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070篇 |
免费 | 10894篇 |
国内免费 | 534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75篇 |
儿科学 | 1746篇 |
妇产科学 | 603篇 |
基础医学 | 6141篇 |
口腔科学 | 2229篇 |
临床医学 | 12381篇 |
内科学 | 8211篇 |
皮肤病学 | 1116篇 |
神经病学 | 2065篇 |
特种医学 | 3847篇 |
外科学 | 8603篇 |
综合类 | 27953篇 |
现状与发展 | 23篇 |
预防医学 | 12321篇 |
眼科学 | 1165篇 |
药学 | 11646篇 |
149篇 | |
中国医学 | 10616篇 |
肿瘤学 | 45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1434篇 |
2023年 | 1612篇 |
2022年 | 3294篇 |
2021年 | 4028篇 |
2020年 | 3471篇 |
2019年 | 2068篇 |
2018年 | 1943篇 |
2017年 | 2751篇 |
2016年 | 2178篇 |
2015年 | 3730篇 |
2014年 | 4974篇 |
2013年 | 6335篇 |
2012年 | 9066篇 |
2011年 | 9542篇 |
2010年 | 8781篇 |
2009年 | 8074篇 |
2008年 | 8209篇 |
2007年 | 7808篇 |
2006年 | 6916篇 |
2005年 | 5454篇 |
2004年 | 3884篇 |
2003年 | 3125篇 |
2002年 | 2358篇 |
2001年 | 2171篇 |
2000年 | 1733篇 |
1999年 | 592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105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及其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孔组(n=47)和多孔组(n=43),单孔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多孔组行传统多孔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及术后14 d 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总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结果:与多孔组比较,单孔组患者术后镇痛剂使用率(18.60% vs 4.26%)、住院时间[(8.54±1.68)vs(7.22±1.43)]明显降低(P<0.05),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31.15±4.13)h vs(27.70±3.36)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0.74±6.08)min vs(33.58±5.63)min]、首次排气时间[(51.73±6.68)vs(41.13±5.67)]及首次排便时间[(59.52±8.38)vs(46.48±7.12)]均显著缩短(P<0.05)。单孔组术后7 d、14 d,血清PCT、IL-6及T-IgE水平显著低于多孔组[术后7 d,PCT:(0.32±0.15)ng/mL vs (0.43±0.17)ng/mL,IL-6:(1.05±0.26)pg/mL vs (1.15±0.39 )pg/mL,T-IgE:(119.59±28.51)IU/mLvs(125.46±25.63)IU/mL;术后14 d,PCT:(0.27±0.11)ng/mL vs (0.37±0.19)ng/mL,IL-6:(0.94±0.41)pg/mL vs(1.06±0.32)pg/mL,T-IgE:(96.51±32.15)IU/mLvs(102.83±21.36)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2%,显著低于多孔组(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3.
背景:目前临床对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报道较多,随访着重在皮瓣的成活、外形质地、手指屈伸活动等方面,缺少对感觉恢复的系统测定。目的:观察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采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22例,其中6例采用皮瓣内的掌背神经和指固有神经缝合。术后1、3、6、9、12、18、24个月随访患者深压痛觉、单丝触觉、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止血带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4.5±0.3)个月。术后1个月22例患者深压痛觉均恢复;末次随访感觉恢复评价达S3:3例,S2:18例,S1:1例,末次随访两点辨别觉测定均大于20mm。随访患者中最长一例随访30个月,末次随访感觉测定S3,两点辨别觉测定大于20mm。该例患者感觉恢复在术后18个月以后基本无变化。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深压痛觉在术后1个月就能恢复;感觉恢复能达到S3,达S3+困难;无法恢复两点辨别觉。对一些特殊行业、对指掌侧感觉要求较高的手指掌侧缺损患者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104.
