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07篇
  免费   4895篇
  国内免费   2706篇
耳鼻咽喉   458篇
儿科学   709篇
妇产科学   293篇
基础医学   2803篇
口腔科学   828篇
临床医学   5318篇
内科学   3696篇
皮肤病学   580篇
神经病学   993篇
特种医学   1896篇
外科学   4186篇
综合类   12916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5168篇
眼科学   626篇
药学   5868篇
  94篇
中国医学   4907篇
肿瘤学   2554篇
  2024年   214篇
  2023年   622篇
  2022年   1522篇
  2021年   1964篇
  2020年   1685篇
  2019年   903篇
  2018年   1002篇
  2017年   1382篇
  2016年   1051篇
  2015年   1812篇
  2014年   2438篇
  2013年   3087篇
  2012年   4440篇
  2011年   4459篇
  2010年   4081篇
  2009年   3559篇
  2008年   3842篇
  2007年   3689篇
  2006年   3271篇
  2005年   2468篇
  2004年   1689篇
  2003年   1399篇
  2002年   1105篇
  2001年   929篇
  2000年   674篇
  1999年   26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检测这些家系中M3胆碱能受体基因(A)8区的突变情况.方法:根据2003年4月杭州会议制定的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收集HNPCC家系共15个,分析其临床特征;提取先证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M3胆碱能受体基因第8外显子中一段长153 bp,包含有微卫星位点(A)8的基因片段,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15个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55例,其中大肠癌患者41例,平均每个家系发生大肠癌2.73例,73%的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50岁,51%的病灶位于近端结肠,40%发生在直肠肛门,同时和异时多原发大肠癌总发生率为12%,2/3的家系属于Lynch Ⅱ型,共发生肠外恶性肿瘤14例(18个),其中胃癌最常见.15例先证者外周血中无1例检测到M3胆碱能受体基因(A)8区的突变.结论:M3胆碱能受体基因与中国人群中HPNCC的发病可能无密切关系.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并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2.
微波照射对小鼠海马细胞膜ATPase活性和离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从电生理、酶学角度探讨微波照射对海马细胞的影响机理。方法用 2 4 5 0MHz连续波照射理疗机为照射源 ,以小白鼠为对象 ,观察微波照射强度为 1 0mW /cm2 时小鼠海马细胞膜Na+,K+ AT Pase、Ca2 +,Mg2 + ATPase活性、电压门控型Na+、K+、Ca2 +通道的变化情况 ,分别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膜片钳方法测定ATPase活性和离子通道功能。结果 1 )照射组海马Na+,K+ ATPase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Ca2 +,Mg2 + ATPase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2 )照射组静息电位未发生显著变化 ,电压门控型Na+、K+、Ca2 +电流的诱导发生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 ,Na+电流峰值所在膜电位向去极化方向偏移 ,Na+电流衰减速率减慢 ,A电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 2 4 5 0MHz微波照射小鼠 ,在 1 0mW /cm2 时 ,细胞的生存不会受影响 ,但海马细胞膜Ca2 +,Mg2 + ATPase活性受到抑制 ,电压门控型Na+、K+、Ca2 +离子通道受到损害 ,有可能影响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43.
目的:临床观察QuickWhite美白胶对氟斑牙患者的漂白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3例I ̄III级不同程度的氟斑牙患者,采用QuickWhite美白胶进行漂白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用Vita比色板对牙齿比色并记录,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治疗后无改变为无效,变白2个色阶为有效,变白3个色阶以上为显效。结果:使用QuickWhite美白胶治疗后,I级患者显效率为95.6%,II级患者显效率为50%。结论:QuickWhite美白胶可为氟斑牙患者提供可靠的漂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4.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经鼻蝶入路有被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趋势,其应用中又分为经鼻小柱中隔入路、经鼻前庭中隔入路、经单鼻孔中隔蝶窦入路和经单鼻孔直接蝶窦入路的不同方式[1~4]。我科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采用经单鼻孔中隔蝶窦入路对15例垂体腺瘤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调查RAPD技术用于结核菌株DNA指纹鉴定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一组2例母女同时发病的肺结核患者和一组2例先后发病的兄妹肺结核患者的病原菌进行了菌种鉴定。采用RAPD技术对它们的基因组DNA进行指纹多态性分析。结果:4株病原菌均为结核分支杆菌。经RAPD分型,其中母女组2菌株的DNA指纹图谱完全相同,兄妹组2菌株的DNA指纹图谱有所不同。证明母女组所染病原菌的同源性很好,很可能为同一感染源,母女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兄妹组病原菌的同源性较差,为非交叉感染。结论:RAPD技术适用于结核分支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交叉感染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6.
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与心肺系统疾病的超额发病、死亡存在密切关联,但其毒理学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对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并对氧化应激损伤、细胞钙稳态失衡及激活关键转录因子等分子毒理学机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7.
作者报告经病理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30例及手术切除肿瘤患者15例的血浆胃动素水平,并以健康成人31例作为对照。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动素水平373.4±123.7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62.3±52.3ng/L,P<0.001),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胃动素水平无显著差异。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胃动素水平增高的原因可能是肿瘤刺激神经所致。胃癌和结肠癌细胞可产生胃泌素样物质,它可刺激胃动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8.
耳脑医用粘合剂是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和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及少量添加剂配伍而成的复合性医用粘合剂。应用此粘合剂粘合修补脑脊液漏27例,其中外伤性脑脊液鼻漏5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脑脊液漏6例,开颅手术后手术切口脑脊液漏11例,脊膜膨出修补术后脑脊液漏5例。成功25例,成功率93%。应用此粘合剂修补脑脊液漏具有简便、迅速、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9.
免疫反应在实验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自然吸收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检测CD3和IgG在实验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自然吸收中的表达,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后能否自然吸收及其可能的吸收机制。方法:将25只成年狗平均分成5组,从L2/3切取髓核组织,置于L5处的硬脊膜外,于术后2,4,6,8,12周,取动物标本以及正常部位的髓核组织,用CD3抗体和抗IgG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约30%的标本局部为脂肪组织,54%的标本局部硬脊膜与骨粘连,16%的标本既无粘连也无脂肪,免疫组化测定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CD3^ 细胞的浸润程度呈递减趋势,而IgG沉积的分布程度呈递增趋势,正常髓核无CD3^ 细胞浸润,IgG沉积分布极少。结论:在椎管内,狗游离的髓核组织8-12周后可部分或全部自然吸收,其吸收机制是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0.
探讨门诊护理管理者在大型综合医院应对突发疫情时的管理方法。建立新科室新体制与实施新制度新流程;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和防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及工作流程;建立对各类工作人员的全员全面岗前培训考核制度;护理人员的统一协调;明确人员属地管理原则。经过采取上述一系列协调管理措施,使在门诊隔离病房、发热门诊和SARS专用手术室工作的各类人员无一人发生感染。对防止SARS向院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