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605篇 |
免费 | 4859篇 |
国内免费 | 27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58篇 |
儿科学 | 708篇 |
妇产科学 | 293篇 |
基础医学 | 2800篇 |
口腔科学 | 828篇 |
临床医学 | 5330篇 |
内科学 | 3697篇 |
皮肤病学 | 580篇 |
神经病学 | 993篇 |
特种医学 | 1895篇 |
外科学 | 4194篇 |
综合类 | 12910篇 |
现状与发展 | 15篇 |
预防医学 | 5368篇 |
眼科学 | 627篇 |
药学 | 5931篇 |
95篇 | |
中国医学 | 4947篇 |
肿瘤学 | 25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8篇 |
2023年 | 644篇 |
2022年 | 1554篇 |
2021年 | 1987篇 |
2020年 | 1740篇 |
2019年 | 947篇 |
2018年 | 1020篇 |
2017年 | 1404篇 |
2016年 | 1072篇 |
2015年 | 1822篇 |
2014年 | 2441篇 |
2013年 | 3094篇 |
2012年 | 4438篇 |
2011年 | 4446篇 |
2010年 | 4083篇 |
2009年 | 3565篇 |
2008年 | 3850篇 |
2007年 | 3689篇 |
2006年 | 3269篇 |
2005年 | 2462篇 |
2004年 | 1687篇 |
2003年 | 1399篇 |
2002年 | 1109篇 |
2001年 | 929篇 |
2000年 | 673篇 |
1999年 | 260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932.
农村某中学高中生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世忠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118-120
目的:了解象山县农村高中生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5.12%的学生近1年内有过伤害自己的想法,18.85%的学生曾吸过烟,29.71%的学生近30天内饮过酒,94.46%的学生近30天内不吃早餐,68.58%的学生近30天内中重度体育锻炼次数少于5次.结论:象山县农村高中生普遍存在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33.
目的 研究不稳定逼尿肌中ICCs细胞的数量、分布形式的变化及其功能改变对逼尿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初步探讨ICCs细胞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方法 近端尿道结扎法建立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分别于正常及不稳定膀胱的相同部位剪取3 mm×4 mm逼尿肌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再于相同部位剪取2 mm×7 mm肌条进行收缩特性测定实验,并检测c-kit受体阻断剂对收缩的影响.结果 不稳定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逼尿肌明显增多(P<0.05);正常逼尿肌中c-kit阳性细胞以散在分布为主,不稳定逼尿肌中以细胞网络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显著高于正常膀胱(P<0.05);加入Glevic后,不稳定逼尿肌肌条的收缩幅度显著减弱(P<0.05),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稳定膀胱中ICCs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主要以细胞网络的形式存在;不稳定逼尿肌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明显增高,但其收缩幅度可以被Glevic削弱,提示ICCs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34.
目的 探讨膀胱与直肠之间的神经联系.方法 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进行研究.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5只,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注入直肠右侧壁肌层,双苯甲亚胺(Bisbenzimide,Bb)注入膀胱右侧壁肌层内,对脊髓L1~S3节段进行追踪.结果 在实验组右侧L6~S3和L1~L3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中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对照组无舣标细胞.结论 腰、骶部的DRG细胞周围突有分支同时投射到直肠和膀胱,说明慢性便秘引起的排尿异常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发生在DRG水平的轴突反射有关. 相似文献
935.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视野损害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正确评估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SS)的预后。方法:对15a来收集到的145例PSS患进行视野、眼压等项追踪观察,并以同期观察的16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作为对照组。结果:PSS和POAG的视野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5.4%和93.4%。PSS之损害72.1%为早期,而POAG则78.92%为中、晚期;但PSS患中约有10%发生了中晚期损害,且有2例完全失明。有损害的PSS患之年龄较大,病程较长,间歇期眼压较高,双眼受累、24h眼压曲线异常及缺乏眼压交叉现象较多。结论:虽然PSS之视野损害远较POAG少而轻,但其预后不可过于乐观。注意观察眼压动态变化有助于预后评估,单纯的PSS亦可导致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936.
