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328篇 |
免费 | 14108篇 |
国内免费 | 83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90篇 |
儿科学 | 2421篇 |
妇产科学 | 774篇 |
基础医学 | 8528篇 |
口腔科学 | 2863篇 |
临床医学 | 17969篇 |
内科学 | 12588篇 |
皮肤病学 | 1589篇 |
神经病学 | 3053篇 |
特种医学 | 524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2956篇 |
综合类 | 41550篇 |
现状与发展 | 38篇 |
预防医学 | 18568篇 |
眼科学 | 1684篇 |
药学 | 18362篇 |
189篇 | |
中国医学 | 14641篇 |
肿瘤学 | 65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9篇 |
2023年 | 1763篇 |
2022年 | 4464篇 |
2021年 | 5554篇 |
2020年 | 5022篇 |
2019年 | 2823篇 |
2018年 | 2840篇 |
2017年 | 3975篇 |
2016年 | 3050篇 |
2015年 | 5573篇 |
2014年 | 7571篇 |
2013年 | 9296篇 |
2012年 | 13382篇 |
2011年 | 14204篇 |
2010年 | 13243篇 |
2009年 | 11947篇 |
2008年 | 12142篇 |
2007年 | 11672篇 |
2006年 | 10584篇 |
2005年 | 8311篇 |
2004年 | 6015篇 |
2003年 | 4775篇 |
2002年 | 3649篇 |
2001年 | 3421篇 |
2000年 | 2494篇 |
1999年 | 869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204篇 |
1996年 | 192篇 |
1995年 | 128篇 |
1994年 | 142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22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15篇 |
1958年 | 19篇 |
1957年 | 14篇 |
1956年 | 7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升麻对口腔溃疡散治疗实验性口腔溃疡大鼠增效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溃疡散组、溃疡散+升麻组,除空白组外,以NaOH晶体化学烧灼法复制溃疡模型,检测各组溃疡面积、愈合率,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IFN-γ和IL-6含量,Western-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 造模大鼠溃疡明显,周围组织红肿;给药后,溃疡面积缩小,其中口腔溃疡散联合升麻组在溃疡面积、IFN-γ、IL-6和MMP-2、9表达水平上较单独用药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升麻增效口腔溃疡散发挥治疗作用1,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下调MMP-2、9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人工发酵虫草菌粉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白细胞介素17(IL-17)、p38 MAPK和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选择15只为正常对照组(NC组),其余30只大鼠通过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 mg/kg)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人工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虫草组,1 g/(kg·d),每组各14只。虫草组给予每日1次人工发酵虫草菌粉溶液灌胃,NC组和DM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8周末取材。计算肾重指数,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Scr)、24 h尿微量白尿蛋白(24 h UMA)。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纤维化程度;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比较各组大鼠肾脏IL-17、p38 MAPK、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1) DM组肾重指数、BUN、Scr、24 h UMA较NC组明显升高,虫草组肾重指数、BUN、Scr、24 h UMA较DM组明显降低。(2) DM组肾脏纤维化明显,虫草组大鼠肾脏纤维化较DM组明显减轻。(3)电镜下,DM组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部分足细胞突起融合,系膜细胞增生;虫草组大鼠肾小球病变较DM组明显减轻。(4) DM组肾脏IL-17、p38 MAPK、NF-κB表达均显著上升,人工发酵虫草菌粉干预降低了肾脏IL-17、p38 MAPK、NF-κB的表达。结论:肾脏IL-17、p38 MAPK和NF-κB表达增多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人工发酵虫草菌粉可能通过减少肾脏IL-17、p38 MAPK、NF-κB的表达来改善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协同顺铂(cisplatin,DDP)或多柔比星(adriamycin,ADM)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L-49、DDP、ADM单药以及HL-49联合DDP或ADM处理MDA-MB-23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Q值,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FCM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并计算Q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loom综合征解旋酶(Bloom’s symdrome helicase,BLM)、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DNA修复关键酶Rad5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8、 caspase 10、Bax、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HL-49、DDP和ADM单药组相比,HL-49(1或2μmol/L)联合DDP(5或10μmol/L)或ADM(2或5μmol/L)组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明显提高(P值均<0.05),其中HL-49联合DDP(单药浓度两两组合)4个浓度组的Q值分别为2.04、1.88、1.87和1.83,HL-49联合ADM的Q值分别为1.37、1.21、1.36和1.23,两药联用均具有协同效应。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中,联合用药组细胞的集落形成数均较单药组明显减少(P值均<0.05)。HL-49(1或2μmol/L)联合DDP(5或10μmol/L)或ADM(2或5μmol/L)组MDA-MB-231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单药组(P值均<0.05),其中HL-49联合DDP的Q值分别为1.20、1.35、1.70和2.06,HL-49联合ADM的Q值分别为1.48、1.17、1.99和2.13,提示两药联用有协同作用。HL-49联合DDP或ADM用药组MDA-MB-231细胞中的caspase 3、caspase 8、caspase 10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单药组明显上调(P值均<0.05),Rad51、BRCA1、BLM、p5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值均<0.05)。结论: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与DDP或ADM联合用药均具有协同作用,且其联用抗肿瘤活性可能与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994.
