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04篇
  免费   6087篇
  国内免费   4316篇
耳鼻咽喉   494篇
儿科学   1063篇
妇产科学   342篇
基础医学   4412篇
口腔科学   1207篇
临床医学   7841篇
内科学   6402篇
皮肤病学   619篇
神经病学   1547篇
特种医学   25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6238篇
综合类   17247篇
现状与发展   20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6666篇
眼科学   721篇
药学   7598篇
  59篇
中国医学   5455篇
肿瘤学   3448篇
  2024年   181篇
  2023年   721篇
  2022年   1658篇
  2021年   2227篇
  2020年   2089篇
  2019年   1269篇
  2018年   1345篇
  2017年   1703篇
  2016年   1395篇
  2015年   2233篇
  2014年   3048篇
  2013年   3698篇
  2012年   5273篇
  2011年   5372篇
  2010年   4978篇
  2009年   4424篇
  2008年   4691篇
  2007年   4675篇
  2006年   4263篇
  2005年   3281篇
  2004年   3128篇
  2003年   3221篇
  2002年   2876篇
  2001年   2500篇
  2000年   1563篇
  1999年   634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7篇
  1962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Graves病介入栓塞治疗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Graves病栓塞后的甲状腺组织动态病理变化。方法15例甲状腺动脉150 mm聚乙烯醇(PVA)微粒及平阳霉素栓塞治疗的Graves病患者,于术前、术后7天、3个月、6个月、1年、3年分别行甲状腺穿刺活检,共行44次穿刺活检,其中动脉栓塞术前15例、栓塞术后7天2例、3个月3例、6个月6例、1年5例次、3年13例次。结果栓塞后7天主要表现为凝固性坏死;栓塞后3-6个月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变性和淋巴细胞浸润,滤泡灶性坏死为主;栓塞后1-3年主要表现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和滤泡萎缩,部分散在增生滤泡被纤维间质分隔包裹,难以形成腺小叶结构,滤泡周围血管网减少。结论经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甲状腺组织的病理变化是在栓塞后近期内主要表现为急性缺血坏死,然后表现为持续的慢性炎性破坏、滤泡萎缩、部分滤泡增生被明显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裹的变化过程。提示微循环栓塞能肯定地破坏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Graves病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2.
用颈长肌重建预防颈前路植骨块滑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长肌重建对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颈椎病确诊病例分为实验组126例和对照组128例。对照组病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和/或钢板内固定术。实验组病例在完成上述手术之后,利用两种方法使颈长肌瓣重建植骨块或钢板表面。两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并将两组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随访0.5~6年,平均3.5年。根据Odom评分标准,对两组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两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而对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长肌重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颈长肌重建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3.
社区人群痛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20岁以上)痛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3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分析,在P=0.05水平,高尿酸(OR=8.601)、肥胖(OR=2.910)、伴有高血压病史(OR=2.330)是痛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痛风是一种在遗传基础上的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改变生活方式、控制相关疾病可能预防或减少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进而减少痛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对梗阻性黄疸患梗阻定位和定性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8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进行MRCP检查,34例(70.8%)行手术治疗,14例(29.2%)行非手术治疗。结果:48例患中45例(93.8%)可通过MRCP明确诊断,并经手术或临床证实;2例(4.1%)硬化性胆管炎需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做出诊断;1例(2.1%)胆总管结石误诊为胆管癌。结论:MRCP对胆道疾患诊断具有无创性、高灵敏度、高准确率等优点,能为梗阻性黄疸患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85.
蟾蜍灵对白血病小鼠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蟾蜍灵对白血病小鼠脾脏系数的影响 ,探讨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L72 12白血病模型 ,以蟾蜍灵腹腔注射给药 ,1次 /d ,连续 7d ,于第 8d将小鼠处死 ,计算脾脏系数。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差异显著 ,实验组小鼠脾脏系数明显减小 (t检验 ,t =3 70 ,P <0 0 1)。结论 :蟾蜍灵对L72 12白血病小鼠的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 38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前后行CT扫描 ,在CT引导下行微创清除术 ,并动态观察其疗效。结果 :38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首次血肿清除率达 2 8.0 %~ 4 0 .0 %,其中 1 2例首次清除率为 4 0 .0 %~ 5 6 .0 %。存活 32例 7d后复查头颅CT证实者血肿清除率达 80 %以上。治愈有效率为 84 .2 %,死亡率为 1 5 .8%。结论 :CT引导下的微创清除术能有效地降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87.
对我国目前麻风防治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2008年我国累计登记麻风患者48万余例,主要分布在北纬38°以南的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省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积极防治,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氨苯砜单疗治愈的患者达31万余例;1986年在全国普遍推广WHO联合化疗方案,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接受联合化疗的麻风患者近8万例.  相似文献   
88.
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86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1例。其中外阴8例、阴道10例、阴道及宫颈1例、外阴及阴道1例、盆腔1例。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0(21~71)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流血、流液及发现外阴或阴道肿物。本资料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高于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期别和预后呈负相关。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由根治性切除逐渐衍变为扩大局部切除。随访:21例患者中随访率为67%(14/21),随访时间6~96个月,死亡7例,随访期间的死亡率为50%。结论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预后差。肿瘤厚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应采用手术基础上的综合治疗,治疗方案个体化。  相似文献   
89.
目的总结完全性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2006年3月收治的1例极为罕见的完全性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部腺癌Ⅰ-Ⅱ级。术后1周胆红素降至正常;但2周后出现胃-空肠吻合输出袢粘连性不完全性梗阻,经内镜下置管、鼻饲、营养支持、针灸等处理,40d后痊愈出院。经检索,全球自1936-2006年间报道的全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仅15例;其中只有5例全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胰头与壶腹周围癌的报道。结论完全性胸腹腔内脏反位合并肿瘤时,若无明显禁忌证,应同样予以积极的外科治疗,术中操作应注意完全相反的解剖学结构。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别构建人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羧基端截断的中分子表面蛋白MHBst78、MHBst155编码基因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研究其转录激活功能及对宿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3对寡核苷酸引物,以adr亚型HBV质粒pHBVDNA为模板,采用PCR法分别扩增HBVX基因、MHBst78与MHBst155编码基因片段;用HindⅢ,KpnⅠ双酶切HBVⅩ基因;用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MHBst78与MHBst155编码基因片段后,分别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相应酶切位点,转化宿主菌JM109,提取质粒,分别用上述内切酶酶切及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酶切重组体显示所切下的片段大小均与预计相符,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序列及预计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HBVX基因、羧基端截断的HBV中分子表面蛋白MHBst78、MHBst155编码基因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HBV转录激活蛋白HBx、MHBst78MHBst155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