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05篇
  免费   5658篇
  国内免费   3363篇
耳鼻咽喉   485篇
儿科学   905篇
妇产科学   403篇
基础医学   3248篇
口腔科学   1187篇
临床医学   6256篇
内科学   4585篇
皮肤病学   618篇
神经病学   1140篇
特种医学   2354篇
外科学   5218篇
综合类   15656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预防医学   6310篇
眼科学   680篇
药学   6601篇
  87篇
中国医学   6066篇
肿瘤学   2513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729篇
  2022年   1789篇
  2021年   2234篇
  2020年   1958篇
  2019年   1040篇
  2018年   1127篇
  2017年   1574篇
  2016年   1141篇
  2015年   2078篇
  2014年   2767篇
  2013年   3593篇
  2012年   5229篇
  2011年   5460篇
  2010年   5067篇
  2009年   4242篇
  2008年   4540篇
  2007年   4344篇
  2006年   3831篇
  2005年   3018篇
  2004年   2155篇
  2003年   1727篇
  2002年   1373篇
  2001年   1329篇
  2000年   994篇
  1999年   34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目的 探讨嗜酸性胃炎的CT表现.方法 4例嗜酸性胃炎均行CT检查并经实验室检查、胃镜和病理证实,其中2例又经手术病理证实.男女各2例,年龄25~42岁,平均32.7岁.结果 4例嗜酸性胃炎均显示胃壁弥漫性增厚,最厚约11~15 mm,边缘光滑,胃腔正常.2例合并腹水,1例合并回结肠套叠. 结论 CT可以显示胃壁弥漫性增厚,边缘光滑,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胃镜和病理检查,可提示嗜酸性胃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8年3月~2005年9月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32例,对脊髓术后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2例未发生术中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或神经症状加重及手术期死亡。植骨块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螺钉松动及不良异物反应等并发症。颈椎生理弯曲良好,无1例发生融合椎节塌陷。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13例A级中7例恢复至B级,3例恢复至C级,3例无恢复;9例B级中,6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6例C级中,4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颈椎损伤一次性减压,减压彻底,疗效提高,治疗周期缩短,颈椎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并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5-Fu/LV)配合放疗治疗晚期复发直肠癌患者的增效作用与毒性反应。方法:23例无法手术的晚期复发直肠癌患者进行盆腔放疗,在放疗的第1、5同前一天开始给予L-OHP30mg/m。静滴0.5h,LV100mg/m^2和5-Fu375mg/m^2静滴4h,连用4d。25例单纯放疗者为对照组。结果:放疗结束时,观察组局部症状缓解率较对照组高,尤其对会阴区下坠疼的改善明显(P〈0.05),且转移症状亦有所缓解。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8.3%、48%(P〈0.05),完全缓解分别为8.7%、4.0%。主要毒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静脉炎,骨髓抑制。结论:利用低剂量L-OHP并5-Fu/LV的增敏作用配合放疗治疗晚期、复发直肠癌可提高近期疗效,改善症状,尤其对于伴远外转移者,为理想、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4.
氧化苦参碱抑制人肝癌细胞EGF和EGFR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EGF及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肝癌细胞株BEL-7402在37℃、5%CO2条件下培养、传代。按氧化苦参碱浓度分为1000μg/ml、500μg/ml、250μg/ml3组,对照组不加氧化苦参碱,每组设6个平行孔,每孔加入细胞1×105/ml,培养24h、48h和72h,分别进行EGF及EGFR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均抑制EGF和EGFR在人肝癌细胞的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EGF和EGFR表达阳性率下降显著,在1000μg/ml组24h、48h和72h的EGF和EGFR阳性率均较500μg/ml组和250μg/ml组同时段的阳性率下降显著(P〈0.05,P〈0.01)。500μg/ml组和250μg/ml组同时段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氧化苦参碱对EGF和EGFR的抑制途径可能是其抗肝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5.
