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99篇 |
免费 | 571篇 |
国内免费 | 40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2篇 |
儿科学 | 97篇 |
妇产科学 | 42篇 |
基础医学 | 336篇 |
口腔科学 | 80篇 |
临床医学 | 639篇 |
内科学 | 437篇 |
皮肤病学 | 50篇 |
神经病学 | 79篇 |
特种医学 | 247篇 |
外科学 | 555篇 |
综合类 | 1673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614篇 |
眼科学 | 83篇 |
药学 | 869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626篇 |
肿瘤学 | 2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227篇 |
2020年 | 213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156篇 |
2016年 | 141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319篇 |
2013年 | 361篇 |
2012年 | 570篇 |
2011年 | 561篇 |
2010年 | 464篇 |
2009年 | 440篇 |
2008年 | 451篇 |
2007年 | 437篇 |
2006年 | 438篇 |
2005年 | 299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194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the transoral approach to the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We evaluated the necessary exposure field and the safety of this approach.Methods Surgical operations with the transoral approach were performed on 36 cadaver specimens. The special anatomical structures were measured surrounding the exposure field with priorities given to measurements relating to the vertebral artery (VA).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 and nerve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exposure field partly covered the vertebral basilar system confluent. The middle clivus to upper C3 vertebral body can be exposed by transoral approach. Cranial nerves and cervical nerves emerged from the caudal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and circumambulated anterolaterally, and some abnormalit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intracranial segment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The safe field was in an inverted trapezoid shape, of which the widest point was 25.5 ± 4.5 mm to the midline at C1 transverse process level; the narrowest point was 11.2 ± 1.5 mm to the midline at the C2–3 level.Conclusion Because the VA is the landmark of the safe field in this approach, surgeons should be very careful to avoid injuries of the VA and nerves while operating in the intracranial field or at the C2–3 level. 相似文献
52.
目的基于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肾精亏虚证骨质疏松患者和同龄健康状态老年人血液中的差异基因表达,探讨肾精亏虚证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该病证提供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门诊肾精亏虚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群中随机选择16例患者,男女各半,年龄60岁以上,作为OP组(OP group);同龄健康状态老年人24例,男女各半,年龄60岁以上,作为对照组。采用人类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两组人群的差异基因表达,并对差异显著的基因表达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在肾精亏虚证OP患者中共有602个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其中上调基因579个,下调基因23个(FC≥1.5或FC≤0.667,q-value≤5%)。表达上调超过3倍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S100P、SNX3、DEFA1、MMP9、ANXA3、IL1R2、PLSCR1;表达下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CX3CR1、SPON2、GNLY。对以上10个差异显著的基因进行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肾精亏虚证OP患者与同龄健康老年人比较,差异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显著,这些基因通过调控免疫应答、防御应答、趋化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在肾精亏虚证OP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全科统筹门诊在分级诊疗中的实践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分级诊疗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上海市浦东医院联合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内率先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统筹门诊,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本文总结了该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医联体内畅通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苦味酸类成分蛇麻酮和葎草酮对大鼠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活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以新生24 h的Wistar大鼠所分离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蛇麻酮处理低(10-15 mol/L)、中(10-14 mol/L)、高(10-13 mol/L)剂量组,以及葎草酮处理低(10-15 mol/L)、中(10-14 mol/L)、高(10-13 mol/L)剂量组。药物处理后,分别用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以及茜素红染色法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骨矿化水平的影响。采用破骨细胞计数以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检测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试剂盒法检测骨钙素(OCN)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形成相关蛋白骨桥蛋白(OPN)、骨涎蛋白(BSP)、骨形成蛋白(BMP-2)以及骨吸收相关蛋白组织蛋白酶K(CK)、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评价蛇麻酮和葎草酮在骨代谢调控方面的作用。结果 在大鼠成骨细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蛇麻酮在10-15、10-14 mol/L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P<0.05),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提高ALP活性以及骨矿化水平(P<0.05,P<0.01),在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OCN的表达(P<0.01),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提高骨形成相关蛋白BSP和BMP-2的表达(P<0.05);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ALP活性以及骨矿化水平(P<0.01)、提高骨形成相关蛋白OCN、OPN的表达(P<0.05,P<0.01),在10-14、10-13 mol/L浓度下可促进BSP和BMP-2的表达(P<0.05)。