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684篇
  免费   10039篇
  国内免费   6331篇
耳鼻咽喉   1239篇
儿科学   1690篇
妇产科学   804篇
基础医学   5513篇
口腔科学   2158篇
临床医学   12018篇
内科学   8092篇
皮肤病学   1161篇
神经病学   2104篇
特种医学   4220篇
外科学   9061篇
综合类   27918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预防医学   11383篇
眼科学   1347篇
药学   12523篇
  156篇
中国医学   10226篇
肿瘤学   4417篇
  2024年   355篇
  2023年   1233篇
  2022年   3234篇
  2021年   3894篇
  2020年   3392篇
  2019年   1773篇
  2018年   2007篇
  2017年   2898篇
  2016年   2080篇
  2015年   3819篇
  2014年   5059篇
  2013年   6535篇
  2012年   9452篇
  2011年   9995篇
  2010年   8799篇
  2009年   8032篇
  2008年   7946篇
  2007年   7925篇
  2006年   7100篇
  2005年   5499篇
  2004年   3842篇
  2003年   3359篇
  2002年   2478篇
  2001年   2236篇
  2000年   1578篇
  1999年   593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10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2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讨以胸廓径线、体表面积、胸围、胸部身体的厚度预测心脏体积方法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用X线平片进行心脏径线的测量 ,用逐步回归法得出以胸廓径线、体表面积、胸围、胸部身体的厚度预测个体心脏体积的回归方程 ,并比较它们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结果表明 :四种方法都可以用来预测个体心脏体积 ,但后两种方法精确度较前两种方法高。认为利用胸围、胸部身体的厚度预测心脏体积的方法较为简便、经济、又不失其可靠性和精确度 ,在大规模普查中筛选心脏疾患的对象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自体骨移植在修复齿槽突裂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移植在修复先天性齿槽突裂中的意义。方法:对15例行植骨术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在选择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方法、效果评价供骨区选择及术前、术后处理等问题上进行探讨,结果:应用髂骨松质骨移植的15例患者X线片示骨愈合良好,密度同正常骨组织、成功率达93.33%,结论:自体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是一种可推广的手术,术区的严密关闭是植骨成功的关键,植骨术前后应接受正畸治疗、供骨区的选择以髂骨松质骨为最佳。  相似文献   
99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在功能性消化不良 (F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方法对 2 0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及 3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 (运动障碍型 ,FD组 )患者进行了空腹及脂餐后 6 0min血浆胃动素 (MTL)、血管活性肠肽 (VIP)、生长抑素 (SS)、胆囊收缩素 (CCK)水平测定。结果 FD组空腹及餐后MTL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VIP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SS测定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餐后FD组CCK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血浆MTL、CCK、VIP ,在FD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职业性慢性放射病临床诊断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病(以下简称慢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以受照剂量,临床症状,造血功能,T淋巴细胞百分率,染色体畸变率对30例慢性放射损伤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其中11例慢放病用胸腺肽治疗并追踪观察10年。结果:慢放病患者受照剂量超过2Sv,白细胞下降伴有几髓造血功能障碍,T淋巴细胞百分率下降,染色体畸变率显著上升。胸腺肽能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慢放病各项指标恢复依时间顺序为:T淋巴细胞百分率(2年),临床症状(3.5年),造血功能(5~8年),染色体畸变率(10年)。结论:受照剂量是误断慢放病的重要依据;白细胞总数、骨髓造血功能改变是诊断的关键;T淋巴细胞百分率、染色体畸变率可作为鉴别诊断指标。慢放病是一种可以恢复的职业性疾病,胸腺肽治疗有助于慢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5.
CT结合脑立体定向仪定位切除颅内病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CT结合脑立体仪定位切除颅内病灶的效果。方法:对22例病变直径〈1.5 ̄3.5cm患者采用CT结合脑立体定向仪定位,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2例患者中,2肺癌脑转移行肉眼全切,3例胶质瘤行大部切除,余17便行全部切除,术后均无并发症。16例继发性癫痫中,13例术后停止发作。结论:CT结合脑立体定向仪定位切除颅内小病灶的 定位准确,损伤小,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996.
重组人钙调素对白芷细胞增殖及结核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组人钙调素 ( rh Ca M)对白芷悬浮细胞及结核杆菌增殖作用的影响。 方法 :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人钙调素基因 ( h Ca M c DNA)重组表达质粒 h Ca M / p BV2 2 0 ,将其转化大肠杆菌 DH5α。用 Phenyl-Sepharose CL -4 B疏水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菌超声上清表达产物。将纯化 rh Ca M加入悬浮培养的白芷细胞及结核杆菌培养基中 ,观察 rh Ca M对其增殖作用的影响。 结果 :含 h Ca M / p BV2 2 0的重组菌经温度诱导可高效表达Ca M蛋白 ,经 15 % SDS-PAGE分析 ,可观察到一相对分子质量为 170 0 0的表达条带 ,Western blot结果证实 ,此表达条带可与标准鼠抗 Ca M Mc Ab起特异反应。每 1L菌液经 Phenyl-Sepharose CL -4 B疏水亲和层析法纯化可获Ca M纯品 3~ 4mg。rh Ca M对白芷细胞增殖作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rh Ca M在低细胞密度培养条件下对白芷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效果高于标准植物 Ca M。本研究同时还发现一定浓度的纯化 rh Ca M( 1、10μg/ ml)可促进牛型结核杆菌的生长。 结论 :rh Ca M对植物细胞和细菌均有细胞外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异位性皮炎患者循环T细胞激活表型和化学趋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异性皮炎患者循环T细胞的体外细胞生物学功能,和阐明T细胞在异位性皮炎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运用48孔微型化学趋化装置,测定21例异位性皮炎患者与20例正常人的纯化T细胞对白细胞介素8(IL-8)的化学趋化反应,同时用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T细胞表面HLA-DA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等激活表型,以及用ESKSA法测定血肖IL-8水平。结果:(1)异们性皮  相似文献   
998.
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病毒感染临床分析及病毒间干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病毒感染后其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对HBV的影响。方法:对30例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对临床表现、肝功能以及HBV复制指标(HBeAg,HBV-DNA)与单纯乙肝和戊肝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其临床类型偏中,重型多,与单纯慢性乙肝,戊肝血清总胆红素,ALT、AST比较明显增高,与单纯乙肝比较,HBeAg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和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X线检查诊断方法,X线分级、分期的表现及在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对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X摄片分级,分期,结合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HLA-B2检查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0%患者HLA-B2阳性,60%血沉增快,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片以2级改变为主,腰椎病变以早、中期X线病变者较多。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以青壮年男性为多见,HLA-B2阳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评估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晚期食管癌患者一线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一线化疗的118例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营养支持组(化疗同时予肠内营养支持)和对照组(单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各营养指标[KPS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体质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数,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变化及化疗疗效,化疗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1)对照组化疗后,患者体质量,BMI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1);营养支持组患者化疗后,患者体质量和BMI并无明显变化,仅血红蛋白有明显下降;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其他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相比,营养支持组化疗后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显著降低(15.4% vs. 42.1%,P=0.004),3级以上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也有所降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9.2%,P=0.123).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营养治疗是食管癌患者化疗后发生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8,RR=6.048,95%CI:1.589~23.027).(3)两组患者化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期食管癌患者在化疗同时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轻化疗毒性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