体外膜肺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肺肾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体外膜氧合器(ECMO)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犬32只,随机分为A、B、C、D 4组。静脉注射油酸复制ARDS模型及双侧输尿管结扎复制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A组用ARDS呼吸机治疗;B组ARDS用ECMO治疗;C组ARDS+ARF用HVHF治疗;D组ARDS+ARF用ECMO联合HVHF治疗。监测血气、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生化等指标。 结果 治疗后B组氧分压(PaO2)逐步上升,在治疗4 h后高于A组[(95.58±8.14) 比(82.79±12.37) mm Hg,P < 0.05]; C组PaO2治疗中较成模时无明显改善;D组PaO2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各时间点均高于C组(P < 0.05)。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治疗中保持稳定。C、D组HVHF治疗后Scr、BUN明显降低[C组:Scr (320.89±65.42) 比(655.04±181.22) μmol/L,BUN (20.42±6.65) 比(41.53±10.59)mmol/L;D组:Scr (334.15±45.97)比(697.48±101.66) μmol/L,BUN (19.12±6.39) 比(39.10±11.60) mmol/L,P均< 0.01]。 结论 ECMO可以有效地改善ARDS低氧血症,联合HVHF可以提供肺肾功能联合支持。  相似文献   
116.
三种实验性IgA肾病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理想的IgA肾病(IgAN)动物模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葡聚糖G200、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和金葡菌的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诱导小鼠IgA肾病模型。用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方法对3组IgAN模型小鼠进行鉴定和比较。结果(1)葡聚糖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部分肾小球大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肝和脾可见弥漫性的粉染物质沉积;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少量低电子密度的致密沉积物,肝和脾可见淀粉丝样物质沉积。(2)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肾小球有少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多,间质炎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无电子致密沉积物。(3)金葡菌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组尿蛋白增高,伴有血尿;免疫荧光显示多数肾小球均可见大量IgA沉积;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伴系膜基质轻度增生;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和基底膜的内皮细胞下可见高电子密度的致密沉积物。结论金葡菌细胞膜20肽抗原决定簇组诱导的IgAN模型从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变化与人IgAN极其相似,是3种IgAN模型中最理想的IgAN模型。  相似文献   
117.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手部软组织缺损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不同部位,应用六种不同的手与前臂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本组57块皮瓣中,除4块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成活良好,外观满意,弹性、质地良好,两点辨别觉6~12mm。结论手与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便,创伤小。根据手部软组织缺损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8.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认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形式强。太极拳尤以老庄道家学说为宗,不强调进攻,而注重防御,两者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特点(精神情感障碍)以及脑脊液、诱发电位、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5例MS患者的有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65例中,男17例,女48例;年龄16~68岁,平均(36.5±14.1)岁,男女比为1∶2.8。MS首发及常见症状为感觉异常、肢体无力、视力减退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变部位以脊髓受累最多见,部分患者存在精神情感障碍。结论出现感觉异常有助于MS早期诊断,诱发电位及MRI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括约肌功能异常多见,可能与脊髓受累较多有关;MS患者的精神情感应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0.
时京  孔垂泽  孙志熙  王侠  罗阳  刘奔  张莹  刘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0):1162-1164,i0001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MMC)与C2-神经酰胺(C2-cer)联合应用对人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膀胱癌BIU-87细胞后,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合用指数(CI),流式细胞仪(FCM)检测BIU-87细胞凋亡率,吖啶橙(AO)荧光染色观察凋亡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在细胞内分布变化,并检测Caspase-3活性改变。结果 单独应用时MMC与C2-cer的中效浓度分别是159和28μmol/L,联合用药时下降为55和11μmol/L,CI=0.74。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导致BIU-87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变化。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的凋亡率高于各自单用(P<0.05)。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在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均较对照组减少,联合用药时减少最为明显,细胞质内细胞色素C含量在联合用药时增加也最为明显(P<0.05)。Caspase-3活性在MMC与C2-cer单独及联合应用时均较对照组升高,联合用药时升高最为明显(P<0.05)。结论 MMC与C2-cer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共同诱导细胞凋亡,协同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活性变化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