背景 肌肉减少症与睡眠障碍均在老年人群中高发。睡眠质量差可抑制干扰合成代谢激素,从而影响骨骼肌合成,但关于睡眠质量与老年肌肉减少症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与老年肌肉减少症之间的关系,为老年肌肉减少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前来乌鲁木齐市某体检中心体检的1 391例≥60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睡眠质量)和体格检查(四肢骨骼肌质量、步速、握力)。睡眠质量的调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肌肉减少症诊断参照肌肉减少症亚洲工作组诊断标准。睡眠质量对老年肌肉减少症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1 391例被调查对象中,194例(13.9%)患有肌肉减少症;PSQI平均得分为(6.22±3.87)分,713例(51.3%)PSQI>5分,即睡眠质量较差。不同年龄、月收入、婚姻状况、饮酒情况老年人肌肉减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婚姻状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患者睡眠质量较差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减少症患者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障碍得分高于非肌肉减少症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SQI≤5分相比,PSQI>5分患肌肉减少症的风险较大〔OR(95%CI)=1.74(1.27,2.38)〕。按性别分层后,与PSQI≤5分相比,女性PSQI>5分患肌肉减少症的风险较大〔OR(95%CI)=2.17(1.37,3.43)〕,男性PSQI>5分与PSQI≤5分者患肌肉减少症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95%CI)=1.51(0.96,2.37)〕。结论 对于≥60老年女性而言,睡眠质量差是肌肉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5.
背景 物理降温方法是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主要降温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报道不一,且存在较明显的并发症。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4 2 0070586.4)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2019年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9)、普通静脉降温组(n=32)和应用降温装置组(n=32)。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体表物理降温,普通静脉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输注低温液体(由冰箱冷藏4 ℃),应用降温装置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输注室温液体。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治疗48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bg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寒战、心律失常、皮肤受损等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治疗前及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评估治疗1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应用降温装置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皮肤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7)。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主效应均显著(P<0.05);其中应用降温装置组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治疗1周后应用降温装置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具有快速且稳定的降温效果,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降温治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同时研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和SD大鼠肺组织,PASMCs和SD大鼠都设置为常氧组(N)、低氧组(H)、低氧+姜黄素组(HC)3组。CCK-8法测3组PASMCs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PASMCs和肺匀浆中NLRP3、Caspase-1及IL-1β蛋白表达差异。血流动力学检测3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右心肥大程度,HE染色观察3组大鼠肺血管重塑程度。结果:与N组比,H组PASMCs的数量有明显增加(P<0.05),H组PASMCs和肺匀浆中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均上升(均P<0.05),H组大鼠的mPAP及右心肥大指数明显升高(均P<0.05),发生明显肺血管重塑;与H组比,HC组PASMCs的数量明显降低(P<0.05),PASMCs和肺匀浆中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HC组大鼠的mPAP及右心肥大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肺血管重塑改善。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IL-1β轴,改善低氧PASMCs异常增殖、HPH大鼠肺血管重塑和右心肥大,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了解COVID-19疑似病房护理人员的压力状况,为缓解临床护理人员的压力提供参照。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于2020 年2月2日至2020 年3月2日,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8 名COVID-19疑似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疑似病房护理人员的压力可归纳出三个主题: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利用度减少,负性情绪难以排解。其中工作压力包含3 个次主题:负荷重、社会期待高、职业暴露。结论:COVID-19疑似病房护理人员存在多方面的工作压力,应加强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管理,做好COVID-19相关知识宣传,及时更新防护措施及知识,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护理人员压力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亟待进行肿瘤根治术的患者合并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后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时机。方法: 详细分析1例乙状结肠癌合并COVID-19患者的治疗过程,以及该患者在病毒两次转阴后进行根治性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炎症指标、发热等临床表现改善,肺部病灶也维持稳定。结论: 对于亟待进行肿瘤根治术且合并COVID-19的患者,在符合病毒核酸检测两次阴性之后进行肿瘤根治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