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383篇
  免费   18909篇
  国内免费   11170篇
耳鼻咽喉   1739篇
儿科学   3381篇
妇产科学   1385篇
基础医学   12914篇
口腔科学   4001篇
临床医学   23740篇
内科学   17535篇
皮肤病学   2081篇
神经病学   4783篇
特种医学   71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16694篇
综合类   48613篇
现状与发展   52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20449篇
眼科学   3014篇
药学   21819篇
  256篇
中国医学   17982篇
肿瘤学   9820篇
  2024年   725篇
  2023年   2475篇
  2022年   6318篇
  2021年   8316篇
  2020年   6936篇
  2019年   4157篇
  2018年   4285篇
  2017年   5585篇
  2016年   4434篇
  2015年   7606篇
  2014年   9891篇
  2013年   12075篇
  2012年   17059篇
  2011年   18264篇
  2010年   15852篇
  2009年   14090篇
  2008年   14715篇
  2007年   14050篇
  2006年   12423篇
  2005年   10026篇
  2004年   7023篇
  2003年   5756篇
  2002年   4420篇
  2001年   3807篇
  2000年   3058篇
  1999年   1367篇
  1998年   458篇
  1997年   465篇
  1996年   396篇
  1995年   315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单次提取兔体感诱发电位,并定位和分析诱发电位波形成分。麻醉兔,以0.5Hz频率电脉冲刺激兔下肢隐神经,3764Hz采样率收集兔头皮电位。采用一维多分辨分析提取兔体感诱发电位,并用连续小波变换定位和分析诱发电位波形成分。单次诱发电位的小波变换与叠加平均诱发电位比较,表明Daubechies小波多分辨分析可以单次提取诱发电位。连续小波变换能够精确定位诱发电位中波形成分,并可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诱发成分的频域特性。连续小波变换技术把一维时域信号投影到二维时频空间研究将成为医学信号处理的一个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992.
肿瘤细胞中的表观遗传编码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改变基因的DNA编码,通过改变DNA双链与组蛋白间紧密度来决定基因是否转录表达,这称为表观遗传编码机制。表观遗传编码的生理作用是通过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调控细胞在适当的时间、空间位置表达适当的基因,从而控制细胞的增殖状况和分化方向。在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内DNA甲基化水平增龄性增高,基因转录活性逐渐降低,使细胞从幼稚增殖进入成熟分化。肿瘤细胞中出现表观遗传编码紊乱,致细胞增殖失控,不能进入分化成熟阶段。基因启动子出现甲基化重排,阻碍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结合,导致基因转录丧失正常调控,合成成熟功能蛋白受阻。利用表观遗传机制(如,RNA干涉)可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3.
某些蛋白翻译水平的激活和抑制对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起到重要的时空调节作用.在果蝇中,Bicaudal-c(dBic-C)基因产物被认为是一种能与RNA结合的蛋白质分子,并对转录后水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dBic-C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果蝇缺失头部结构和重复的尾部结构,故而命名为双尾-C基因.后来又在多个不同物种(如线虫、爪蟾、小鼠)中发现dBic-C的同源基因,并且这些同源基因的蛋白质产物高度保守.小鼠的Bicaudal-C基因(Biccl)定位于10号染色体的C1区域,其蛋白质N端含有KH结构域,用于介导蛋白质与RNA的相瓦作用;C端的SAM结构域则在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结合中发挥作用.目前已发现3种与Biccl基因相关的小鼠突变体模型jcpk、bpk和67Gso,这些小鼠突变体中Biccl基因在不同位点发生突变,产生异常的蛋白质产物,结果导致小鼠肾脏发生胞囊化,并且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形态及功能,病理表型特征与人类的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极为相似.本文通过总结和同顾Bicaudal-C基因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揭示该基因在生物体发育和器官形成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这一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在高转移人乳腺癌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对肿瘤生长及运动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转染显性负性突变的ⅠκBα重组质粒入高转移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35,筛选并鉴定稳定转染的细胞株;凝胶迁移实验观察核因子κB活性,细胞生长曲线、平板集落形成试验及Millicell-PCF培养小室观察质粒转染对细胞生长和趋化运动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MDA-MB-231、MDA-MB-435细胞中存在高NF-κB组成型激活,稳定转染显性负性的ⅠκBα质粒后,细胞NF-κB活性下调,在不明显影响细胞生长、克隆形成的情况下,抑制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的运动能力。结论: 在体外,抑制NF-κB通路,可明显抑制高转移乳腺癌细胞株的运动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995-2007年37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其中5例为反应性增生性病变,32例为淋巴瘤),依据2001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32例淋巴瘤标本重新诊断分类.采用IgH、MALT1、bcl-6、c-Mye、bcl-2、CCND1、bcl-10、FOXP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IgH/bcl-2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 检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 32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28例(87.5%),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60.7%(17/28)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携带分子遗传学异常.