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6篇
  免费   658篇
  国内免费   546篇
耳鼻咽喉   97篇
儿科学   141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472篇
口腔科学   70篇
临床医学   923篇
内科学   830篇
皮肤病学   81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312篇
外科学   559篇
综合类   188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690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780篇
  3篇
中国医学   667篇
肿瘤学   47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671篇
  2011年   721篇
  2010年   654篇
  2009年   559篇
  2008年   578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530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7 毫秒
91.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对分离的大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 (IK1 )、瞬时外向钾电流 (Ito)、L 型钙电流(ICa L)和动作电位时程 (APD)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IK1 、Ito、ICa L 和APD。结果  1和10 μmol·L- 1 环维黄杨星D明显延长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APD50 和APD90 ,10 μmol·L- 1 可明显降低静息膜电位 (RP)。环维黄杨星D对IK1 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当指令电压为 - 10 0mV时 ,1和 10 μmol·L- 1 环维黄杨星D分别使IK1 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 ( - 8.0± 1.1)pA pF降至 ( - 4 .1± 0 .7)pA pF和 ( - 3.4± 0 .8)pA pF ;当指令电压 - 30mV时 ,分别使IK1 电流密度从 ( 1.10± 0 .2 4 )pA pF降至 ( 0 .6 1± 0 .18)pA pF和 ( 0 .36± 0 .11)pA pF ;在钳制电位从 0到 + 6 0mV之间 ,环维黄杨星D明显抑制Ito,当指令电压 4 0mV时 ,1和 10 μmol·L- 1 环维黄杨星D分别使Ito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 ( 8.9± 2 .0 )pA pF降至 ( 5 .5± 1.2 )pA pF和 ( 4 .9± 0 .9)pA pF。环维黄杨星D浓度依赖性抑制ICa L,在指令电压为 10mV时 ,1和 10 μmol·L- 1 分别使ICa L电流密度从给药前的 ( - 9.9± 1.8)pA pF降至 ( - 6 .4± 1.4 )pA pF和 ( - 4 .2± 0 .6 )pA pF。结论 环  相似文献   
92.
目的通过比较对不同跨膜离子电流作用的效能、效价,探讨传统中药苦参碱抗心律失常作用弱于西药奎尼丁、维拉帕米的原因,确定苦参碱作用的最佳靶点.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离子电流.首先应用乌头碱诱发心肌离子电流改变,然后观察苦参碱、奎尼丁和维拉帕米对乌头碱诱发离子电流和动作电位改变的作用.结果乌头碱1μmol·L-1诱发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离子电流显著变化.乌头碱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同时增加钠、L-型钙电流和内向整流钾电流.苦参碱100μol·L-1恢复乌头碱诱发的改变,但作用弱于奎尼丁和维拉帕米.结论应用乌头碱打破了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平衡,而应用苦参碱明显抑制乌头碱诱发的改变,但其效能效价低于常用的奎尼丁和维拉帕米.  相似文献   
9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中成药双黄连胶囊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Phenomenex -C1 8(2 5 0mm×4 6mm ,5 μm)柱 ,以水 -乙腈 -冰醋酸 (92∶7∶1 0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 32 6nm ,流速 1 0ml/min。结果 :绿原酸在 0 1 1~ 0 5 5 μg ,都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9) ,平均回收率为 99 1 1 % ,RSD为 0 5 8% (n =6 )。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 ,可用于双黄连胶囊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分析临床Ⅲ期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后进行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协同化疗的疗效、副反应及失败原因。方法 将食管鳞癌 98例随机均分至 2个组 :( 1)单纯放射治疗组前 2 / 3疗程常规设野放射治疗 4 0Gy左右 ,后 1/ 3疗程改为CT模拟定位三维计划系统设野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射治疗 ,1.5Gy/次 ,2次 /d ,共 15~ 2 4Gy左右 ;总剂量为 5 5~ 6 4Gy ,30~ 36分次 ,全疗程35~ 4 0d。 ( 2 )协同化疗组在上述放射治疗的同时加用顺铂 2 0mg(第 1~ 5天 )、亚叶酸钙 2 0 0mg(第 6~ 10天 )、氟尿嘧啶 5 0 0mg(第 6~ 10天 ) ,2 8d为 1个周期 ,共 5个周期。结果 随访 8~ 4 8个月 ,单纯放射治疗组和协同化疗组的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73%、5 3%、35 %和 76 %、73%、5 5 % ,协同化疗组高于单纯放射治疗组 ( χ2 =4 .12 ,P <0 .0 5 ) ;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76 %、5 9%、4 9%和 82 %、76 %、6 9 % ,协同化疗组高于单纯放射治疗组 ( χ2 =4 .2 2 ,P <0 .0 5 )。Cox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预后明显优于胸中段食管癌。结论 常规放射治疗后进行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作为颈段、胸上段Ⅲ期食管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协同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95.
