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3篇
  免费   1025篇
  国内免费   884篇
耳鼻咽喉   73篇
儿科学   281篇
妇产科学   107篇
基础医学   878篇
口腔科学   219篇
临床医学   2075篇
内科学   1162篇
皮肤病学   115篇
神经病学   183篇
特种医学   443篇
外科学   824篇
综合类   354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677篇
眼科学   238篇
药学   1838篇
  8篇
中国医学   1203篇
肿瘤学   58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835篇
  2012年   1431篇
  2011年   1570篇
  2010年   1335篇
  2009年   1108篇
  2008年   1210篇
  2007年   1238篇
  2006年   1052篇
  2005年   819篇
  2004年   540篇
  2003年   389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105例抑郁障碍病人的双盲对照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分为国产氟西汀组57例(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龄40±s13a),口服氟西汀20mg,qd,阿米替林57例(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40±14a),口服阿米替林75mg,bid,疗程6wk。结果: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总有效率分别为85%及92%(P>0.05);氟西汀组的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便秘、恶心、心动过速等,但较之阿米替林程度轻且发生率低。结论: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与阿米替林相当,副作用少,服用方便。  相似文献   
22.
胰、胆疾病患者血清GLS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胰、胆疾病患者血清GLS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胰、胆癌症与非癌患者GLS含量 ,然后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胰癌组GLS(973± 32 2mg/L)显著高于胰脏非癌组 (5 75± 2 18)和糖尿病组 (5 37± 87) ;胆道癌组GLS(90 8± 2 73)显著高于胆道非癌组 (5 2 1± 10 9)。该五组GLS阳性率 (>6 6 0mg/L)依次为 93.8%、2 6 .7%、4 .1%、85 .7%、9.3% ;胰、胆癌症组均显著高于非癌疾病组。结论 胰、胆癌症患者血清GLS显著增加 ;测定GLS对癌症诊断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3.
乔丽华  马亚平 《实用医技》2007,14(36):4982-498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人口流动量增大,城市人口相对集中,以及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传染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有效控制传染疾病的发生、发展,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现在对我院3年来的相关病例进行了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磷和维生素D代谢中的作用及相关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59例MHD患者(血透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血清全段FGF-23测定,同时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VitD)水平。血透组患者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指标。 结果 血透组血清FGF-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15.23±123.55)比(28.72±11.49) ng/L,P < 0.01],而血清1,25(OH)2Vit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3.25±8.73)比(42.24±12.45) μg/L,P <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透组血清FGF-23水平与血清P、Scr、Ca、iPTH及透析疗程时间呈正相关(P < 0.05);与血清1,25(OH)2VitD水平和年龄呈负相关(P < 0.05);而与性别、血压、血清Alb、Hb、BUN等指标无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Ca、Scr、iPTH和1,25(OH)2VitD是影响血清FGF-23的主要变量,5者组成的模型解释了总变异的约62%(R2=0.623,P < 0.01)。 结论 MHD患者血清全段FGF-23水平明显增高,而1,25(OH)2VitD水平明显降低。FGF-23的调控是由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清P、Ca、Scr、iPTH和1,25(OH)2VitD是影响血清FGF-23水平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25.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VEGF和NF-κB P65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细胞核因子NF κBP6 5蛋白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VEGF和NF κBP6 5蛋白在 3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③结果 NF κBP6 5在正常视网膜中呈阴性表达 ,VEGF在正常视网膜中呈弱阳性表达 ,而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两者均呈阳性表达。两者在肿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与在正常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F =1 5 2、1 2 3,q =4 0 .1 1、2 7.2 0 ,P <0 .0 5 )。且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神经浸润组与未浸润组的表达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 (q =1 0 .5 3,P <0 .0 5 )。 ④结论 VEGF和NF κBP6 5均参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形成 ,且VEGF可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26.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 P)分析结合 DNA直接银染技术检测 6 6例脑梗死 (CI)患者的载脂蛋白 E(Apo E)基因型 (其中家系中有明确脑梗死先证者的家族聚集性脑梗死 (FMACI)亚组 2 6例 ,家系中无脑卒中史的非家族聚集性脑梗死 (NF-MACI)亚组 4 0例 ) ,并与 9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同时检测血脂、脂蛋白 (a) [L P(a) ]及部分载脂蛋白。