其中,IgH基因断裂1例,但未找到与其发生相互易位的伙伴基因;基因3拷贝者16例,其中MALT1基因、bcl-6基因和c-Myc基因3拷贝的发生率分别为25%(7/28)、43%(12/28)和7%(2/28).16例基因3拷贝病例中,两种基因3拷贝合并存在者5例,其中bcl-6基因合并MALT1基因3拷贝者4例,bcl-6基因合并c-Myc基因3拷贝者1例.进一步研究显示,MALT1基因3拷贝者均存在18号染色体三体.2例滤泡性淋巴瘤都携带t(14;18)(q32;q21)/IgH-bcl-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存在遗传学异常,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18号染色体三体,另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IgH和c-Myc基因双断裂.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牛性标本均未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结论 MALT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间期FISH有助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及淋巴瘤的分类;MALTI基因3拷贝者由18号染色体三体所致;18号染色体三体和bcl-6基因3拷贝(可能为3号染色体三体所致)是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  相似文献   
996.
不同全麻药对小鼠周围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药对小鼠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影响。方法:将50只小鼠分为5组,分别是用α-氯醛糖、戊巴比妥钠、氨基甲酸乙酯、水合氯醛、氯胺酮进行腹腔麻醉后,测定坐骨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和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并比较其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结果:氯胺酮组的SNAP和CMAP的传导速度都最快,而α-氯醛糖组的SNAP的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都最差。结论:在实验性研究或临床应用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测时,选用氯胺酮或戊巴比妥钠麻醉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97.
在过去10年中,随着功能脑影像学技术在物质滥用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这些技术以探讨尼古丁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本文主要总结了尼古丁急、慢性暴露下对脑功能影响的神经脑影像学研究进展,证实了尼古丁依赖与中脑边缘犒赏系统、调节注意、记忆、运动以及联想相关脑环路之间的相关性。这些研究发现将为揭示尼古丁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进一步促进今后戒烟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HBV前C区(Pre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88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包括36例无症状携带者(其中24例为HBV携带者,12例为HBsAg携带者)、36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和16例肝硬化患者。所有标本均经型特异性引物PCR法鉴定为HBVC基因型,并用巢氏PCR法扩增HBVPreC和BCP基因片段,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序,然后用ClustalW1.8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50例HBeAg阳性患者中,无症状携带者、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组的T1762/A1764双突变率和T1846突变率分别为12.5%、42.1%、100%和0%、5.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和0.02)。在38例HBeAg阴性HBV感染者中,无症状携带者、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组的T1762/A1764双突变率分别为16.7%、58.8%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肝硬化组的C/G1753突变率显著高于无症状携带者及慢性乙肝组(分别为55.6%、8.3%、11.8%,P=0.01),其A1896突变率也高于无症状携带者组(分别为55.6%、8.3%,P=0.01)。结论HBVT1762/A1764双突变与C基因型HBV慢性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索在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材料上种植人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与效果;材料和方法 采用在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材料上静态与动态种植人成纤维细胞,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静态种植不能在猪主动脉瓣叶的两侧形成完整的单层人成纤维细胞融合层;而经过动态种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猪主动脉瓣叶两侧形成完整的单层人成纤维细胞融合层;结论 动态种植较之静态种植易达到形成完整均匀的细胞种植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引起胰岛细胞凋亡、胰岛素分泌、Bcl-xL和Bax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牛磺酸的影响。方法: 应用体外单层培养Wistar大鼠胰岛细胞,分别检测IL-1β、TNF-α和 IFN-γ对胰岛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DNA片段、培养液中NO-2/ NO-3含量及NOS活性、胰岛素分泌、Bcl-xL和Bax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牛磺酸的作用。结果: IL-1β、TNF-α和 IFN-γ联合可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DNA明显片段化,同时NO-2/ NO-3含量和NOS活性亦明显升高,胰岛素分泌明显降低, Bcl-xL表达下降和Bax表达增强(P<0.01);牛磺酸能阻断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P<0.01),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牛磺酸能够改善IL-1β、TNF-α和 IFN-γ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S活性从而减少NO的生成以及下调Bax/Bcl-xL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