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81篇
  免费   2429篇
  国内免费   1427篇
耳鼻咽喉   325篇
儿科学   437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1455篇
口腔科学   590篇
临床医学   3531篇
内科学   2043篇
皮肤病学   198篇
神经病学   428篇
特种医学   919篇
外科学   2519篇
综合类   7307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3269篇
眼科学   233篇
药学   3293篇
  28篇
中国医学   2350篇
肿瘤学   1100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675篇
  2021年   973篇
  2020年   872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466篇
  2017年   648篇
  2016年   538篇
  2015年   996篇
  2014年   1303篇
  2013年   1644篇
  2012年   2521篇
  2011年   2582篇
  2010年   2487篇
  2009年   2212篇
  2008年   2183篇
  2007年   2110篇
  2006年   1978篇
  2005年   1453篇
  2004年   1014篇
  2003年   793篇
  2002年   575篇
  2001年   569篇
  2000年   414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体外、体内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对直肠癌HRT-18细胞进行干细胞分选后随机分成姜黄素组、放疗组、姜黄素联合放疗组,应用MTT法检测24、48和72 h各组细胞生长抑制情况;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将分选的CD133+直肠癌细胞移植于裸鼠右脚垫建立移植瘤模型,将模型鼠分为姜黄素组、放疗组、姜黄素联合放疗组,每组8只,观察瘤体动态生长情况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瘤体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低剂量姜黄素联合放疗对直肠癌CD133+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24 h生长抑制率:18.7%±1.7%)较放疗组(14.6%±1.0%)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P<0.01);姜黄素联合放疗组细胞凋亡率(28.8%±3.7%)与放疗组(13.1%±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d时,姜黄素联合放疗组的瘤体体积为(521 ±79) mm3,与放疗组的(717 ±134) 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联合放疗组瘤体细胞凋亡指数(26.1%±3.3%)较放疗组(12.0%±2.1%)明显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姜黄素可显著提高CD133+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群的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2.
59例难治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首次手术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次选择5种干预性手术在抢救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3年2月间,首次采用宫腔填塞(塞纱)、B-Lynch缝合、CHO缝合、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5种干预性手术的59例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止血成功50例,成功率84.75%,其中17例宫腔填塞(塞纱)成功14例,22例B-Lynch缝合成功17例,9例CHO缝合成功8例,9例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及2例子宫切除术均抢救成功,各组间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种止血手术对于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具体处理方案需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隐睾睾丸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左侧隐睾成功模型48只,体重(200±20)g,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GDNF 7 d组,C组为GDNF14 d组,D组为GDNF 21 d组。每组根据设定处理方式的不同分别进行处理,采集左侧睾丸并行生化指标(SOD、CAT活性及MDA含量)检测;TUNEL检测隐睾组织细胞调亡指数(AI);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学形态;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隐睾组织中SCF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隐睾组织中SC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GDNF组相比,其中GDNF 14 d组中各项指标有明显变化;生精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其中对照组、GDNF 7 d组、GDNF 14 d组、GDNF 21 d组AI分别为13.5±0.64、8.42±0.16、4.45±0.34、7.32±0.09。对照组与GDNF 14 d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各GDNF组生精细胞凋亡减少,SOD活性明显上升,MDA含量下降明显,SCF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NF对大鼠单侧隐睾组织生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的抗氧化能力,提高SCF表达含量,从而改善睾丸生育能力,其以GDNF 14 d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胸骨端离断颈前肌群翻转固定在双侧巨大甲状腺肿物切除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胸骨端离断颈前肌群翻转固定法完成甲状腺手术53例(观察组),采用颈白线切口行甲状腺手术44例(对照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分别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野显露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以及肿瘤大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短(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手术野暴露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胸骨端入路行双侧巨大甲状腺手术是可行的,手术操作简便,手术野显露优于颈白线切口,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PCNL)对患者肾血流动力学的近远期影响.方法 选取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的43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各级肾动脉的血流参数进行评估,并于术后1d、1周、1个月进行复查,统计分析其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 术后1d,患者肾主动脉、段间动脉、叶间动脉及小叶间动脉的收缩期最高流速(PSV)、舒张期最低流速(EDV)及平均血流速度(Vm)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阻力指数(R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周,患者各级肾动脉的PSV、EDV及Vm有所回升,RI有所下降,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个月,患者各级肾动脉的PSV、EDV及Vm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RI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基于微创标准通道PCNL术对肾脏血流灌注有短暂的抑制效应;然而,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和血运障碍的缓解,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均可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第一胸椎(T1)倾斜与双肩美学平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71例Lenke 2型AI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女性61例,男性10例;年龄10 ~18岁,平均(15.1±2.9)岁;Risser征1~5,平均2.8.患者在自然站立位拍摄后前位照片及进行全脊柱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T1倾斜,并在照片上测量内侧美学双肩高度差(CSHi)以及外侧美学双肩高度差(CSHo),CSHi和CSHo统称为CSH.T1向右倾斜为正值,反之为负值.T1倾斜>5°定义为正性倾斜,T1倾斜<-5°定义为负性倾斜,-5°≤T1倾斜≤5°定义为T1水平.