胎儿心脏治疗(fetal cardiac intervention, FCI)指通过药物、手术以及介入治疗对胎儿期心血管疾病进行干预治疗,以避免或减轻胎儿水肿,降低胎儿死亡率,避免心脏功能退化,达到治愈目的或为出生后获得满意治疗奠定基础[1-3]。目前,FCI主要针对有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进行干预,而不是作为一种常规的胎儿心脏疾患医疗模式,是否实施FCI应当进行充分的利弊权衡。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对新生大鼠关节软骨的损伤作用及其损伤机制.方法 将60只日龄2天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20只,每组又根据处死动物的时间随机分为7天、14天两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自实验开始第1天腹腔分别注射左氧氟沙星(商品名:左克)10 mg/(kg&#183;d)、20 mg/(kg&#183;d),每天1次,连用7天.各组动物分别在实验第7、14天取血清及关节软骨组织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关节软骨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Ⅱ型胶原(COLⅡ)、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结果 7天时对照组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中均未检测出左氧氟沙星,小剂量组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左氧氟沙星含量均低于大剂量组[血清:(0.99&#177;0.33) mg/L比(2.22&#177;0.96) mg/L,关节软骨:(0.77&#177;0.30)tμg/g比(1.82&#177;0.30) μg/g,P均<0.01];14天时各组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均未检测出左氧氟沙星.血清、关节软骨左氧氟沙星药物浓度与血清COLII含量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PICP、MMP-3含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和关节软骨组织喹诺酮类药物浓度与血清COLII含量呈负相关,血清和软骨组织高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对新生大鼠关节软骨有明显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用火箭电泳法检测了120名正常健康男性(其中A,B,O,AB型各30人)的血浆vWF:A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含量,以判断是否存在有A,B,O血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O型男性人群的血浆vWF:Ag含量低于其他男性血型人群,除AB与B型人群外,其他各型人群间血浆vWF:Ag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Sc FN)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c FN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Sc FN的病因、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结果女性患儿,足月剖宫产,生后2 d因背部、肩部皮下硬结半天入院,抗感染治疗不佳。入院第10天患儿背部硬结局部出现软化、波动,局部穿刺液镜检示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脂肪细胞变性,诊断为Sc FN。随访2月肿块消退,全身状况良好。结论 Sc FN是一种良性脂肪疾病,大多发生在有异常分娩史的足月新生儿,常发生于生后4周内,为自限性疾患,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儿童结节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213 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儿童纳入研究,按镜下表现分为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应用改良悉尼标准评估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两组间Hp 感染、胃炎程度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共38 人(17.8%)诊断为结节性胃炎。与非结节性胃炎组相比,结节性胃炎组Hp 感染率(86.8% vs 14.3%,P<0.01)、胃黏膜中-重度炎症比率(81.6% vs 15.4%,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比率(52.6% vs 10.3%,P<0.01)均增高。结节性胃炎对诊断Hp 感染的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6.8%。在Hp 感染的58 人中33 人(56.9%)存在结节性胃炎,而Hp 阴性155 人中仅5 人存在结节性胃炎(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 感染与非Hp 感染患儿相比,胃黏膜中-重度炎症表现(86.2% vs 5.2%,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84.2% vs 14.9%,P<0.01)比率更高。不同部位胃组织的Hp 定植量、炎症程度、活动程度在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中均不相同(P<0.01)。结论 结节性胃炎为儿童Hp 感染的一种特殊征象,其病理多呈中-重度炎症改变,是提示Hp 感染的内镜指标,应考虑Hp 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09.
从体针(单纯针刺、针刺结合拔罐、针刺结合激光、针刺结合灸法、针刺结合药物、针刺结合贴敷、针刺结合穴位注射、针刺结合自血疗法、特殊疗法)、腹针、耳针等方面,介绍过敏性鼻炎针刺治疗概况。指出加强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机制及机理的研究,能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使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得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0.
周广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45-46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抗感汤灌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高热患者61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自拟清热抗感汤治疗共35例,对照组静脉点滴利巴韦林注射液共26例。治疗3天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54.28%,有效40%,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显效34.61%,有效34.61%,总有效率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清热抗感汤进行小儿灌肠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作用,为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发高热的有效方剂,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