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349篇
  免费   326468篇
  国内免费   60677篇
耳鼻咽喉   7956篇
儿科学   13021篇
妇产科学   5734篇
基础医学   123743篇
口腔科学   13357篇
临床医学   122582篇
内科学   141140篇
皮肤病学   10563篇
神经病学   36039篇
特种医学   305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86310篇
综合类   200986篇
现状与发展   133篇
一般理论   17篇
预防医学   103709篇
眼科学   26013篇
药学   122398篇
  932篇
中国医学   89979篇
肿瘤学   41309篇
  2023年   9410篇
  2022年   22002篇
  2021年   27354篇
  2020年   25687篇
  2019年   21340篇
  2018年   22253篇
  2017年   26611篇
  2016年   22029篇
  2015年   32573篇
  2014年   39491篇
  2013年   45948篇
  2012年   61854篇
  2011年   67456篇
  2010年   64171篇
  2009年   66958篇
  2008年   56077篇
  2007年   50793篇
  2006年   45899篇
  2005年   37970篇
  2004年   30406篇
  2003年   26105篇
  2002年   22673篇
  2001年   23273篇
  2000年   15934篇
  1999年   15917篇
  1998年   14749篇
  1997年   14664篇
  1996年   15524篇
  1995年   15593篇
  1994年   15262篇
  1993年   13839篇
  1992年   13000篇
  1991年   12357篇
  1990年   11272篇
  1989年   11160篇
  1988年   10641篇
  1987年   9982篇
  1986年   9482篇
  1985年   8531篇
  1984年   6557篇
  1983年   6562篇
  1982年   7619篇
  1981年   7151篇
  1980年   6813篇
  1979年   6653篇
  1978年   5826篇
  1977年   6131篇
  1976年   5748篇
  1975年   5488篇
  1974年   50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68例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食管烧伤后瘢痕狭窄预防和治疗的经马命。方法 168例中158例进行了172次外科治疗,11例进行了2次以上手术。早期人院Ⅱ度期以上34例采用改良食管腔内置管预防食管烧伤后瘢痕,末切除瘢痕狭窄结肠重建77例,切除狭窄食管胃重建27例,颈阔肌皮瓣修复颈部食管狭窄22例,其他类型手术12例。结果 29例拔出支撑管后治愈(85%);5例再狭窄,其中1例扩张治愈。77例结肠重建术后5例死亡,颈部吻合口瘘14例,吻合口狭窄4例,腹部切口裂开2例。27例胃重建中,吻合口狭窄2例。脓胸1。颈阔肌皮瓣修复颈段狭窄22例中,3例发生颈部瘘。其他手术12例中,1例术后死于肠梗阻。所有生存出院患者均能进普食。 结论 管腔内置管能有效预防食管烧伤后瘢痕形成,根据瘢痕狭窄部位确定食管重建时是否切除狭窄食管。颈阔肌皮瓣是修复颈段食管狭窄或吻合口狭窄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超声监测胆囊在针刺穴位后的收缩功能,借此对胆囊炎进行诊断。方法:对临床上已经确诊的51例胆囊炎病例进行超声检查,并测量相关径线,然后运用针刺相关穴位,使胆囊收缩,在针刺后10 min2、0 min、30 min分别进行超声检查,测量相关径线,然后运用胆囊容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收缩前后胆囊容积,计算胆囊收缩功能。随机抽取与病例组年龄范围相同的25例健康成年人,在针刺穴位胆囊收缩前后进行超声检查,计算胆囊收缩功能,以进行正常对照。将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作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病例组针刺穴位后的胆囊收缩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组(t<0.01)。结论:超声监测胆囊在针刺穴位后的收缩功能,可以对胆囊炎进行诊断,并且具有无损伤、痛苦小、病人易接受、可重复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探讨甲睾酮对雄性小鼠精子的产生及生殖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48只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每天分别向各组灌胃甲睾酮16 mg/kg,32 mg/kg,64 mg/kg 和等量蒸馏水(对照组),连续10 d.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甲睾酮16 mg/kg组精子活率最高为66.22%(P<0.05);甲睾酮64mg/kg组睾丸指数、精子畸形率、精子密度都极显著和显著地升高(P<0.01和P<0.05),且睾丸组织有较明显的病理学损伤.结论 适量甲睾酮能提高精子活率,大剂量使精子活率降低且畸形率升高.  相似文献   
995.
Abstract   We evaluat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glycemic therapies and prevalence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at baseline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Bypass Angioplasty Revascularization Investigation 2 Diabetes (BARI 2D) trial on medical and revascularization therapie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nd on insulin-sensitizing vs. insulin-providing treatments for diabetes. A total of 2,368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AD was evaluated. DPN was defined as clinical examination score >2 using the 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MNSI). DPN odds ratios across different groups of glycemic therapy were evaluated b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djusted for multiple covariates including age, sex, hemoglobin A1c (HbA1c), and diabetes duration. Fifty-one percent of BARI 2D subjects with vali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MNSI scores had DPN. After adjusting for all variables, use of insuli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PN (OR = 1.57, 95% CI: 1.15–2.13). Patients on sulfonylurea (SU) or combination of SU/metformin (Met)/thiazolidinediones (TZD) had marginally higher rates of DPN than the Met/TZD group.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AD showed association of insulin use with higher DPN prevalence, independent of disease duration, glycemic control,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causality between a glycemic control strategy and DPN cannot be evaluat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but continued assessment of DPN and randomized therapies in BARI 2D trial may provide further explan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PN.  相似文献   
996.
