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57篇
  免费   14178篇
  国内免费   7345篇
耳鼻咽喉   1325篇
儿科学   2254篇
妇产科学   776篇
基础医学   8332篇
口腔科学   2963篇
临床医学   16316篇
内科学   11385篇
皮肤病学   1483篇
神经病学   2875篇
特种医学   52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482篇
综合类   36855篇
现状与发展   29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6261篇
眼科学   1653篇
药学   15582篇
  195篇
中国医学   13963篇
肿瘤学   6129篇
  2025年   24篇
  2024年   1923篇
  2023年   2129篇
  2022年   4408篇
  2021年   5453篇
  2020年   4719篇
  2019年   2827篇
  2018年   2688篇
  2017年   3630篇
  2016年   2890篇
  2015年   4997篇
  2014年   6604篇
  2013年   8376篇
  2012年   11878篇
  2011年   12508篇
  2010年   11407篇
  2009年   10410篇
  2008年   10709篇
  2007年   10329篇
  2006年   9037篇
  2005年   7135篇
  2004年   5213篇
  2003年   4349篇
  2002年   3441篇
  2001年   3119篇
  2000年   2430篇
  1999年   869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脂肪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由甘油和脂肪酸通过酯化作用形成;而且肿瘤细胞中脂肪酸的合成异常活跃,明显高于正常细胞,为肿瘤细胞旺盛的增殖、发育过程中生物膜的形成、信号分子和能量的产生提供必要的脂质底物。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是脂肪酸从头合成过程的限速酶,同时也是催化该脂肪酸合成通路中第一步反应的酶;其催化生成的产物丙二酰辅酶A亦能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因此,ACC抑制能降低脂肪酸合成和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体内脂肪酸的含量,进而减弱肝细胞内脂肪的堆积来达到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同时体内脂肪酸含量的降低使肿瘤细胞发育所必须的脂质底物得不到满足,从而能够抑制肿瘤组织的发育,所以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有望成为新型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肿瘤的药物。本文对ACC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苦参素(OM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和OMT低[25 mg/(kg·d)]、中[50 mg/(kg·d)]、高[100 mg/(kg·d)]剂量组,每组20只,术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疗程7 d。通过盲法神经功能评分评测神经功能损伤,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梗死体积。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生化分析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OMT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1)、神经功能状况明显改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或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性形态结构改变明显改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且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沉)显著降低(P<0.05或P<0.01),红细胞膜流动性指标(荧光偏振度、平均微黏度、各向异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OMT可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正>The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yet few researchers have reported city-or region-specific projections of temperature-related deaths based on assumptions about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Herein, we provide quantitative projections for the number of additional deaths expected in the future, owing to the cold and heat in the city of Nanjing, China, based on 31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 two representative  相似文献   
994.
为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估心梗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参数的变化,选取100例接受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RT-3DE技术对正常对照组和心梗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参数并进行比较。心梗患者PCI术前组左心室各功能参数值均劣于正常对照组,而术后1个月左心室各参数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CI术前、术后应用RT-3DE能够准确定位、定量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运动同步性,对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5.
肿瘤侵犯大血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累及大血管的肿瘤切除及受侵犯血管的处理方法 ,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及术后生存率。方法 总结 1998年 10月~ 2 0 0 4年 2月的 2 6例累及重要血管的肿瘤切除及血管重建的经验。结果  2 6例患者均无术后人工血管感染 ,血肿形成等。获随访 2 3例 ,随访时间 2~ 65个月 ,平均 42 .8个月。术后随访分别行彩色超声或CT血管显影 (CTA )检查 ,5例胰头癌和 1例胆管癌患者下腔静脉、门静脉置换后 ,3例分别于术后 3~ 15个月并发癌栓形成 ,术后远期通畅率为 5 0 % ,肿瘤分别于术后 3~ 3 1个月复发。 7例盆腔和腹膜后肿瘤切除血管置换患者术后获随访 2年 ,1例复发 ,但血管通畅。 2例四肢肉瘤患者随访 1年未见复发 ,血管通畅。 11例颈部肿瘤切除、血管置换患者术后随访 3个月至 5年 ,目前血管通畅 ,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对累及重要血管的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并大血管切除重建手术是安全的 ,可明显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 ,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大动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大动脉病变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胸腹主动脉瘤 3例 ;降主动脉夹层破裂并巨大假性动脉瘤形成椎骨破损 2例 ;腹主动脉局限性夹层破裂并假性动脉瘤形成 2例 ;腹主动脉瘤十二指肠空肠曲瘘并消化道大出血 1例 ;腹主动脉瘤破裂并休克 5例 ,腹主动脉外伤后破裂 3例 ;腹主动脉瘤和 /或并单或双侧髂动脉瘤2 1例 ;髂动脉瘤 6例 ;股动脉瘤 9例 ;髂或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2 1例 ;右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破裂并巨大假性动脉瘤形成 1例 ;左或右锁骨下动脉破裂并假性动脉瘤形成 3例 ;颈动脉瘤 2例 ,颈动脉假性动脉瘤 7例。行人工血管置换治疗 71例 ,自体静脉修补 3例 ,动脉破口修补术 12例。结果 术中及术后 3 0d死亡率为 3 .5 % ( 3 /86)。随访 73例 ,随访时间 1个月至 5年 ,除 1例腹主动脉瘤十二指肠瘘患者已死亡外 ,余均生存良好。结论 大动脉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一种十分有效和经济实用的方法 ,在技巧等方面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1999年262例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远切缘长度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有关,肿瘤部位、远切缘长度与局部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远切缘短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998.
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与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胃癌患者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345例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分析胃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结果同时性卵巢癌患者22例,转移率为6.4%;根治术后卵巢转移的患者24例,2年累计卵巢转移率为8.9%(24/271)。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7个(相对危险度9.186,95%可信区间3.773~22.365,P<0.001)、年龄小于50岁(相对危险度6.713,95%可信区间2.633~17.115,P<0.001)是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35例患者行手术切除,其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切除是患者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相对危险度0.056,95%可信区间0.015~0.215,P<0.001)。结论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卵巢转移,年龄小于50岁和淋巴结转移数目超过7个是胃癌卵巢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其预后取决于病变是否可获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999.
超声导向胰腺假性囊肿穿刺治疗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对胰腺假性囊肿进行穿刺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方法对35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实行超声引导下诊断性穿刺(7例)和治疗性穿刺(28例),后者抽出囊液后注药冲洗. 结果 35例患者共52个囊肿均明确诊断并予相应治疗,总成功率100%.随访期间27例胰腺假性囊肿消失,8例复发. 结论超声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诊断与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经开颅手术切除,经病理学检查得以确诊. 结果随访至今近一年,患者未见复发,生活如常.结论颅内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良性增生性病变,CT、MRI等可定位诊断,其定性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治疗学上除按原发病治疗外,大的颅内病变需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