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20篇
  免费   5445篇
  国内免费   3286篇
耳鼻咽喉   512篇
儿科学   1186篇
妇产科学   264篇
基础医学   3342篇
口腔科学   1075篇
临床医学   6747篇
内科学   4727篇
皮肤病学   499篇
神经病学   1053篇
特种医学   1855篇
外科学   5330篇
综合类   15762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6149篇
眼科学   640篇
药学   6568篇
  82篇
中国医学   5472篇
肿瘤学   2078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669篇
  2022年   1694篇
  2021年   2184篇
  2020年   1856篇
  2019年   966篇
  2018年   1109篇
  2017年   1535篇
  2016年   1131篇
  2015年   2087篇
  2014年   2749篇
  2013年   3375篇
  2012年   4838篇
  2011年   5262篇
  2010年   4967篇
  2009年   4618篇
  2008年   4619篇
  2007年   4197篇
  2006年   3827篇
  2005年   3109篇
  2004年   2116篇
  2003年   1694篇
  2002年   1310篇
  2001年   1216篇
  2000年   903篇
  1999年   400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992.
目的探讨、分析补钾对不同年龄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入选海军机关门诊部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年龄在18~85岁间,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无肾功能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者,共368例,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两组随机分为补钾亚组和对照亚组,按照指南严格控制血压,1年后分析各亚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补钾亚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中青年组补钾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对照亚组无差异(P0.05),补钾亚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亚组(P0.05)。结论补钾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总结国内结节性硬化症(TSC)临床表现、基因突变位点分布特点和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检出3例存在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同时收集国内160例有明确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对其基因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163例患者中31例(19.02%)发生TSC1基因突变,第15、21、18号外显子分别占32.26%(10/31)、16.13%(5/31)、12.90%(4/31),132例(80.98%)发生TSC2基因突变,第37、40、33号外显子分别占9.85%(13/132)、7.58%(10/132)、6.82%(9/132)。TSC1突变碱基置换率为41.94%(13/31)、TSC2突变为52.27%(69/132)。男性患者室管膜下结节或钙化灶发生率(χ2=8.016,P=0.005)、散发性患者大脑皮质结节发生率(χ2=6.273,P=0.012)、TSC2基因突变患者色素脱失斑发生率(χ2=6.756,P=0.009)和错义突变患者面部血管纤维瘤发生率(χ2=4.438,P=0.035),分别高于女性患者、家族性患者、TSC1基因突变患者和其他突变类型患者。结论 TSC1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第15、21、18号外显子,TSC2基因突变以第37、40、33号外显子多见。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结节性硬化症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针对急诊眩晕症患者通过实施不同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及分析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诊眩晕症患者108例,经随机分为对照组、氯丙嗪组、阿托品组、异丙嗪组,分别给不同药治疗后观察4组患者药物在治疗前后阶段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患者其总有效率均出现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其他3组发生眩晕的次数改善效果均较好且安全性程度较高。结论对不同药物用于眩晕症稳定型眩晕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不良反应大大降低,安全度高,不仅增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且在急诊科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炎症疾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高达85%,发病机制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嗜脂性微生物感染、免疫-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本文从炎症信号通路、皮脂分泌通路方面,综述与痤疮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价结核特异性抗原(TBAg)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计数的比值(TBAg/CD4)对AIDS合并活动性肺结核(PTB)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参照入组标准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262例疑似活动性PTB的AIDS患者,并将患者分为AIDS+PTB组(152例)和AIDS组(110例)。采集患者入院次日清晨静脉血进行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法(TB-IGRA)、血常规、CD4检测,比较两组间TBAg水平和TBAg/CD4比值的差异。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评价TB-IGRA检测AIDS合并PTB的效能,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诊断效能最佳的检测指标。结果:以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TB-IGRA检测AIDS合并活动性PTB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95%(82/152)和75.45%(83/110)。TB-IGRA检测AIDS+PTB组的TBAg、TBAg/CD4水平[分别为92.51(-68.20,906.10)pg/ml和1.01(0.00,10.12)]均明显高于AIDS组[分别为85.20(-33.80,801.30)pg/ml和0.11(0.00,2.07)],对照培养管抗原浓度[529.50(12.50,1160.50)pg/ml]明显低于AIDS组[694.50(29.90,990.0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81、-9.557、3.289,P值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对照培养管抗原浓度、TBAg、TBAg/CD4对诊断AIDS合并活动性PTB的AUC值分别为0.718、0.637和0.842;当TBAg/CD4的临界值为0.592时,约登指数最大,其敏感度为88.10%,特异度为77.10%。结论:相较于AIDS患者,AIDS合并PTB患者的TBAg和TBAg/CD4水平均明显升高,尤以TBAg/CD4诊断价值高,结合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认为TBAg/CD4对AIDS合并PTB患者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7.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大黄素作为蓼科植物大黄及虎杖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包括SARS冠状病毒(SARS-CoV)、流感病毒、HIV病毒、HBV病毒等的感染和复制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本文就抗SARS-CoV的中成药及中药复方、大黄素及复方制剂抗病毒的机制、含大黄及虎杖的复方制剂抗病毒的临床研究和大黄素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能性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其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8.
999.
丹参干燥前后,新鲜和干燥丹参中酚酸成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即在干燥过程中随脱水增加,丹参酚酸含量显著增加。为探究丹参干燥前后游离型和结合型酚酸含量的差异及转化,该实验对丹参酚酸水解方法、水解产物、水解规律等进行研究,采用UPLC测定丹参结合型酚酸4种主要水解产物丹参素、咖啡酸二聚体(SMND-309)、咖啡酸、甘西鼠尾草酸甲(原紫草酸)以及丹参中3种主要游离酚酸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显示,丹参酚酸的碱水解效果显著优于酸水解,优选的碱水解条件为用含有1%抗坏血酸的2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于70℃水解4 h;游离酚酸和结合酚酸的水解产物相同;新鲜丹参中游离酚酸含量较低,结合酚酸含量较高,而干燥丹参却相反。提示丹参生长过程中已积累储存了大量的结合型酚酸,主要以酯键与细胞壁多糖结合形成了不溶性酚酸,常规方法不易检出,在干燥脱水过程中,结合型酚酸或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化生成大量的游离酚酸。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用药特点。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等。结果 筛选出83首处方,共涉及中药125味,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为桂枝、茯苓、白术、当归、苦杏仁,功效类别以补虚药为主,性味以甘温最多,归经主要涉及肺、脾、肝、心、肾、胃;关联规则得到10对常见组合,高频中药聚为4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个核心组合。结论 叶氏常从络病角度治痹,或通、或补、或通补皆施,重视肺脾,注重调和气血营卫,擅长通补奇经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