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030篇
  免费   310962篇
  国内免费   60711篇
耳鼻咽喉   6229篇
儿科学   9003篇
妇产科学   8285篇
基础医学   144307篇
口腔科学   9736篇
临床医学   115605篇
内科学   155097篇
皮肤病学   8980篇
神经病学   43034篇
特种医学   234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3篇
外科学   83809篇
综合类   117960篇
现状与发展   88篇
一般理论   34篇
预防医学   67269篇
眼科学   27481篇
药学   100391篇
  440篇
中国医学   66652篇
肿瘤学   49611篇
  2023年   8374篇
  2022年   19696篇
  2021年   24234篇
  2020年   21057篇
  2019年   25942篇
  2018年   27398篇
  2017年   26361篇
  2016年   24314篇
  2015年   30418篇
  2014年   34603篇
  2013年   32718篇
  2012年   42636篇
  2011年   47362篇
  2010年   37588篇
  2009年   40581篇
  2008年   34228篇
  2007年   31345篇
  2006年   30324篇
  2005年   29584篇
  2004年   24241篇
  2003年   22472篇
  2002年   20951篇
  2001年   21340篇
  2000年   17337篇
  1999年   22781篇
  1998年   20040篇
  1997年   19975篇
  1996年   19472篇
  1995年   19244篇
  1994年   18374篇
  1993年   15810篇
  1992年   16104篇
  1991年   14980篇
  1990年   13638篇
  1989年   13181篇
  1988年   12368篇
  1987年   11532篇
  1986年   10831篇
  1985年   9668篇
  1984年   7354篇
  1983年   7157篇
  1982年   8052篇
  1981年   7508篇
  1980年   7130篇
  1979年   7005篇
  1978年   6073篇
  1977年   6398篇
  1976年   5986篇
  1975年   5649篇
  1974年   527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吴祎培  张羽  陈曦  冯希平 《口腔医学》2020,40(3):239-243
目的通过检查有龋及无龋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并通过随访收集其婴儿1个月(1月龄)及6个月(6月龄)的唾液样本测序分析,观察母亲患龋情况对其婴儿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筛查收集1月龄婴儿的唾液样本;于首次采样时记录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根据母亲患龋情况将婴儿分为母亲有龋组(简称有龋组)和母亲无龋组(简称无龋组),跟踪随访至婴儿6个月时再次收集唾液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婴儿不同月龄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本研究随访受试者10例(男6例,女4例),其中有龋组7例,无龋组3例,各组间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龋组婴儿1月龄至6月龄时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有龋组婴儿在1月龄和6月龄时组内各样本间物种组成均差异较大;1月龄时两组微生物群落较相似,而至6月龄时两组婴儿唾液的物种组成已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有龋组婴儿口腔内菌群多样性总体高于无龋组,在1月龄至6月龄间婴儿口腔内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1 470 nm激光剜除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采用1 470 nm激光治疗共89例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68±3)岁,前列腺体积(57.4±2.6)ml。所有患者均采用"寻找层面,先易后难,剜切结合"的层面递进法思路行激光腔内前列腺剜除术,比较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 结果8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6.9±2.1) ml/s vs(19.8±3.6)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显著好转,[(24.6±1.7) vs(8.0±1.2)]。术中无输血、无电切综合征、无直肠和膀胱穿孔病例,无输尿管损伤、大出血、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层面递进法激光剜除技术构想对于高危前列腺增生外科包膜层面的寻找、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独到优势,且易于掌握,或可为业界同行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为实施前,2018年1-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均选取50例外科ICU患者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实施前后外科ICU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观察。结果实施后外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人员素质、环境管理、护理质量管理及质量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ICU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总满意率为98.00%,明显高于实施前总满意率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质量控制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ICU病房护理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核酸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各类样本的差异性,为改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利用ddPCR和qPCR技术对已经确诊的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不同时间的全血、尿液、粪便共22份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两种方法对人保守区域基因扩增结果一致:全血标本信号最强,尿液次之,粪便最少;ddPCR在1份全血,1份尿液,5份粪便中检出ORF-1ab和N基因的阳性微滴,qPCR仅在3份粪便中检出上述基因,漏检的3个标本基因拷贝数平均浓度为128 copies/ml;ddPCR在发病<5、5~15、>15 d的各类标本中都有检出,qPCR检出以中晚期为主;重症病例用ddPCR均可测到阳性微滴,qPCR检测的各类标本均为阴性;轻症病例的各类标本中qPCR只有粪便核酸检测阳性,ddPCR检出率高于qPCR。 结论 ddPCR可以有效克服qPCR 灵敏度不足的难题,是对qPCR 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针对病毒载量比较低的血液、尿液和可疑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适用于早期感染的判断及患者治愈后出院诊断。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输尿管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菌群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和济南市济钢医院就诊的35例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后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内支架管4周。排除标准:尿液细菌培养阳性;严重肉眼血尿;近期口服抗生素;存在明显残石患者。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注册号为ChiCTR1800020025),根据有无支架管结壳将患者分为结壳组23例和无结壳组12例。收集拔管当日患者尿液行细菌16s DNA检测。使用UPARSE、UCHIME和RDP calssifier等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尿液菌群分布特点,明确两组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总数、细菌丰度,以及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类别,比较两组患者尿液细菌种类、数量及细菌丰度的差异,明确结壳组患者尿液中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菌属。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置管侧别、内支架管型号及结石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s DNA检测结果显示,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74个;无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7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两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00)。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为乳杆菌属(23.1%)、拟杆菌属(18.8%)和未分级拟杆菌属(17.1%),非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是为埃希菌-志贺菌属(32.2%)、肠球菌属(24.9%)和假单胞菌属(18.2%)。两组间差异最大的3种细菌是乳杆菌属(P=0.010),拟杆菌属(P=0.004)和未分级拟杆菌属(P=0.004)。结论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多于非支架管结壳患者。拟杆菌属细菌在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的细菌种类丰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Oral cancer, predominantly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is one of the most leading causes of cancers worldwide. Due to a low 5-year survival rate, highly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OSCC are totally needed. MicroRNAs (miRNAs), as promising biomarkers, can bring insights into tumorigenesis of oral cancers. However, studies on the accuracy of miRNAs detection in OSCC have inconsistent conclusions, leading us to conduct this meta-analy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articles investigating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iRNAs in OSCC.The PubMed, Embase, 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Web of Science were searched (updated to June 11th, 2015) to identify all articles evaluating the diagnostic yield of miRNAs for OSCC. The poole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other diagnostic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miRNAs assays on OSCC detec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employing the R software.The present meta-analysis comprised 23 studies from 10 articles, including 598 OSCC patients and 320 healthy individuals, available for analysis. The summary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SROC) curve was plotted. Meanwhile, the pooled diagnostic parameters and the area under curve (AUC)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all included studies. The pooled diagnostic parameters calculated from all 23 studies were as follows: pooled sensitivity of 0.759 (95% CI: 0.701–0.809), pooled specificity of 0.773 (95% CI: 0.713–0.823) and AUC of 0.832, which indicates a relatively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iRNAs in differentiating OSCC patients from healthy controls. Meanwhile, In addition, subgroup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access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studies, which is based on specimen (serum/plasma/blood/saliva/ tissue) and ethnicity (Asian/Caucasian).In summary, our meta-analysis suggests that miRNAs might be used in noninvasive screening tests for OSCC, which needs further large-scale studies to be validated.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