在大鼠破骨细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蛇麻酮和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均可降低破骨细胞数目(P<0.01),抑制CK的表达(P<0.05,P<0.01);葎草酮在10-15~10-13 mol/L浓度下可抑制MMP-9的表达(P<0.05,P<0.01)。结论 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初步明确了蛇麻酮和葎草酮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来防治骨丢失,为骨质疏松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资源。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构建苦黄注射液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靶点涉及的功能和通路进行分析,探讨苦黄注射液保肝退黄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http://lsp.nwu.edu.cn/tcmsp.php)及相关文献挖掘获取苦黄注射液中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大青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GeneCard数据库(http://www.genecards.org/)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http://www.omim.org/)预测和筛选苦黄注射液活性成分对应靶点中与肝炎和黄疸疾病相关靶点。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http://string-db.org/)和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https://david.ncifcrf.gov/)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苦黄注射液活性成分16个,共获得85个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苦黄注射液主要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对刺激应答的生物过程。靶点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苦黄注射液保肝作用的靶点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Toll样受体、p53、神经营养因子等信号通路。结论 苦黄注射液保肝退黄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可能通过调节MAPK、Toll样受体、p53、神经营养因子等相关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对疾控(CDC)人员职业倦怠进行潜在剖面分析识别不同的职业倦怠类别,探讨工作特征各维度与职业倦怠类别间的独立效应。 方法 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BI-GS)、工作特征量表和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对943名疾控人员进行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识别疾控人员职业倦怠潜在类别,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工作特征各维度与不同职业倦怠类别间的独立效应。 结果 疾控人员职业倦怠存在3种类别:低倦怠型(Ⅰ,54.7%)、高倦怠型(Ⅱ,24.1%)和成就感低落型(Ⅲ,21.2%)。高工作反馈、高工作意义是个体进入高倦怠型组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61;OR=0.612),高工作负荷、高工作对个体控制及情绪表达的要求是个体进入高倦怠型组的独立风险因素(OR=1.693;OR=1.770);高工作自主性是个体进入成就感低落型组的独立风险因素(OR=1.810),高工作对个体控制及情绪表达的要求是个体进入成就感低落型组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82)。 结论 疾控人员可区分出3种潜在职业倦怠类别,工作特征不同维度与潜在职业倦怠类别间存在独立效应。 相似文献
57.
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评价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 (ELVT)的近期疗效。方法 2 1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共 2 7条肢体 ,采用激光治疗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及激光治疗同时行曲张团块及交通支切除 ,其中 1例的 1条肢体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后将其近端的 2 0cm大隐静脉主干行激光治疗 15min后切除 ,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2 0例患者术后随访 2~ 6个月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大隐静脉主干均发生血栓性闭塞。所有病例在术后 3~ 4周内均出现沿大隐静脉走行区域的皮肤青肿及皮下瘀斑。行病理学检查的一例大隐静脉壁穿破 ,静脉腔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近期 (6个月以内 )疗效明确 ,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激光引起静脉壁的热损伤 ,继发血栓形成 ,造成静脉主干闭塞。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1(TFF1)在大鼠草酸钙结石模型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脏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以1%的乙二醇溶液自由饮用和2%的NH4Cl溶液2 mL/d灌胃2周和4周;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结石结晶形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成石2周(n=20)、成石4周(n=20)和正常组(n=20)大鼠肾组织TFF1蛋白的表达.结果 TFF1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肾小球、肾小管,与正常组比较,成石2周肾组织TFF1平均灰度值略下降(P>0.05),成石4周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乙二醇诱导的大鼠草酸钙结石模型肾组织中TFF1低表达,伴随结石结晶数量和密度的增加,TFF1表达降低.TFF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乙二醇和NH4Cl干预的时限呈负相关;TFF1可能在肾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9.
睡眠剥夺条件下服用莫达芬尼对正常男性青年认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目的:观察48h睡眠剥夺(SD)条件下正常人服用新型中枢兴奋药莫达芬尼对提高认知能力的效果,为此药在我军飞行人员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有关的试验依据。方法:6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在两次SD试验(间隔两周)中交叉服用莫达芬尼和安慰剂,SD时间从第1日8:00至第3日8:00,于第2日0:00、16:00和第3日0:00分别服用莫达芬尼200mg或安慰剂,采用随机双盲设计给药,并在第1日21:00及每次服药后第1h、3h、5h和7h各完成1次认知能力测试:(1)4数连加:计算4个个位数相加的正确率;(2)心理运动:观察通过操纵杆控制计算机模拟的飞机飞行姿态的能力;(3)两者复合的双重任务。每阶段的试验数据用重复测量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次服药后药物的主效应;再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个时间点药物与安慰剂的差别。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莫达芬尼能明显提高第2次服药后单、双重任务4数连加正确率,第3次服药后各项指标均较安慰剂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莫达芬尼对SD条件下人体认知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使持续48h的工作绩效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