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2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258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04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328篇
口腔科学   90篇
临床医学   597篇
内科学   411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165篇
特种医学   145篇
外科学   394篇
综合类   1345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564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709篇
  9篇
中国医学   488篇
肿瘤学   17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433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59年   16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22篇
  1954年   17篇
  194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LKB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新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LKBl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生存时间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LKBl蛋白在正常胃上皮组织、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组织中均有表达,3组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KBl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无相关关系;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TNM)相关(P〈0.05)。LKBl蛋白阴性组预后与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KBl基因蛋白表达下降与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测定胃癌组织中的LKBl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2.
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临床探索骨缝牵引成骨修复腭裂的新技术。方法 选择2~4岁的腭裂患儿。一期手术在全麻下安置腭裂牵引器,牵引腭骨向中线和向后移动;牵引期持续约4~5个月。裂隙合拢后进行二期手术,修复裂隙。用误差为0.2%的游标卡尺,测量牵引前和牵引后上颌牙弓宽度、裂隙宽度和硬腭长度。结果 临床应用8例。2例因牵引器在安置后l周内脱落而终止牵引。6例经不同时间的牵引后,裂隙缩小,裂隙两侧的组织显著延长。其中牵引时间最长为126d,最短为37d;裂隙宽度平均缩小6.5mm;硬腭长度平均延长4.8mm。结论 临床证实了骨缝牵引具有诱导腭部组织再生、关闭或缩小裂隙和延长硬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VPA)充填导管对缺损外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用硅胶管(1 cm)进行缺损神经段(0.8 cm)的桥接,局部应用8%VPA注射液10ul,观察VPA对神经再生和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30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硅胶管局部注射VPA注射液;对照组在硅胶管局部注入生理盐水. 结果 术后每只大鼠每2周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每4周做电生理检查,最后术后12周处死所有大鼠,对坐骨神经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用数字图像分析软件检测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并对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发现SFI,电生理检查,神经组织性形态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局部使用VPA于神经缺损的大鼠,可以促进损伤神经的轴突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因此VPA有望在临床上应用于外周神经损伤病例的治疗.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颌颈部组织缺损和畸形的适宜修复方法.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1月,笔者采用胸部多源血供皮瓣(含预扩张皮瓣)对18例严重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分别选取颈横动脉前皮支、胸廓内动脉肋间前穿支、胸外侧动脉作为皮瓣的血管蒂.结果 除1例患者颈横动脉前皮支岛状皮瓣远端形成小范围表皮水疱,经短期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完全成活;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得到了较好的修复.随访6个月~2年,患者修复处外观及功能满意,无继发畸形.结论 胸部皮瓣血供来源多而恒定,在考虑患者的主观要求、全身情况、缺损部位和范围的前提下,选择以适宜血管为蒂的胸部岛状或窄蒂皮瓣可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程度(IPP)在判断良性前列腺梗阻(BP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09例,经尿动力学检查诊断无前列腺梗阻25例、可疑梗阻15例、梗阻69例.采用经腹超声测量IPP,比较3组患者的IPP变化,统计学比较分析IPP与尿动力学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无梗阻组、可疑梗阻组及梗阻组患者的IPP分别为(2.7±1.2)、(2.9±1.4)和(15.4±6.5)mm,无梗阻、可疑梗阻组与梗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P与尿流开始时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尿流结束时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及A-G数均相关,r分别为0.628、0.714、0.591、-0.450及0.729(P<0.01).以IPP≥10 mm为BPO判断标准,其敏感性为89.9%、特异性为97.5%、阳性预测值为98.4%、阴性预测值为84.8%,约登指数为0.87. 