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318篇
  免费   39509篇
  国内免费   23500篇
耳鼻咽喉   3964篇
儿科学   6298篇
妇产科学   2232篇
基础医学   22840篇
口腔科学   7883篇
临床医学   46883篇
内科学   31967篇
皮肤病学   4212篇
神经病学   8388篇
特种医学   15759篇
外科学   34247篇
综合类   112204篇
现状与发展   86篇
预防医学   48155篇
眼科学   4521篇
药学   49370篇
  634篇
中国医学   42150篇
肿瘤学   17534篇
  2024年   2153篇
  2023年   5212篇
  2022年   12945篇
  2021年   16319篇
  2020年   14277篇
  2019年   7504篇
  2018年   8019篇
  2017年   11133篇
  2016年   8503篇
  2015年   15391篇
  2014年   20009篇
  2013年   25420篇
  2012年   37026篇
  2011年   39214篇
  2010年   35494篇
  2009年   31948篇
  2008年   32213篇
  2007年   30883篇
  2006年   27231篇
  2005年   21523篇
  2004年   15126篇
  2003年   12299篇
  2002年   9366篇
  2001年   8589篇
  2000年   6391篇
  1999年   2296篇
  1998年   459篇
  1997年   393篇
  1996年   358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312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amantadine on extracellular dopamine levels in the rat striatum using an in vivo microdialysis. Perfusion of amantadine (0.1–1 mM) through the microdialysis probe caused an increase both in extracellular dopamine and glutamate levels in rat striatum. Amantadine was found to increase extracellular dopamine concentration in Ca2+-dependent manner, but the effect was not abolished by ω-conotoxin. Although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MK-801 [(+)-5-methyl-10,11-dihydroxy-5H-dibenzo(a,d)cyclohepten-5,10-imine] alone could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concentration of dopamine, it attenuated amantadine-induced increase in dopamine leve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 interaction between dopaminergic and glutamatergic neurotransmiss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regulation of striatal dopamine levels. Copyright © 1996 Elsevier Science Inc.  相似文献   
972.
目的:联合临床检验指标及影像学特征构建一种能够术前识别胃癌浆膜浸润的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56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组(394例)和验证组(262例)。收集建模组患者的脾脏影像学资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套索回归并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来构建浆膜浸润预测模型。在最大约登指数下取肿瘤浸润风险评分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38例)和低危组(418例),然后与其他浸润相关因素如BMI、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显著的独立影响因素共同建立可视化的浆膜浸润预测列线图。结果:将患者以肿瘤浸润评分≤-0.335分为低危组,>-0.335为高危组,经验证组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的诊断准确性较为一致(P<0.001)。经浸润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像组学肿瘤浸润评分(OR=2.9,95%CI=2.1~4.2,P<0.001)、术前低白蛋白(OR=1.3,95%CI=1.2~3.1,P=0.003)、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OR=1.8,95%CI=1.2~2.7,P=0.004)、肿瘤分化程度(OR=2.6,95%CI= 1.8~3.7,P<0.001)是浆膜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这4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浆膜浸润风险,其AUC值为0.733。结论:基于脾脏影像的肿瘤浸润评分联合其他临床因素可准确预测胃癌浆膜浸润与否,提高诊断精度。  相似文献   
973.
目的 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结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TC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对脑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分析及对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均行TCD、TCCD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观察不同狭窄程度患者TCD、TCCD超声表现,采用Kappa检验分析TCD结合TCCD诊断脑动脉狭窄程度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不同狭窄程度患者收缩期峰流速(systolic velocity, Vs)、平均峰流速(mean velocity, 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Vm、PI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行药物或手术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患者入院时、治疗后6个月Vs、Vm、PI。结果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42例,中度狭窄3...  相似文献   
974.
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与多巴酚丁胺、米力农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西孟旦组、多巴酚丁胺组、米力农组,各28例,对比总有效率、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 receptor-1,sTREM-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63(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63,sCD163)、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脑肽钠(brain natriupeptide, 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 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e...  相似文献   
975.
目的 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转归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 选取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324例,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转归情况分为良好组(275例)、不良组(49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sCD14、Ang2、CRP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sCD14、Ang2、CRP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sCD14、Ang2、CRP对病情转归预测价值。 结果 不良组ISS评分高于良好组(P<0.05);不良组sCD14、Ang2、CRP高于良好组(P<0.05);sCD14(r=0.785)、Ang2(r=0.778)、CRP(r=0.842)与ISS评分呈正相关(P<0.05);sCD14、Ang2、CRP均是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sCD14、Ang2、CRP预测病情转归的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依次为0.813、0.757、0.749;挑选出预测敏感度最高(sCD14)、特异度最高(Ang2)的两个指标进行sCD14+Ang2的联合ROC分析显示,两者联合预测病情转归的AUC为0.935,大于任一单一指标(P<0.05)。 结论 sCD14、Ang2、CRP与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情转归有关,均可作为预测病情转归的标志物,但联合检测sCD14、Ang2能提高预测可靠性,为临床诊疗及护理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76.
在人体中,存在着一种围绕着除脑血管外的所有心血管的脂肪组织,称为血管周围脂肪(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近年来,由于其位置及功能的特殊性,PVAT被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内脏脂肪的新型脂肪组织,可通过旁分泌、内分泌具有促进血管舒缩功能的脂肪因子,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及脂肪细胞表型转换等途径,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双面性的影响,包括在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及病理状态下促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不良作用。而通过对PVAT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与干预,有助于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能力、增加具有可行性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叙述PVAT与经典脂肪类型的区别,其生理、病理情况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7.
目的:观察病房康复延伸护理对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n=30)、病房康复延伸护理组(B组,n=30)两组,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8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及B组摆动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 A组摆动相和步宽及B组步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改善较为明显(P<0.05),步宽和摆动相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康复延伸护理能改善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78.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9属于BMP家族,具有介导间充质干细胞、肌肉细胞和前成骨细胞等成骨分化的能力,还可以促进软骨形成。BMP-9诱导成骨分化的机制与传统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BMP-4、BMP-7 等)不完全相同。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余BMP(如BMP-2、BMP-4、BMP-7等)。且传统的BMP 抑制剂Noggin对于BMP-9促成骨分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本文对BMP-9的结构和受体、成骨分化的作用和信号机制,以及成软骨分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9.
目的:探讨酸性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诱导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uman esophageal epithelial cell,HEE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损伤及释放与环岛苷酸-腺苷酸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ion of interferon gene,cGAS-STING)通路在食管上皮炎症发生发展中的关联。方法:将HEEC分为对照组和酸性DCA处理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RT-qPCR检测mtDNA拷贝数变化;Western blot检测...  相似文献   
980.
颈痛在临床上常由颈椎退行性疾病引起,易对患者颈部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为提供最佳、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2019年美国国家健康科学大学发表了《最佳实践建议:颈痛患者的整脊治疗管理》。课题组在充分研读最新版指南诊治内容的基础上,从诊断、治疗、注意事项3个方面进行解读,同时检索相关文献,纵向对比多个高质量颈痛相关指南,从生物力学及神经生物学方面分析手法治疗颈痛的科学性,并结合中国诊疗现状分析认为其推荐的手法治疗及诊疗流程在中国具有可行性,基于此认为将国内外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中国传统医学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