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16篇
  免费   5600篇
  国内免费   3161篇
耳鼻咽喉   599篇
儿科学   932篇
妇产科学   332篇
基础医学   3528篇
口腔科学   1091篇
临床医学   7151篇
内科学   4812篇
皮肤病学   969篇
神经病学   960篇
特种医学   2221篇
外科学   5755篇
综合类   16442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7337篇
眼科学   660篇
药学   7399篇
  94篇
中国医学   5679篇
肿瘤学   2609篇
  2024年   319篇
  2023年   703篇
  2022年   1813篇
  2021年   2324篇
  2020年   2177篇
  2019年   1076篇
  2018年   1151篇
  2017年   1644篇
  2016年   1192篇
  2015年   2221篇
  2014年   3053篇
  2013年   3675篇
  2012年   5463篇
  2011年   5899篇
  2010年   5252篇
  2009年   4701篇
  2008年   4795篇
  2007年   4750篇
  2006年   4246篇
  2005年   3348篇
  2004年   2488篇
  2003年   1804篇
  2002年   1456篇
  2001年   1278篇
  2000年   987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目的 分析中国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失能状况和失能状况公平性,并探究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Study on Global Ageing and Adult Health,SAGE)中国2007—2010年第一轮调查数据,计算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并对集中指数进行分解。结果 中国中老年人失能评估量表平均分为7.32,中老年男性平均分为6.37,女性平均分为8.21。中老年人失能状况集中指数为-0.190 9,中老年男性为-0.184 4,中老年女性为-0.196 1。对集中指数进行分解后,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的贡献较高,包括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贡献率分别为66.41%、16.45%和13.10%。与社会结构因素相比,中老年人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情况等个人生活方式因素的贡献率较低。结论 中国存在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较好的健康状况集中在经济水平较好的中老年人群中。中老年男性失能状况较女性更轻,且失能状况不公平程度更小。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类型是对中国中老年人失能状况不公平贡献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提示仅通过促进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不能够有效减少失能状况在经济水平较好和较差的中老年人群中的差异。政府需要在重视促进中老年人健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适宜的社会和医疗保障措施,将减少中老年人健康不公平作为政策重点,尤其应该向发展相对滞后、中老年人相对聚集的地区重点分配医疗卫生和其他相关社会资源,同时应该加大对中老年人健康和健康公平相关研究的支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制定政策收集证据。  相似文献   
972.
目的:探索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这一类常见出生缺陷的可能致病机制,在Hedgehog(HH)通路基因中(PTCH1PTCH2SHHSMO)探索基因多态性对NSCL/P的关联关系以及亲源效应(parent-of-origin effects,PoO)对NSCL/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806个中国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核心家系,对HH通路基因(PTCH1PTCH2SHHSMO)的8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 并采用对数线性模型进行亲源效应分析。家系样本来自“唇腭裂基因和交互作用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采用Plink进行TDT检验;通过R软件中的Haplin v6.2.1软件包开展亲源效应分析。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检验校正。结果:经过质量控制,共纳入65个SNPs进行分析,Bonferroni显著性水平为7.7×10 -4(0.05/65)。未校正P值前,关联分析发现rs4448343与NSCL/P存在关联(P=0.023), 6个单体型(rs10512249-rs4448343、rs1461208-rs7786445、rs10512249-rs4448343、rs16909865-rs10512249-rs4448343、rs1461208-rs7786445-rs12698335、rs288756-rs288758-rs1151790)与NSCL/P存在关联(P<0.05);6个单体型(rs288765-rs1233563、rs12537550-rs11765352、rs872723-rs288765-rs1233563、rs288765-rs1233563-rs288756、rs6459952-rs12537550-rs11765352、rs12537550-rs11765352-rs6971211)具有潜在的PoO效应(P<0.05)。以上结果经过多重检验校正,均无统计学意义(P>7.7×10 -4)。结论:未发现HH通路基因多态性与NSCL/P的关联,未发现HH通路基因通过PoO效应影响NSCL/P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73.
目的:探讨 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 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接受外放疗或手术联合外放疗后头颈部唾液腺癌复发患者,按照头颈部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案(每天1次,每次1.8~2.0 Gy,每周照射5 d)计算本组患者既往累积放射治疗剂量:7例患者50 Gy以下,26例患者50~60 Gy,4例患者60~70 Gy,6例患者80 Gy以上(80~120 Gy)。患者末次外放疗至局部复发时间间隔为4~204个月,中位时间间隔为48个月。43例患者中,25例单纯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18例行手术切除后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的处方剂量为100~140 Gy。术后随访观察,统计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评价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5~149.0个月),其中,腺样囊性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2.5~112.0个月),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5~149个月)。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5%、48.8%和42.7%,生存率分别为88.0%、56.7%和45.8%,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45.4%和38.1%。单纯粒子近距离治疗组与手术切除后粒子近距离治疗组在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放疗反应Ⅰ/Ⅱ级2例,Ⅲ级及以上3例;晚期放疗反应Ⅰ/Ⅱ级8例,Ⅲ级及以上3例;Ⅲ级及以上放疗反应发生率为7%。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为治疗外放疗后复发唾液腺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在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前提下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974.
975.
976.
977.
978.
979.
运动功能损伤大多阻断或干扰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本团队创新设计的多靶区磁刺激(magnetic stimulation, MS)技术通过刺激皮层和神经根,激活人体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目前已在科研和临床探索中取得初步疗效。机制研究涉及神经元的激活、神经传导、损伤区微环境的调节和基因调控等。然而,如何使MS技术在临床康复中实现更精准有效的神经修复,是神经调控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可能需要从神经环路重建和任务导向训练去突破。本专题聚焦“神经再生调控与康复”,旨在将神经再生与神经调控的理念运用于临床的康复治疗中,并为探索康复效果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有力依据。本述评将通过多靶区协同增强神经环路调控技术在神经环路重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思考,建立更精准有效的MS创新技术与临床路径,以期推动神经调控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80.
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有研究显示睡眠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的睡眠质量由于体质状况的差异可能呈现不同特点,但中医体质对睡眠质量影响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具体差异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5月,利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收集1 029 例北京市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数据。由中医体质量表获得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得分,得分越高体质倾向越明显;由PSQI获得总体睡眠质量得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结果 不同年龄人群平和质、阳虚质、特禀质得分及总体睡眠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人群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人群的平和质得分与总体睡眠质量得分呈负相关(P<0.001);8种偏颇体质得分与总体睡眠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人群平和质及其他8种偏颇体质对总体睡眠质量均有影响(P<0.001),而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顺位和程度不同:位于前三位的体质因素,18~30岁为平和质、血瘀质、气郁质,31~44岁为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45岁为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31~44岁人群的中医体质对总体睡眠质量的影响大于18~30岁和≥45岁人群。结论 平和质对总体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偏颇体质对总体睡眠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存在差异。对不同年龄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改善偏颇体质,提升平和质水平,可能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