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214篇
  免费   26336篇
  国内免费   16205篇
耳鼻咽喉   2663篇
儿科学   4587篇
妇产科学   2009篇
基础医学   20815篇
口腔科学   4925篇
临床医学   33895篇
内科学   28445篇
皮肤病学   3740篇
神经病学   8098篇
特种医学   109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24619篇
综合类   70106篇
现状与发展   58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31142篇
眼科学   4091篇
药学   32468篇
  349篇
中国医学   25617篇
肿瘤学   14131篇
  2024年   1210篇
  2023年   3333篇
  2022年   8223篇
  2021年   10811篇
  2020年   9197篇
  2019年   5671篇
  2018年   6100篇
  2017年   7613篇
  2016年   6417篇
  2015年   11260篇
  2014年   14483篇
  2013年   17282篇
  2012年   24762篇
  2011年   26048篇
  2010年   22624篇
  2009年   20061篇
  2008年   21950篇
  2007年   21054篇
  2006年   18630篇
  2005年   15206篇
  2004年   11248篇
  2003年   9989篇
  2002年   7723篇
  2001年   6793篇
  2000年   5144篇
  1999年   2571篇
  1998年   1078篇
  1997年   1120篇
  1996年   804篇
  1995年   678篇
  1994年   615篇
  1993年   402篇
  1992年   412篇
  1991年   357篇
  1990年   308篇
  1989年   245篇
  1988年   194篇
  1987年   198篇
  1986年   153篇
  1985年   149篇
  1984年   91篇
  1983年   69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38篇
  1978年   34篇
  1976年   24篇
  1973年   27篇
  1970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老年人自我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自我护理、自我护理能力的概念,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价工具,并重点阐述影响老年人自我护理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63.
彭娜  向虹 《护理研究》2005,19(24):2176-2177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病人反复多次入院治疗时的心理状态,通过护理干预帮助病人更快投入治疗情境.[方法]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测验,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针对结果分别进行相应护理,1周后复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差异显著.[结论]癌症病人多疗程入院的病人焦虑状况严重,实施焦虑的支持护理及心理辅助,可较好地促进病人进入治疗角色,减少弃治轻生的发生.  相似文献   
6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60例Calot三角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探讨Calot三角的解剖关系。方法 从Calot三角分离出胆囊动脉、胆囊管,辨认胆总管和肝总管的走向。结果 我们1998年9月~2004年6月共完成360例LC术进行分析。结论 解剖Calot三角是胆囊切除术中重要的步骤,也是预防医源性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5.
A role for type II interferon (IFN-gamma) in resolving viral infection is suggested by the correl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clearance with enhancement of IFN-gamma-producing activated T cells in the resolution of acute HCV infection. Using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 a synergistic direct antiviral effect was documented using IFN-gamma1b and a potent, consensus type I IFN (IFN alfacon-1). Global expression profiling following EC50 exposure to IFN alfacon-1, IFN-gamma1b, or a cocktail of the two allowed the antiviral state to be correlated with induction of a subset of IFN-stimulated genes (ISGs). Genes identified through this analysis corresponded to classic antiviral components, ISGs more recently associated with direct antiviral functions, as well as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and hypothetical proteins. The magnitude of these antiviral EC50-correlated expression events in human hepatoma (Huh7) cells exposed to clinically relevant doses of IFN alfacon-1, IFN-gamma1b, or a cocktail of the two was also probed becaus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is type I IFN-containing regimens. Relative to type I IFNs used alone, the addition of type II IFN caused enhanced expression not only of many of the genes correlated with the direct antiviral state but also of genes involved in (1) antigen presentation to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s), (2) macrophage, natural killer (NK), and T helper 1 (Th1) cell recruitment and activation, (3) complement system function, (4) apoptosis, and (5) ISGs with unknown functions. As many of these processes are correlated clinically with resolution of chronic HCV infection, the combined use of these IFNs could display a beneficial effect on viral clearance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CV and other viruses through enhancement of one of these processes or of the direct antiviral state.  相似文献   
66.
目的建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及检测诱导表达α干扰素(IFN-α)的方法,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利用病毒保护试验研究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差异;IFN-α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组患者(P<0.001);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1个月后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P<0.01),后者始终处于低下水平;IFN-α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的表达始终较低。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受到严重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及IFNAR1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7.
杨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63-64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方法:选择262例足月妊娠胎膜早破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本院同期262例无胎膜早破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难产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难产率为4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9%(P〈0.01)。两组的难产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有相关性,应及早处理,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肋骨-软骨移植重建髁突与同期正颌手术治疗严重颞下颌关节病变及牙颌面畸形的效果. 方法 于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治疗设计,术中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髁突等关节区病变的处理、内镜辅助下肋骨-软骨移植和颏成形术,术后进行随访. 结果 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于临床应用15例,所有患者同期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出血、神经损伤、受区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9~52个月,平均31.8个月,所有患者面容均显著改善,关节功能良好,且无关节区疼痛等主观症状,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术后张口度平均为33.6 mm,侧向运动度为0~6 mm. 结论 选择合适的适应证、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内镜辅助髁突重建同期正颌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ICU护理工作特点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应。方法用护理工作量、ICU护理质量标准奖惩考核、职称系数三部分综合考评护理工时,与护士的绩效工资分配直接挂钩。结果护理工时量化法实施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患者?医生对护理质量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P〈0.01)。结论护理工时量化绩效分配克服了经验式管理的弊端,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挖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潜力,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0.
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IgA肾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无症状尿检异常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 对54例IgA肾病儿童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根据起病时有无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尿检异常组和有症状肾炎组。组织病理学分级参照Lee氏和Katafuchi氏半定量积分法。 结果 无症状尿检异常组18例,有症状肾炎组36例。有症状肾炎组尿蛋白量(24 h)明显高于无症状尿检异常组[(2.3±2.2) g比(0.4±0.3) g,P < 0.05]。无症状尿检异常的IgA肾病儿童表现为镜下血尿者,87%有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无症状尿检异常IgA肾病患儿病理表现以Lee 氏Ⅰ~Ⅱ级为主,2例表现为Lee氏Ⅳ~Ⅴ级和 5例发生Katafuchi Ⅱ~Ⅲ级肾小管间质病变。有症状肾炎组Lee氏病理分级以Ⅱ~Ⅲ级为主,两者病理分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组患儿平均随访(26.9±8.8)月后,1例病理为Lee 氏Ⅴ级患儿进入终末期肾衰竭,其余患儿Scr均无升高1倍以上。 结论 无症状尿检异常的儿童IgA肾病虽临床症状轻微,但可出现病理损害严重的病例,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