左肩高于右肩时CSH为正值,反之为负值.CSH>5 mm定义为正性CSH,CSH<-5 mm定义为负性CSH;-5 mm≤CSH≤5 mm定义为双肩水平.T1倾斜与CSHi、CSHo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T1倾斜与CSHi、CSHo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25和0.28,P <0.05).T1正性倾斜患者中,正性CSHo、水平CSHo、负性CSHo患者比例分别为59.0% (36/61)、37.7%(23/61)和3.3%(2/61);T1水平患者则分别为3/10、5/10和2/10.T1正性倾斜患者中,正性CSHi、水平CSHi、负性CSHi患者比例分别为83.6% (51/61)、11.5% (7/61)和4.9% (3/61);T1水平患者则分别为6/10、2/10和2/10.结论 T1倾斜与双肩美学平衡之间有相关性,但是正性T1倾斜患者可以表现为左肩高,也可以表现为双肩等高或者右肩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5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61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出现EV为EV组,394例无EV表现的为无E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或患者死亡。计量资料或率的比较采用,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患者均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其中行肝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脾切除术18例(包括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EV组患者手术切缘距肿瘤距离〈0.5cm、脾切除、术中出血量≥1000ml和术中输血患者比例显著多于无EV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3,18.209,5.527,14.298,P〈0.05);而两组肝切除范围〉1段、解剖性肝切除、术中进行人肝血流阻断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1,0.124,1.412,P〉0.05)。455例患者中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无门静脉癌栓存在。EV组和无EV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4%(6/61)和0.51%(2/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611,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0个月(3.0~136.3个月)。455例患者中共有218例死亡,其中Ev组死亡37例,无EV组死亡181例。EV组患者因肝癌、肝病和其他原因死亡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7.57%(25/37)、29.73%(11/37)和2.70%(1/37),而无EV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6.19%(156/181)、6.63%(12/181)和7.18%(13/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0,P〈0.05)。EV组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2%、65.6%、36.7%和15.7%,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91.6%、79.9%、55.4%和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Y.(X2=12.517,P〈0.05)。EV组患者1、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2%、45.9%、22.9%和15.3%,均低于无EV组患者的80.0%、59.5%、39.1%和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00,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Ev、术前AFP≥20μ/L、肝切除范围〉1段、脾切除、术中输血、肿瘤直径〉5cm、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X2=12.517,5.370,12.711,4.430,7.148,29.616,47.1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cm和非孤立型肝癌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639,2.041,P〈0.05)。结论伴有EV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EV的患者,但伴有EV不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8.
背景 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靶点,而这些又恰恰是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机制中的重要成分或结构,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进而对学习记忆功能产生广泛而多样的作用. 目的 推进对全麻药物麻醉机理的认识. 内容 分析全麻药物对大脑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趋向 为临床麻醉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观察应用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联合围术期用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自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5例BPH合并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TUVP治疗,术前给予抗生素、受体阻滞剂,术后给予胆碱能受体阻滞剂,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本组8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平均时间(45.2±10.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8.5±11.2)mL,切除前列腺组织净重平均(36.2±9.8)g.术后尿液转清时间为4 ~31h,平均(12.4±3.5)h.术后拔管平均时间为(2.3±0.8)d.对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尿频、尿不尽等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无复发病例.(2)85例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IPSS、QOL及MFR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术后出现尿道出血2例,尿路感染1例,无膀胱痉挛、尿失禁、尿道狭窄病例.结论 应用TUVP联合围术期用药治疗BPH合并CP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评价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采用Topping-off技术即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联合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置入术治疗18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40~63岁,平均50.3岁;L5~S1融合和L4~5Coflex装置置入16例,L4~5融合和L3~4 Coflex装置置入2例.按照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计算恢复率.经X线片检测腰椎整体活动度(L2~S1 ROM)、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经MRI图像计算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椎间盘髓核相对信号强度(RSI).结果 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ODI由术前52.60±5.80降至末次随访时16.90±5.70,VAS由术前8.30±0.85降至末次随访时1.60±0.87,JOA腰椎功能评分由术前11.5±3.70提高至23.80±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例患者术后恢复率评定均为显效,显效率为100%.L2~S1 ROM由术前20.10°±5.30°降至末次随访时16.30°±5.20°(P<0.05),Coflex装置置入节段ROM由术前8.80°±1.90°降至末次随访时8.20°±1.80°(P=0.19),DHI由术前0.25±0.0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0.34±0.03(P<0.001),RSI由术前0.701±0.058改善至末次随访时0.867±0.062(P<0.01).结论 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Co flex装置对置入节段椎间盘修复及防止其退变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