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894篇 |
免费 | 18053篇 |
国内免费 | 107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54篇 |
儿科学 | 3042篇 |
妇产科学 | 1079篇 |
基础医学 | 10440篇 |
口腔科学 | 3140篇 |
临床医学 | 21284篇 |
内科学 | 15137篇 |
皮肤病学 | 2201篇 |
神经病学 | 3606篇 |
特种医学 | 7145篇 |
外科学 | 15783篇 |
综合类 | 50661篇 |
现状与发展 | 37篇 |
预防医学 | 22154篇 |
眼科学 | 1805篇 |
药学 | 21638篇 |
277篇 | |
中国医学 | 20049篇 |
肿瘤学 | 74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04篇 |
2023年 | 2429篇 |
2022年 | 5879篇 |
2021年 | 7579篇 |
2020年 | 6648篇 |
2019年 | 3563篇 |
2018年 | 3794篇 |
2017年 | 5167篇 |
2016年 | 3880篇 |
2015年 | 7259篇 |
2014年 | 9249篇 |
2013年 | 11624篇 |
2012年 | 16574篇 |
2011年 | 17323篇 |
2010年 | 15898篇 |
2009年 | 14216篇 |
2008年 | 15077篇 |
2007年 | 14215篇 |
2006年 | 12302篇 |
2005年 | 9530篇 |
2004年 | 6756篇 |
2003年 | 5396篇 |
2002年 | 4049篇 |
2001年 | 3901篇 |
2000年 | 2867篇 |
1999年 | 1000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200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60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68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36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1篇 |
1965年 | 12篇 |
1964年 | 13篇 |
1963年 | 11篇 |
1962年 | 11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11篇 |
1956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人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从数量与功能两方面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髂骨穿刺,梯度离心分离获得hMSCs,体外扩增培养;对第3代细胞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维生素C等成骨诱导培养,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和钙结节形成情况;诱导细胞与可吸收性复合支架材料体外构建复合体,植入裸小鼠皮下,对照组仅植入支架材料,术后3周取材检测骨钙素、Ⅰ型胶原表达。结果4ml骨髓含3.2×107~6.0×107个单个核细胞,培养3周收获hMSCs2.5×107~4.3×107;成骨诱导后,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阳性细胞数>50%,对照组<10%;诱导细胞与材料复合后植入体内仍然高表达骨钙素、Ⅰ型胶原。结论hMSCs能够满足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种子细胞数量和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952.
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方法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病毒和质粒转染两种方式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G418筛选培养3周后,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和贴壁率的变化。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C1均可以成功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G418筛选培养后,细胞表达明显的荧光蛋白,其阳性率增加。pLEGFP-N1标记组细胞倍增时间为(34.9±1.2)h,pDsRed2-C1组为(36.1±1.4)h,未标记组为(33.8±0.5)h,3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合理应用不同荧光蛋白及其表达载体将成为深入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53.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GWS)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隙采用中华长城惟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8例。结果 术后及随访期间拍X线片测定Cobb角、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足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脊椎三维矫形内固定器械,具有材料优良、矫正效果显著、安装操作方便、固定确切、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954.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评定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轴形内固定(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5级,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27例,恢复一个级差的3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 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5.
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肝癌肝移植动物模型并观察术后肝癌复发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130只近交系SD雄性大鼠 ,10 0ppm二乙基亚硝胺饲喂诱癌。共 98只大鼠据Kamada袖套技术行原位肝移植 ,术中根据肿瘤大小分为三组 :1组有明确肝癌结节但直径 <1 0cm (n =2 5 ) ,2组肝癌结节直径1 0~ 1 5cm(n =4 1) ,3组肝癌结节直径 >1 5cm(n =32 )。不行肝移植术的 10只大鼠作对照组。结果 三组大鼠肝移植术中死亡率 2 6 5 % (2 6 / 98) ,术后 30d累计死亡率 71 5 % (70 / 98)。术后存活 30d后计算平均生存期 ,1组 (81 3± 33 2 )d ,2组 (6 7 6± 2 4 9)d ,3组 (5 4 4± 2 4 9)d。对照组从诱癌开始 15 0d后计算 ,平均生存期为 (2 9 4± 12 9)d。术后肝癌复发率 35 7% (10 / 2 8) ,单纯移植肝内复发7 1% (2 / 2 8) ,肝和肺同时复发 10 7% (3/ 2 8) ,肝和腹腔同时复发 3 6 % (1/ 2 8) ,单纯腹腔肿瘤 7 1% (2 /2 8) ,单纯肺部肿瘤 7 1% (2 / 2 8)。结论 大鼠肝癌肝移植良好地模仿了临床过程 ,但诱癌大鼠体质差导致术中和术后短期死亡率高。大鼠术后长时间存活是观察到肿瘤复发的重要条件 ,肝癌复发的形式多样。该模型为肝癌肝移植术后抗复发和复发机制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956.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957.
论述赋予介入器械的材料表面润滑性、抗菌性、抗凝血性及抗组织增生等性能的各种表面改性技术的现状,讨论这些技术的一些应用的实例,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8.
R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总结应用R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脊柱后侧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使用R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68例。结果 :经 6~ 3 6个月随访 ,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 3 6 5 %和后 78 5 %恢复到术后的前 92 0 %和后 96 5 %,Cobb’s角由术前平均 15 6°恢复为术后平均 1 5°。对脊髓损伤的病人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 1 5级。有 2例出现椎弓根钉松动 ,无断裂。结论 :RF系统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固定确实 ,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有待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59.
目的:评价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发生骨折的风险性.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只.实验组切除双侧卵巢,对照组仅切开皮肤.于术后2、4、8周两组处死6只大鼠,作松质骨(腰椎)和皮质骨(股骨干)骨密度(BMD)组织形态学和力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松质骨BMD 2、4、8周均明显下降,2周皮质骨无明显差异,4、8周则明显下降;股骨中段骨皮质厚度变薄;骨小梁体积(TBV)占全部骨组织体积(TTV)的百分比明显减少;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明显增多;股骨最大弯曲载荷、腰椎最大压缩载荷下降. 相似文献
960.
骶髂螺钉固定在骶髂关节脱位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 0具成人干燥骨盆标本 ,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并作CT扫描 ,对进针点与不同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进针的方向、进针的深度以及S1骶孔上方的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进行测量。结果 :进针点距臀肌线的距离为 ( 2 0 70± 3 2 7)mm ,距坐骨大切迹的距离为( 3 5 0 0± 1 91)mm ;轴位及冠状位CT测量进针与髂骨外板的交角分别为 ( 90 18± 2 69)°和 ( 90 40± 2 87)° ;进针深度为 ( 67 77± 3 63 )mm ;S1骶孔上方骶骨翼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 ( 18 2 6± 2 0 6)mm和 ( 18 74± 1 5 1)mm。结论 :临床应用骶髂螺钉固定需选择恰当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术中需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和出口位的透视以确定螺钉植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