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5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218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41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37篇
口腔科学   96篇
临床医学   580篇
内科学   306篇
皮肤病学   71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172篇
外科学   342篇
综合类   1098篇
预防医学   475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474篇
中国医学   288篇
肿瘤学   16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405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396篇
  2007年   399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目的研究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植物的分类、地理分布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及结合现有文献资料。结果根状茎组有17种、1亚种、2变种,其分布、分类与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全含薯蓣皂苷元.其中可供工业生产利用的近10种。结论中国薯蓣属根状茎组植物资源丰富,可进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902.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拉莫三嗪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SunFire C18(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三乙胺(64.5:35:0.5,v/v/v),磷酸调节pH至6.5,流速为1.0 mL·min-1,血浆标本经乙酸乙酯-二氯甲烷(75:25,v/v)提取后,在237 nm波长下进行检测。结果拉莫三嗪在0.312 540.0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047 2X+0.069 3,r2=0.999 2),相对回收率均在82%40.0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047 2X+0.069 3,r2=0.999 2),相对回收率均在82%105%,日内和日间RSD均<5%。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临床上对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903.
目的 探讨胰岛素和川芎嗪单独和联合治疗对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蛋白-1(sTRE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影响,观察其抗炎和抗氧化效果.方法 建立重度烫伤内毒素血症SD大鼠模型80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胰岛素组(腹腔注射胰岛素)、川芎嗪组(腹腔注射川芎嗪)、联合组(腹腔注射胰岛素和川芎嗪)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20只.测定各组伤前,伤后1、3、5和7d血浆sTREM-1、ICAM-1、MDA和SOD水平变化.结果 4组伤后各时间点血sTREM-1和sICAM-1以及MDA水平均高于伤前(P<0.01),SOD水平低于伤前(P<0.01).胰岛素组、川芎嗪组和联合组伤后各时间点血浆sTREM-1、sICAM-1以及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伤后各时间点血浆sTREM-1、sICAM-1和MDA水平均低于胰岛素组和川芎嗪组(P<0.01),SOD水平均明显高于胰岛素组和川芎嗪组(P<0.01).结论 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存在过度炎性反应和氧自由基损伤,胰岛素和川芎嗪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且联合治疗比单独治疗效果好;胰岛素和川芎嗪联合治疗可作为防治严重烫伤后过度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04.
目的研制法莫替丁胃内漂浮型双层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分别以湿法制粒的方法制备速释层和缓释层,压制胃内漂浮型双层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法莫替丁的释放度,并记录起漂时间和持续漂浮时间。结果法莫替丁胃内漂浮型双层缓释片的释药曲线用Higuchi方程拟合,可维持24h持续释放,起漂时间〈5min,持续漂浮时间〉8h。结论研制的法莫替丁胃内漂浮型双层缓释片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释药速度平稳,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05.
目的建立逍遥丸(当归、柴胡、甘草、白芍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对处方中当归、柴胡、白芍、甘草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中芍药苷含量。结果在显微鉴别中检出生药粉;在薄层色谱中检出当归、柴胡、白芍、甘草;芍药苷在0.1164~1.74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关系标准差(RSD)为1.6%。结论方法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06.
目的探讨中药青藤碱(SN)诱导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为RA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滑膜细胞凋亡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及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核固缩,变圆,荧光染色增强等典型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在2.8~3.2mmol/L浓度范围内,随着SN浓度的增强,滑膜细胞的凋亡率增加。作用48h后,bcl-2蛋白在凋亡过程中的表达持续下调,细胞周期阻滞在G1~S期。结论SN在一定浓度及作用时间内可诱导RA患者滑膜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及阻滞G1期细胞向S期移行有关。  相似文献   
907.
药用霍山石斛原球茎的液体悬浮培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考察霍山石斛原球茎在液体培养中增殖、水溶性多糖与总生物碱积累的特征。方法:在霍山石斛试管苗茎段原球茎诱导与继代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原球茎的液体悬浮培养,分析原球茎生长动态,用比色法测定水溶性多糖与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霍山石斛茎段在NAA或NAA与KT组合的MS培养基上可诱导出原球茎,MS基本培养基最适合原球茎继代培养增殖;原球茎在液体悬浮培养中最大比生长速率0.044·d-1,倍增时间15.8 d,最适生长周期为4周,水溶性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分别是3.75%和0.0261%。结论:霍山石斛原球茎液体培养生长良好,具有目的化学成分的合成能力,为发酵培养开发霍山石斛资源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08.
柴胡饮片古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柴胡品种和功效的历史演变,炮制方法和炮制作用的历史沿革方面,概括了柴胡饮片的本草研究;从不同地区柴胡的有效成分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炮制方法对柴胡化学成分的影响,阐述了柴胡饮片的化学成分研究;从柴胡的中枢抑制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抗炎作用,抑菌及抗细菌内毒素作用,抗肿瘤及抗辐射作用,防醉作用,对腺苷酸环化酶的双重调节作用,抗胃溃疡作用,降血脂及利胆作用等方面,总结了柴胡的药理作用.对柴胡及其炮制品的规范化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对其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9.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软骨破坏相关血生化和免疫因素,并探讨中西药对其影响的特点。方法397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3例和西药治疗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收集患者相关血生化和免疫检测指标,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从中确定软骨破坏相关因素,比较中西药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软骨破坏程度与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计数密切相关;治疗前后比较,中药组RBC计数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PLT计数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升高RBC的幅度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降低PLT的幅度与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药均能改善RA软骨破坏相关因素,但改善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910.
中药枸骨叶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药枸骨叶(Ilexcornuta)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寻找可能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IH-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用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枸骨叶的氯仿部位分得11个脂溶性成分,其中包括7个三萜类成分即羽扇豆醇(1),11-酮基-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Ⅱ),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Ⅲ),3,28-乌索酸二醇(Ⅳ),熊果酸(Ⅴ),30-醛基羽扇豆醇(Ⅵ),30-酮基降羽扇豆醇(Ⅶ);1个链状倍半萜tanacetene(Ⅷ);1个甾醇β-谷甾醇(Ⅸ),2个有机酸类成分即正二十二烷酸(Ⅹ)和正二十六烷(Ⅺ)。结论化合物Ⅳ,Ⅶ,Ⅷ,Ⅹ和Ⅺ为首此从冬青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Ⅱ,Ⅲ和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倍半萜类成分为首此从冬青属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