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05篇
  免费   2854篇
  国内免费   1736篇
耳鼻咽喉   322篇
儿科学   476篇
妇产科学   138篇
基础医学   1576篇
口腔科学   447篇
临床医学   3381篇
内科学   2612篇
皮肤病学   320篇
神经病学   575篇
特种医学   1210篇
外科学   2666篇
综合类   7860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3163篇
眼科学   337篇
药学   3202篇
  36篇
中国医学   2618篇
肿瘤学   1250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356篇
  2022年   897篇
  2021年   1115篇
  2020年   1010篇
  2019年   504篇
  2018年   531篇
  2017年   811篇
  2016年   567篇
  2015年   1067篇
  2014年   1395篇
  2013年   1816篇
  2012年   2579篇
  2011年   2765篇
  2010年   2457篇
  2009年   2226篇
  2008年   2231篇
  2007年   2214篇
  2006年   1871篇
  2005年   1547篇
  2004年   1089篇
  2003年   880篇
  2002年   703篇
  2001年   637篇
  2000年   413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峰  张贤  李小军  尹恒  刘一奇 《中国骨伤》2020,33(5):397-401
目的:探讨经Delta通道椎间孔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0~62(41.5±4.3)岁;均为单侧根性症状,其中C_(4,5) 2例,C_(5,6) 5例,C_(6,7) 3例。所有患者CT及MRI检查提示无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等影像学表现,颈椎动力位X线片无颈椎不稳,经系统非手术治疗6周以上,疗效欠佳。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和稳定性的改变。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脊髓、神经根或大血管损伤情况的发生。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30~90 ml,平均40 ml。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缓解满意,神经功能有所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7.15±2.0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59±0.83;JOA评分由术前的12.57±1.24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6.42±0.58;NDI评分由术前的41.82±4.7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59±3.52;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D值由术前的(8.21±0.84) mm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0.89±0.96) mm (P0.05)。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术前、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62±0.59)、(5.60±0.5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失稳。结论:经Delta通道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通过减少翻身次数稳定颈椎,减少呼吸困难发生率.方法 将56例颈椎外伤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平卧位压疮预防护理,对照组行常规翻身护理.观察2组的病情变化及压疮预防效果.结果 实验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压疮发生率均为零.结论 在颈椎外伤早期尽量减少翻身次数,可相对稳定病情,同时可以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  相似文献   
993.
尹利  李彪  曲超 《眼科新进展》2020,(5):411-414
目的对一种新式缝合固定技术即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安全性及力学参数进行分析。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其中A、B、C、D组右眼为实验眼,分别给予1针、2针、3针、4针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使用微型测力计测其拉力,比较各组间拉力的差异;E组右眼均给予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于术后1 d、7 d、14 d、30 d、45 d每次处死2只,取其巩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巩膜缝线处愈合状态。结果A、B、C、D四组拉力逐渐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且3针巩膜层间Z字缝合平均拉力(0.2423±0.0242)N,大于人工晶状体最大悬吊力(0.0583 N),足以稳固人工晶状体。E组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 d缝线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术后7 d巩膜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术后14 d炎性细胞向缝线处聚集成簇,术后30 d炎性细胞仅局限于缝线处,术后45 d缝线周围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几乎不见炎性细胞。结论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足以稳固晶状体;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提示,缝线在远期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94.
从4个方面对护士“职业高原”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①护士学历提升与护理人才使用机制不对应;②管理者对护士职业目标的重视和培养不够;③护士职业价值与护士分层使用不合理;④个人因素。建议合理使用紧缺的护理人力资源,完善护士职业培训和公平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62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6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在呕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切口及盆腔感染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门诊癌痛患者三阶梯治疗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门诊疼痛科治疗癌痛患者三阶梯治疗用药情况,通过Excel软件对三阶梯药物利用分析指标包括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金额排序/DDDs排序位次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前该院使用的癌痛三阶梯药物主要有16个品种,用药以第三、第二阶梯的药物为主,首选阿片类药物。结论:该院门诊癌痛患者的三阶梯治疗用药基本合理,同时也存在用药经济性不合理的现象。药师需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改进癌痛药品的管理和临床使用,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构建过表达C3a受体(C3aR)的肾小球足细胞株,为探讨C3aR在肾小球足细胞中的确切生理和病理意义提供细胞模型。方法设计合成人C3aR 表达单元,将其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6.3-MCS-IRES2-EGFP的多克隆位点,构建成C3aR表达载体pLenti6.3-C3aR-IRES2-EGFP;将pLenti6.3-C3aR-IRES2-EGFP和包装质粒共转染293 T细胞,包装成C3aR表达重组慢病毒LV-C3aR;以LV-C3aR感染人肾小球足细胞系HPC,根据LV-C3aR上带有杀稻瘟菌素抗性基因的特点,以杀稻瘟菌素筛选稳定转染细胞克隆;利用荧光定量PCR和细胞免疫化学分析方法对稳定转染细胞克隆的C3aR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从中鉴定出稳定过表达C3aR的人肾小球足细胞株。结果成功构建了C3aR表达载体pLenti6.3-C3aR-IRES2-EGFP;得到了高滴度的C3aR表达重组慢病毒LV-C3aR;成功构建了过表达C3aR的人肾小球足细胞株HPC-C3aR。结论成功构建C3 aR表达载体和过表达C3 aR的人肾小球足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C3 aR过表达在人肾小球足细胞中的病理意义提供了很好的细胞模型,也为进一步开展C3 aR在其他细胞中的生理、病理意义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用药医嘱干预内容,对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利用住院医嘱点评程序,对我院心血管病房和神经外科十病房近一个月的用药医嘱进行逐条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汇总讨论。结果:病房药房医嘱主要存在用量错误、药物相互作用、出院带药处方自然项不全、重复用药、频次错误、溶媒选用不当、没有明确的指标等问题。结论:药师应加强药学知识特别是药物相互作用的学习,重视临床实践,为临床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罗通定经皮给药后,药物在大鼠脑、皮下、血管3个部位微透析液和尾静脉血浆的浓度变化。方法采用微透析技术取样,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皮下、血管的微透析液的药物浓度以及尾静脉血浆的药物浓度,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罗通定20cm^2经皮给药后,在大鼠体内消除缓慢,脑、皮下、血管和血浆AUC0→10h分别为(387.19±162.81)、(245.97±74.60)、(211.41±65.19)和(1677.05±598.83)min·mg·L^-1。体内药物含量血浆中最高,脑微透析次之,血管微透析最低,经皮给药后的AUC脑/AUC血浆、AUC皮下/AUC血浆、AUC血管/AUC血浆分别为(23.45±6.51)%、(15.66±5.03)%和(13.87±5.84)%。结论微透析法能很好地应用于罗通定经皮给药后大鼠不同部位的浓度研究,反映脑、皮下和血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芬太尼椎管内麻醉导致的椎体外系反应,并研究其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用0.5%左旋布比卡因对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B组采用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对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椎体外系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有1例并发症,表现为乏力、嗜睡;B组有3例发生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精神紧张,呼吸急促、肌肉震颤、肌张力增高等症状(P〈0.05)。结论术中及术后使用芬太尼进行镇痛时,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机制可能是其与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