结论 经腹超声测量IPP操作简便、无痛苦,判断BPO准确,可作为尿动力学诊断BPO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复方益肾缓衰口服液(HSR)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大部切除(SNX)大鼠残肾内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模型组(n=20):5/6肾切除+自来水10ml·kg^-1·d^-1灌胃,益肾缓衰口服液组(n=20):5/6肾切除+HSR 10ml·kg·d灌胃,氯沙坦钾(LST)组(n=20):5/6肾切除+Losartan40mg·kg^-1·d^-1灌胃。分别于术后2、4、8、12周采样,测血清Scr、尿蛋白定量,分别行光镜和电镜观察残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SP法进行VEGF染色,ELISA法检测皮质部肾组织相对VEGF含量,分析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对肾功能和蛋白尿排泄量的影响以及与肾小球硬化指数的关系。结果:在SNX大鼠模型中,VEGF的表达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与Scr、Upro的动态变化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和-0.48;与肾小球硬化指数呈负相关(r=-0.73,P〈0.01)。与模型组比较,缓衰方组和氯沙坦组的VEGF表达水平在整个观察周期内相对稳定,肾功能损害和病理改变相对较轻。结论:在SNX大鼠中,HSR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氯沙坦)具有相似的作用,均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减轻肾小球硬化,这种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稳定残余肾内VEGF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利塞膦酸盐对脱钙骨支架中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含不同浓度利塞膦酸钠的培养液(10~-7、10-810-9,10-10 mol/L)对BMSCs诱导的成骨细胞与脱钙骨支架复合物进行培养,通过MTT,上清液碱性磷酸酶活性及Ⅰ型前胶原羧端肽、骨钙素检测对比观察不同浓度利塞膦酸钠对成骨细胞的作用效果.结果:MTT显示不同浓度利塞膦酸钠组细胞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殖,相同培养时间各不同浓度的利塞膦酸钠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对照纽(P<0.05),且在10-10~10-7mol/L浓度范围内呈逐渐增加趋势.各不同浓度的利塞膦酸钠组的上清液ALP活性表达、Ⅰ型前胶原羧端肽表达、骨钙素表达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相同培养时间各组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10-10~10-7 mol/L浓度范围内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利塞膦酸钠对成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粘附、生长、增殖及骨化作用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索纳米细菌在Ⅲ型前列腺炎(CPPS)患者前列腺液中的分布情况和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Ⅲ型前列腺炎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门诊根据病史、尿常规细菌培养、前列腺液常规镜检结果筛选出CPPS患者100例作为试验对象,年龄26~48岁,平均36岁;选择100例健康成年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46岁,平均32岁.按照Mearea-Stamey法收集前列腺液,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纳米细菌鉴定,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结果 CPPS患者前列腺液标本中发现纳米细菌生长43例,正常对照组仅5例,2组纳米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8,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细菌呈球状或球棒状,大小100~500 nm,绝大多数聚集成簇,菌体周围有一层黑色物质包绕,并有羟基磷灰石分布.结论 纳米细菌与Ⅲ型前列腺炎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半月板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功能锻炼组(锻炼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锻炼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早期介入康复训练。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锻炼组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对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0.
儿童颧骨碰撞损伤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HZ  Hou M  Bai SP  Ma CS  Liu CM  Bu R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420-1422
目的建立已构建颧颞缝、颧颌缝、颧额缝、翼颌缝的儿童颅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分析颧骨正面撞击时响应过程,探讨儿童颅面创伤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选择7岁女性,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颅面扫描,将CT工作站下载DICOM原始数据转换,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MSC、Patran构建骨缝,分析颅面复合体右侧颧骨撞击时响应过程。结果当撞击点落在儿童颅面复合体颧骨正面,撞击区应力集中,46%的撞击负载沿颧骨颞突向颞骨传导,在寰枕关节区应力集中。34%通过颧颌缝向上颌骨传导,20%通过颧额缝向额骨传导。结论儿童颅面复合体在颧骨处撞击时,撞击区和寰枕关节区应力集中,骨缝处可表现较大的应力梯度是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而骨缝可减弱应力传导,从而减轻后部的深层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