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37篇
  免费   8142篇
  国内免费   4911篇
耳鼻咽喉   912篇
儿科学   1574篇
妇产科学   823篇
基础医学   7934篇
口腔科学   1595篇
临床医学   10682篇
内科学   10629篇
皮肤病学   1527篇
神经病学   3085篇
特种医学   34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2篇
外科学   7413篇
综合类   16885篇
现状与发展   17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7661篇
眼科学   1648篇
药学   9582篇
  93篇
中国医学   5924篇
肿瘤学   5045篇
  2024年   263篇
  2023年   1007篇
  2022年   2599篇
  2021年   3794篇
  2020年   2950篇
  2019年   2320篇
  2018年   2359篇
  2017年   2635篇
  2016年   2418篇
  2015年   3938篇
  2014年   4996篇
  2013年   5523篇
  2012年   7811篇
  2011年   8060篇
  2010年   6153篇
  2009年   5223篇
  2008年   5818篇
  2007年   5372篇
  2006年   5214篇
  2005年   4324篇
  2004年   3072篇
  2003年   2597篇
  2002年   2175篇
  2001年   1447篇
  2000年   1146篇
  1999年   777篇
  1998年   391篇
  1997年   414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242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4年   7篇
  1972年   8篇
  1939年   6篇
  193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超声引导下VacoraTM旋切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acoraTM真空辅助活检系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用里脊肉和鱼丸作为实验材料,根据鱼丸大小将实验分为5组:0.5、0.8、1.0、1.5及2.0cm组,每组鱼丸3~5个。采用VacoraTM活检系统,先行灰阶超声扫查肌肉后将鱼丸置入肌肉中,超声扫查置入的鱼丸,同轴套管针在超声引导下插入鱼丸底部,在套管针引导和超声监视下行旋切真空抽吸术;旋切后取出采样腔内的组织标本,用超声检查肌肉内的残腔,确定无鱼丸残留声像图。结果每次旋切组织条比较完整,其大小为20.0mm×0.6mm,旋切次数随鱼丸大小的增加而增加;0.5、0.8、1.0、1.5及2.0cm组里脊肉内鱼丸全部切除的平均旋切次数分别为12、15、19、26和31。所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18、23、27和34min。结论VacoraTM真空辅助活检系统定位准确、取样完整、操作简便。可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足够量的病理检查标本,为良性病变的完全切除提供具有潜在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2.
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是一组以伴发神经系统肿瘤为特征.累及多胚层、多器官、多系统且组织病理学类型复杂多样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复征、yon Hippel—Lindau病、Li—Franmeni综合征、Cowden病、Turcot综合征以及Gorlin综合征等。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特别是CT和MRI诊断技术的出现对此类疾病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检出率大大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3.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anesthetic combinations on the electroretinogram in the same animals under simila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iopental–isoflurane (TI), medetomidine–ketamine (MK), and xylazine–ketamine (XK) were used on each of 12 healthy miniature schnauzer dogs (MS) with a period of at least 3 weeks in between subsequent anesthesia protocols, using the Dog Standard Protocol. The scotopic ERGs consisted of scotopic low stimulus strength (S) responses designated S1, S2, S3, S4, and S5, at 1, 5, 10, 15, and 20 min after dark adaptation, respectively, and scotopic standard stimulus strength (S-ST) responses. The photopic ERGs consisted of a photopic single flash (P) response and 31 Hz flicker (P-FL) responses. For S-ST (2.5 cd s/m2), the amplitude of the a-wave using TI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using MK (adjusted P = 0.05) and XK (adjusted P = 0.03), and the implicit time of the a-wav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using MK (adjusted P = 0.04). For P (2.5 cd s/m2), the amplitude of the b-wave using XK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sing MK (adjusted P = 0.01). The implicit times of the b-wave using TI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and shorter than that of MK for S1, S2 and P-FL and for S4 and S-ST, respectively, and than that of XK for S2 and P-FL and for S5 and S-S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TI affected both the amplitude and the implicit time of the a-wave for S-ST and the implicit time of the b-wave relatively more so than was the case when using XK or MK. Therefore, it appears that either XK or MK could be advantageous to use rather than TI for clin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04.
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能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治疗移植肝失功能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施行22例再次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讨论。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12例)、移植术后肝癌复发(4例)、肝动脉栓塞(2例)、肝动脉狭窄(2例)以及乙肝复发(2例)。再次移植率为3.62%,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8例随访至今分别存活21、14、8、3个月各1例,12、1个月各2例;14例存活2周到28个月不等。首次肝移植术后8~30d行再次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病死率最高,为66.7%;1年内死亡10例,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60%)。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失功能的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及适应证,钻研手术技巧,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以及围手术期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提高再次肝移植病人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王成荣研究员长于以中医药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根据其临床经验认为“火热致瘀”是EMT的基本病因、病机,且火热与瘀血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致使EMT病程缠绵不愈、反复复发。王老据此提出“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的治疗法则,为治疗EMT开辟了另一思路和理论。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术中即时扩张皮肤面积增加与压力和时间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中即时扩张皮肤面积增加与压力、时间的量效关系。方法用6头小型猪,压力参数分别为15、20、25kPa,时间参数为60、90min,配对组成6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36个实验部位。在每只猪背部皮下均匀埋置100ml圆形扩张器6个,术中即时扩张皮肤,观察扩张皮肤各径线移位特点,计算面积变化。结果扩张区周边皮肤向中心蠕动和扩张器表面皮肤伸展同时存在。扩张皮肤面积扩大在一定范围内与压力、时间增加成正比,20kPa、60min组合增幅最大,此后增幅明显减少,并逐渐引发皮肤病理性改变。结论皮肤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术中即时扩张获得面积有效增加。  相似文献   
108.
陈砺  朱春燕  王小平  徐敏 《循证医学》2004,4(3):141-144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研究的现状。方法 对检索到的50篇有关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水平标准和临床试验的没计原则,从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组间基线可比性、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疗效判断、疗程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随访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50篇相关文献中,按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水平标准评价,推荐级别为B级的占44.0%,C级的占56.0%;证据水平为2b级的占40.0%,3b级的占4.0%,4级的占56.0%;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0%;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0%;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 有关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及论文撰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9.
林敏  张仁利  高世同 《热带医学杂志》2004,4(3):253-254,267
目的 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方法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以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结果 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 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一个碱基C。结论 成功克隆了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该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10.
医院数字化膳食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开发智能型的患者订餐工具和后台管理软件。方法:通过该院自编的应用程序读取医院信息系统(HIS)上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饮食医嘱,利用掌上电脑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完成患者订餐及订餐后的信息管理。结果:系统投入运行后,订餐速度明显提高,差错率明显降低,患者就餐满意度也有所提高。结论:该系统的使用将明显提高该院膳食保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