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33篇
  免费   4913篇
  国内免费   2596篇
耳鼻咽喉   441篇
儿科学   725篇
妇产科学   373篇
基础医学   2641篇
口腔科学   833篇
临床医学   5498篇
内科学   3978篇
皮肤病学   428篇
神经病学   841篇
特种医学   1607篇
外科学   4122篇
综合类   13174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5326篇
眼科学   742篇
药学   5904篇
  65篇
中国医学   5629篇
肿瘤学   2105篇
  2024年   212篇
  2023年   640篇
  2022年   1544篇
  2021年   1934篇
  2020年   1663篇
  2019年   865篇
  2018年   893篇
  2017年   1263篇
  2016年   950篇
  2015年   1906篇
  2014年   2418篇
  2013年   3149篇
  2012年   4606篇
  2011年   4861篇
  2010年   4405篇
  2009年   3841篇
  2008年   3809篇
  2007年   3633篇
  2006年   3168篇
  2005年   2430篇
  2004年   1750篇
  2003年   1360篇
  2002年   1002篇
  2001年   887篇
  2000年   668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T导向下医疗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CT导向下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在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盘内注入浓度为60μg/ml臭氧10-20 ml,退针出纤维环至椎间孔附近,注入浓度为40μg/ml臭氧5 ml。结果随访时间1-6个月,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3%,未发生任何明显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2.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烧伤延迟复苏时CDl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25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伤后1、3、7、14、28d取外周血,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于脓毒症发生后连续2d亦取其外周血。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3、7、14、28d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别为(15±6)%、(74±5)%、(264±17)%、(284-16)%、(474-16)%,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924±10)%,P〈0.01];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后1、2d,该指标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及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7、14、28d(P〈0.01)。脓毒症患者TNF—d检出率及TNF—α、IL-10浓度,均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或P〈0.01)。伤后1、7、28d,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IL—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963、-0.7459、-0.8474,P〈0.01)。结论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促炎性介质释放量增加,并发脓毒症时则更为严重。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可作为动态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应用个体化营养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后的病情变化 ,评价个体化营养方案对病情的影响 ,阐明个体化营养方案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 80例COPD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个体化方案进行营养治疗 ,对照组采用普通膳食 ,观察营养状况、临床表现、病情急性发作次数、住院次数、治疗费用、并发症、呼吸衰竭发生率、死亡率、肺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营养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 <0. 0 5 ,实验组病情急性发作次数、住院天数减少 ,治疗费用降低 ,与对照组比 ,差异显著P <0 . 0 5 ,实验组临床表现减轻 ,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 <0 . 0 5 ,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有所改善 ,差异显著P <0 . 0 5 ,实验组并发症、呼衰发生率、死亡率与对照组比显著降低P <0 . 0 5。结论 个体化营养方案简便易行、科学、经济 ,患者易接受 ,应用该个体化营养方案对COPD患者实施营养支持 ,营养效果明显 ,能确切改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64.
化学实验进行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与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比较,详述了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并且针对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5.
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云克 (99Tc- 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疗效。 方法:对 80例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应用云克进行静脉治疗 2 1d,并对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 ,患者晨僵持续时间、握力、ESR、CRP、RF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患者关节压痛数及关节肿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远期疗效好 ,而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66.
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提高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手术的全切率,总结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和处理颅内静脉系统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我院1991年7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300例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的脑膜瘤,包括(1)矢状窦旁脑膜瘤;(2)大脑镰旁脑膜瘤;(3)小脑幕脑膜瘤;(4)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5)镰幕脑膜瘤;(6)海绵窦脑膜瘤;(7)乙状窦脑膜瘤;(8)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视肿瘤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根据静脉系统受侵及的程度做不同的处理。结果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s分级,其中Ⅰ、Ⅱ级为全切除,全切率为86.7%,死亡率为1.7%。结论当脑膜瘤侵及不同的硬脑膜静脉窦或重要的颅内静脉时,手术处理方法不同。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7.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围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椎管内外血管、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导致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症状和体征的疾病。本文将对眩晕和腰痛从中医的病因病理、与经络的关系、治疗方法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8.
旋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对42例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31例,女11例;年龄19~76岁,平均40.5岁。开放性损伤4例,闭和性损伤38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18例,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2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7d。内、外踝均采用标准内、外侧切口。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切口延长,同时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穴(Mortise)位X线检查。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根据梁军等改良Baird-Jackson的主客观及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等。本组优20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7%。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骨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并稳定踝关节的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9.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70.
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核医学显像、超声检查在肿瘤治疗疗效评价中都有一定作用,但各有特点,需要各种影像方法联合评价肿瘤治疗疗效,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及时修改和调整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