,SC5b-9刺激组PCNA和FN mRNA表达上调,PDTC处理后表达则明显下降,其余3组PCNA均呈阴性,另3组FN则均有一定基础表达。SC5b-9刺激组,GMCs免疫组化显示:PCNA、α-SMA、FN、NF-κBp65表达增加,PDTC处理后则4者表达明显下调,其余各组,PCNA、α-SMA、NF-κRn65均呈阴性,FN亦有一定的基础表达.结论.SC5b-9可能通过激活NF-κR促讲GMCs增生和ECM分泌.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目的探讨人Ⅰ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42岁绝经后妇女(自然绝经≥2年)231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型.结果231例受试对象中,Ⅰ型胶原α1链PCR扩增产物未发现ACCB7I酶切位点,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型均为SS型;Ⅰ型胶原α2链基因型分别为EE型113例,Ee型91例,ee型27例(分别占48.9%、39.4%、11.7%),等位基因频率E和e各为68.6%、31.4%.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携带EE基因型的个体比Ee基因型和ee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为低,但只在腰椎侧位(L2-L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值EE基因型比Ee基因型携带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COL1A1 Sp Ⅰ结合位点不存在G→T突变.COL1A2基因EE型个体较Ee基因型及ee基因个体的骨密度值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COL1A2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肺炎合并心衰的治疗方法。方法:按日期将80例肺炎合并心衰患儿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5例。活疗组在常规抗炎对症治疗基础上佐用酚妥拉明加阿拉明,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衰之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90.0%,对照组为65.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酚妥拉明和阿拉明治疗肺炎合并心衰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考察11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肿节风总黄酮的吸附分离性能。方法采用静态吸附分离法确定适合的大孔吸附树脂;采用动态吸附分离法确定分离条件。以总黄酮吸附量、总黄酮质量分数和回收率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结果HPD 400大孔吸附树脂对肿节风总黄酮有良好的吸附分离性能,其分离肿节风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为:肿节风总黄酮上样质量浓度为10 m g/mL,肿节风总黄酮最大吸附量为9.5 m g/mL,吸附体积流量为2.5 mL/m in,洗脱剂为70%乙醇,洗脱剂用量为3倍柱体积,树脂可重复使用3次。结论采用HPD 4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肿节风总黄酮简便有效,总黄酮回收率为85%左右。  相似文献   
999.
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是从各种体液中分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然而有时要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是很困难的.结核病在临床上可以没有特异性表现,胸部影像也可能缺乏相对特征性改变,故两者常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因此,临床上需要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的方法来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理解,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出现.本文分析全血干扰素γ测定、胸水中细胞因子检测、聚合酶链反应、血清学方法等技术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深吸气量(IC)和呼气流速受限(EFL)的变化.方法 33名急性发作的COPD患者和哮喘13名患者通过定量气雾剂吸入400 μg沙丁胺醇,并于吸药前和吸药后20 min分别检测常规肺功能,并应用呼气负压(NEP)技术检测EFL.结果 33例COPD患者吸药前坐卧位均存在EFL,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仅1例坐位时EFL消失,其余32例坐卧位均仍存在EFL;13例哮喘患者吸药前坐位和(或)卧位均存在EFL,吸药后10例坐卧位EFL均消失,3例坐位EFL消失而卧位存在.26名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显示了IC明显的增加(△IC>15%).结论 对于COPD患者,评价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时,IC较FEV1、EFL的变化更加敏感;而哮喘患者EFL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出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