目的 观察道诺霉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RPE)炎前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培养的人 RPE经 IL- 1β(10μg· L- 1 )刺激以及不同浓度的道诺霉素作用后 ,用EL ISA、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 ,检测培养的人 RPE炎前因子 m 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结果 EL ISA显示对照组培养 RPE在 IL- 1β刺激 8h后 ,上清中 IL- 6与 IL- 8分别为2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和 5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使用 10 0 μg·L- 1 道诺霉素作用于培养的 RPE后 IL- 6与 IL-8分别为 180 pg· m L- 1 · 10 - 6 cells (P <0 .0 1)和 32 0pg· m L- 1· 10 - 6 cells(P<0 .0 1)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亦显示不同浓度道诺霉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 RPE内炎前因子蛋白质与 m RNA的表达 .结论 道诺霉素能有效地抑制 IL -1β诱导的培养的 RPE IL - 6和 IL - 8的表达 相似文献
937.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在体外培养原代人胎肝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系7721中复制和表达的异同,探讨HCV体外培养条件。方法 原代人胎肝细胞系7721分别与HCV感染血清共孵育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和培养上清中的HCV RNA和抗原表达。结果 从孵育的2~3天,即可在细胞内和/或培养上清中间断地检出HCV RNA(其中HCV在7721细胞株中的复制至少可达66d,HCV在 人胎肝细胞中的复制持续25d);HCV抗原可在感染细胞内得到稳定表达,感染细胞内存在HCV负链RNA杂交信号,且多位于细胞浆。结论 两种肝细胞对HCV易感,尤其是7721细胞可以稳定地支持HCV体外复制,可用于HCV体外长期培养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938.
JM-高效电话杀菌垫杀菌效果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建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5):565-566
目的:以2%强化戊二醛为主要成分的微胶囊消毒液制成电话杀菌势运载其杀菌效果及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观察。方法 按卫生部1999版消毒剂微生物学实验室鉴定实验技术进行。结果 该液作用3-5min,可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99.99%以上;作用10min可灭活HBsAg,浸以2%强化戊二醛该液的消毒垫贴于电话话筒使用45d,仍有良好消毒作用。结论 JM-高效电话杀菌垫具有良好杀菌效果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39.
驻极体诱导3T3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公主体对3T3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变化的,体诱导3T3细胞凋亡与游离Ca^2 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300V和-500V驻极体作用3T3细胞48h,即时依次加入CaCl2,A23187,EDTA,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和3T3细胞的凋亡量。结果:(1)负极性驻极体作用3T3细胞后,3T3细胞出现10%的凋亡量;(2)驻极体作用3T3细胞以后,细胞质游离Ca^2 浓度升高,Ca^2 浓度的升高不是由于细胞内钙池的释放,而是由于细胞外Ca^2 内流所引起,结论:驻极体诱导3T3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细胞外Ca^2 内上起的。 相似文献
940.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与敏感(N)株致病力和宿主对不同虫株感染反应的差异。方法: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ICR小鼠后期、肝、肾、肺等重要脏器超微结构的病理学改变。结果:N株感染后期、肺血窦、肾间质和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含有较多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多的突起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相接触。较多的肝细胞、肾小球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Ⅰ型和Ⅱ型细胞出现膜破溃,细胞器和胞质流失等不可逆的坏死性病变,一些肝血窦、肾小管和肺泡内可见多量的细胞碎片。RC株感染后期,肝血窦、肾间质充血,含有较多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病变以线粒体肿胀为主的变性,可见肝脏部分变性肝细胞出现恢复状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基膜、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着,肺泡隔内可见较多的单个核细胞。结论:N株毒力较强,对宿主`能和肺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为不可逆的坏死性病变,呈急性变质性炎症过程;而RC株毒力明显减弱,对宿主肝、肾和肺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以变性为主,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经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