结果 脑梗死组ε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ε3/3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两脑梗死亚组之间的ε3/4/ε3/3基因型频率虽有上升 /下降趋势 ,但未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FMACI组高密度脂蛋白 (HDL )水平明显低于 NFMACI组 (P<0 .0 5 )。结论  Apo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ε4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易感因子 ,ε3等位基因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Apo E基因多态性和 HDL水平双重作用于家族聚集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超声心动图对6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后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62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ASD封堵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大小及功能的改变。结果:ASD封堵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每搏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增大,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未见明显改变;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每搏量、右室射血分数及右室心肌工作指数均减小。结论:经皮穿刺ASD封堵治疗既可减轻右室容量负荷,改善右室功能,也可改善左室的收缩功能:超声心动图对ASD封堵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及疗效的观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正常人及大鼠心脏内皮素转换酶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正常人和大鼠心脏各部分内皮素转换酶(Endothelin-conveerting en-zyme,ECE)的分布。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ECE mRNA表达,同时根据外源性的巨内皮素-1转变为内皮素-1的量判定ECE活性。结果:正常人心脏各部位心肌均存在ECE,ECEmRNA表达和活性的分布特点一致:心房显著高于心室,左、右心房间及左、右心室和室间隔间无显著性差异。大鼠的ECE mRNA表达和活性分布规律与人相似。结论:正常人和大鼠心脏各组分均存在ECE,且两者的分布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29.
目的建立简单快速提取并测定N-亚硝基二正丙胺(NDPA)的方法。方法采用Trap3捕集管,利用标准吹扫捕集程序(吹扫气体流速40ml/min,吹扫时间11min,解吸温度225℃,解吸时间4min,烘烤温度230℃,烘烤时间10min),有效富集了化工废水中μg/L级的NDPA,建立了吹扫捕集(P&T)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化学源(CI)选择离子模式(uSIS)快速、准确分析废水中NDPA的分析方法。结果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7.5%;废水的加标回收率在62.60%~96.31%;在5~3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回归系数为0.978;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3μg/L。结论采用P&T-GC-MS/CI/uSIS法可用于化工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NDPA的测定。  相似文献   
3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earlier gestational skin and later gestational skin of rats with the aids of single primer amplification (SPA) and high-density oligonucleotide DNA array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carless healing. Methods: Total RNAs were isolated from fetal rat skin of the scarless (E15) and scar-forming (E18) periods of gestation (term =21.5 days). The RNAs from earlier gestational skin (EGS) and later gestational skin (LGS) were both reversely transcribed to cDNAs, then labele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fluorescent dCTP for preparing the hybridization probes by SPA method. The mixed probes were then hybridized to the oligonucleotide DNA arrays which contained 5 705 probes representing 5 705 rat genes. After highly stringent washing, these DNA arrays were scanned for fluorescent signals to display th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skin. Results: Among 5 705 rat genes, there were 53 genes (0.93%) with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evels between EGS and LGS groups, 27 genes, including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 FGF2 ) and follistatin were up-regulated (0.47%) and 26 genes were down-regulated (0.46%) in fetal skin during scarless period versus scar-forming period. Higher expressions of FGF2 and follistatin in EGS than those in LGS were also revealed by RT-PCR method. Conclusions: High-density oligonucleotide DNA array provided a powerfu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earlier and later gestational fetal skins. This technology validates that the mechanism of fetal scarless healing is very complicate and the change of many gene expressions is associated with fetal scarless he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