Reported herein is a case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with persistent and distressing musical obsessions along with other symptoms. Advanced source analysis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data indicated high spectral power over the bifrontal region. The musical symptoms were resistant to pharmacotherapy but there was some reduction in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musical obsessions with thought-stoppin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997.
背景:组织工程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交叉学科,其目标是使人体损伤的组织和器官再生,通过这种假设,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培养。一般的方法是从需要移植的患者身上提取干细胞,在一定的支持条件下允许其生长、增殖、生产为可替换的组织。另一方面,寻找细胞能够互相联结并形成分层结构的合适的支持条件,如基质或支架等非常必要。目前用于烧烫伤治疗的材料有很多种,如胶原,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和聚乳酸及其共聚物。 目的:讨论以新型的生物材料自体血浆为支架对自体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化细胞生长、扩张、增殖的影响。 设计:建立一种真皮再生的方法,将自体成纤维细胞浸于人血浆基质中,排除各种影响样本安全性和排斥反应的问题,应用同样的方法在新的真皮上获取角质化细胞。 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8年在意大利曼多瓦C. Poma医院动物工厂完成。 材料:人角质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取自1例58岁乳房切除患者的皮肤碎片。实验得到C. Poma医院独立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方法:从自体活组织皮肤样本中分离人角质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置于培养瓶中增殖,随后将自体血浆作为皮肤移植形成构造的支架,免疫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显示与正常皮肤相似。 主要观察指标:将血浆样本用甲醛固定,埋入石蜡,苏木精-伊红染色,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所有样本均经免疫组织化学评估。 结果:在血浆基质上获得了多层规则形状的角质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基底膜的形成说明自体血浆是角质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化、扩展的良好支架,真皮和表皮细胞联结重建皮肤移植与正常皮肤无异。 结论:血浆作为角质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化、扩展的支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同时实验还特别发现成纤维细胞浓缩血浆可以暂时替代皮肤,也是角质化细胞生长的强有力的支架。此外血浆还具有廉价,易于制备等优点。自体角质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及自体血浆的应用,可以避免血种类型的免疫排斥反应。这种治疗方法给有慢性缺损并且需要连续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01  相似文献   
998.
999.
自制32P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32P敷贴器局部敷贴治疗不同类型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 方法:105例瘢痕疙瘩患者中,39例病变厚度≤ 0.3 cm的行单纯敷贴治疗,病变厚度> 0.3 cm的66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敷贴组36例,手术+敷贴组30例。单纯敷贴根据病变表面积大小及形状剪取敷贴片,根据剂量率和衰变校正计算每天敷贴时间,直接贴于病变表面,每天4.0~5.0 Gy/(部位•次),连续4 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4周,总治疗4~6个疗程。幼儿单次剂量控制在每天4 Gy/(部位•次)以下。手术+敷贴组患者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待手术伤口无渗出后根据伤口形状剪取敷贴片对准伤口敷贴,剂量及疗程同单纯敷贴组。 结果:单纯敷贴治疗对病变厚度≤0.3 cm的39例瘢痕疙瘩治愈32例(82%),总有效率98%;对病变厚度> 0.3 cm的瘢痕疙瘩单纯敷贴和手术+敷贴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6%和9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其中病程< 9个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和75%,病程较长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3%和77%。治疗过程中有26例在敷帖过程中出现局部皮肤烧灼和刺痛感,均以炉甘石洗剂局部外用处理后缓解;5例出现Ⅰ度放射性皮炎,2例出现Ⅱ度放射性皮炎,以百多邦软膏局部外用后缓解,无出现Ⅲ度以上放射性皮炎病例。治愈患者局部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或皮肤颜色改变。 结论:32P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治疗安全有效,对病程较短或病变厚度小于0.3 cm的患者可单纯敷贴治疗,病程较长或病变厚度大于0.3 cm患者建议先手术后再敷贴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与小肠黏膜下层等材料相比,脱细胞血管具有天然管状结构,与输尿管形态结构相近,替代输尿管时仅需端端吻合即可,手术操作简单,血管外壁光滑,获取及制备方法简便等优点。 目的:拟应用同种颈动脉血管无细胞基质体外构建输尿管。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9/2008-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长风杂交白猪由上海松联实验动物公司提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大鼠8只,用于血管无细胞基质的动物毒性实验。 方法:剥去猪颈动脉血管外膜,PBS冲洗若干遍,然后将血管置于pH 7.1 的PBS中4 ℃下振荡清洗,0.5%十二烷基硫酸钠振荡24 h,后使用双蒸水4 ℃下反复振荡洗涤1周,每日换双蒸水2次。对于解剖过程中肌肉残留相对稍多的血管,在双蒸水洗涤前以混合消化液37 ℃下振荡消化约2 h,再行双蒸水洗涤。制备的无细胞基质置于青、链霉素溶液中,4 ℃保存,完成脱细胞支架制备。 主要观察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脱细胞后管壁无细胞基质片的主要成分。将同种异体来源内皮祖细胞培养增殖后植入血管无细胞基质,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血管无细胞基质动物毒性实验。拉力实验了解血管无细胞基质材料的收缩性能。 结果:颈动脉血管无细胞基质中已无细胞成分,无细胞基质主要由胶原成分组成。扫描电镜未见该材料表面存在细胞及细胞碎片,同时发现该无细胞基质存在孔隙样结构。体外同种异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培养增殖后植入血管无细胞基质,细胞黏附于无细胞基质。血管无细胞基质按毒性分级属于无毒级。拉力实验说明该无细胞基质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牵张性。 结论:采用胰酶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的颈动脉血管无细胞基质材料无细胞残留,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牵张性,种植于其中的种子细胞具备一定的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