NP方案治疗NSCLC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NVB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收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4例,给予NVB DDP化疗,第1天、第8天静脉滴注NVB40mg,第1天到第3天静脉滴注DDP50mg,3周为1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本组94例NSCLC患者中,总有效率(CR PR)47.8%,其中初治50.0%,复治病例46.7%,初、复治病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局部刺激。结论:NVB 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对复发病例也有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能够耐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E-cd及β-cat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9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E-cd及β-cat的表达。结果 研究显示E-cd异常表达率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而β-cat异常表达率只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且E-cd及β-cat异常表达均与不良预后相关。结论 E-cd及β-cat的异常表达与刁肠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白术药材中总多糖(AMP-O1)的质量,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水提、醇沉、透析和冷冻干燥等方法从白术药材中提AMP-O1.以AMP-O1中抗肿瘤活性成分AMP-Ⅰ的含量以及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对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合文献报道论述在白术药材生产中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施行GAP管理的重要性.结果:发现从同一产地所购6批白术药材质量存在极大差异.结论:白术药材中AMP-O1质量受生产中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为保证其产量和质量,在生产过程中施行GAP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8.
目的:合成西达本胺{N-(2-氨基-5-氟苯基)4-[N-(吡啶-3-丙烯酰)氨甲基]苯甲酰胺}.方法:以吡啶甲醛为起始原料,通过Knoevenagel反应,制得吡啶丙烯酸,然后以N,N′-碳酰二咪唑(CDI)为催化剂,通过2步酰化反应,合成目标产物.结果:目标产物的产率为29%.结论:本法条件温和,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3例完全缓解白血病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均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2个周期化疗,第1个周期作对照,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6~24h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1·d-1,连续用药最长14d.实验室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及血清抗rhTPO抗体.结果:用药周期与对照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分别为20.8×109和16.3×109·L-1(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26.9×109和144.9×109·L-1(P<0.001),用药周期明显高于对照周期.用药周期和对照周期化疗后血小板<50×109·L-1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0.9和12.8d(P<0.05).用药周期化疗后血小板恢复至≥75×109和≥100×109·L-1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2.0和24.1d,明显短于对照周期25.0和27.8d(P分别<0.01和<0.001).用药周期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剂量少于对照周期(P<0.05).2个周期相比,化疗后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1例患者产生低滴度血清抗rhTPO抗体.不良反应有发热、关节痛、头晕和头痛.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给予国产rbTPO,可减少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促进血小板恢复,减少血小板输注.化疗后注射国产rhTPO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微小病变和微量细胞基因变异的检测分析方法。方法HE染色病理诊断后,在立体显微镜或生物显微镜下对病理诊断组织细胞进行显微解剖,直接回收组织细胞,进行DNA模板抽提,以目的基因为引物,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1例胆石症病例,显微解剖结合PCR-SSCP法成功获得了K-ras和P53基因产物,并且检测到在过度增生胆囊上皮细胞有K-ras基因变异。结论显微解剖结合PCR-SSCP法取材少、病变部位确定,省时、省力,是分子病理研究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