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67篇
  免费   1893篇
  国内免费   1047篇
耳鼻咽喉   170篇
儿科学   265篇
妇产科学   124篇
基础医学   1263篇
口腔科学   320篇
临床医学   2166篇
内科学   1530篇
皮肤病学   212篇
神经病学   564篇
特种医学   944篇
外科学   1702篇
综合类   5550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2066篇
眼科学   169篇
药学   2178篇
  38篇
中国医学   1741篇
肿瘤学   900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614篇
  2021年   700篇
  2020年   703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548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742篇
  2014年   1005篇
  2013年   1161篇
  2012年   1719篇
  2011年   1810篇
  2010年   1625篇
  2009年   1414篇
  2008年   1520篇
  2007年   1535篇
  2006年   1349篇
  2005年   1059篇
  2004年   791篇
  2003年   651篇
  2002年   558篇
  2001年   447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1 毫秒
81.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12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7例可见睾丸内积液改变;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12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术前、术后均未行化疗,9例随诊5年未见复发,2002年就诊的3例目前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 通过对烧伤病人不同时间的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及种类检测 ,探讨手术时间、菌量和菌种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65例病人于手术时取痂下组织以组织匀浆行细菌定量并鉴定菌种。结果  45 0份标本中 3 90份为阳性 ,共培养出细菌 5 80株 ,以铜绿假单胞菌(2 7.93 %)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16.2 0 %)为最常见种类 ;手术时间、菌量和菌种对植皮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P <0 .0 1)。结论 手术时间越早 ,痂下组织细菌含量越少 ,菌种较单一 ,植皮存活率越高 (P <0 .0 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植皮存活率影响较大 (P <0 .0 1)。  相似文献   
83.
不同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患者精子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患者精子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肾移植患者应用以普乐可复(FK506+霉酚酸酯+泼尼松)、17例应用环孢素(CsA+硫唑嘌呤+泼尼松)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15例正常男性为对照组。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精子分析系统分别检测精子活率、运动参数(前向运动百分率、直线速度VSL、曲线速度VCL、平均路径速度VAP)和精子形态。结果:3组精子活率[(81.7±5.7)%、(79.4±6.8)%、(83.8±6.0)%]、VCL[(24.1±8.6)%、(23.9±4.4)%、(24.8±4.2)%]和VAP[(19.7±6.6)%、(18.6±2.9)%、(21.0±4.0)%]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FK506组的精子前向性运动百分率[(46.4±8.1)%]和VSL[(15.4±4.6)%]均显著高于CsA组[(33.3±6.4)%、(10.2±2.4)%],畸形率[(67.8±5.7)%]显著低于CsA组[(80.1±5.6%](P<0.05)。结论:FK506和霉酚酸酯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肾移植患者精子运动功能及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白介素13受体(IL-13R)基因表达与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对6例正常脑组织,50例人脑胶质瘤和2个脑瘤体外细胞系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3R。结果人脑胶质瘤组织IL-13RαmRNA总阳性表达率70%,正常脑组织中仅1例有极弱的表达;2例恶性胶质瘤体外细胞系均高表达。IL-13RαmRNA表达率和表达丰度与胶质瘤分级(前者rs=0.87,P〈0.01;后者rs=0.69,P〈0.01)、肿瘤增殖活性Ki-67LI(r=0.64,P〈0.01)呈正相关,即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IL-13RαmRNA表达率和表达水平越高。结论IL-13Rα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表达上升,与肿瘤的分级和肿瘤增殖活性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某些肿瘤治疗效果及监测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5.
吗丁啉联合四磨汤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吗丁啉联合四磨汤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的效果。方法经食管钡剂造影诊断明确的68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喂奶前20~30分钟口服或鼻饲吗丁啉(0.3 mg/Kg.次),q8h,并合用四磨汤(1m l/Kg.次),每日3次,对照组仅服用吗丁啉,疗程均为5天。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88.2%。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有效率70.6%。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66,P<0.05。结论吗丁啉联合四磨汤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效果明显,无毒副作用,且有利于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6.
金属支架植入治疗上尿路闭锁的中期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金属支架植入治疗上尿路闭锁的中期疗效。方法1995年10月至1998年12月,采用金属支架永久植入治疗上尿路闭锁患者13例,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闭锁8例,肾下盏输尿管吻合口闭锁3例,输尿管上段闭锁和输尿管膀膀吻合口闭锁各1例。闭锁长度1.0~3.6cm。采用影像学方法定期随访,必要时行输尿管镜检查。结果13例术后随访1~9年,平均92个月。输尿管引流通畅6例,需辅助停留输尿管内支架管、换管时见支架处上皮覆盖完全3例,因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而行肾切除2例,因肾积脓感染无法控制而取出金属支架2例。3例患者分别于置管后4、6、6个月发现支架内肉芽组织生长,用钬激光汽化肉芽组织。其中1例4个月后又出现肉芽组织生长,再用钬激光汽化后长期留置双J管。2例患者于置管术后28、32个月并发支架近端结石,分别用微创经皮取石术和输尿管镜取出。结论金属支架植入治疗上尿路闭锁安全、有效,中期结果满意,其对上尿路动力学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7.
变形链球菌F-ATP酶亚基基因uncA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酶亚基α的结构基因uncA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力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无龋个体中分离变形链球菌34和30株,其中包括18株高耐酸株、20株低耐酸株。从细菌组DNA扩增uncA,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核酸测序比较。结果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内切酶Hph 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患龋个体分离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A型uncA在高龋分离株的检出率高于无龋分离株;内切酶MboⅡ产生的C、D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中的分布不同(P〈0.05),C型uncA在高耐酸力菌株的检出率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形链球菌F—ATP酶的α亚基基因uncA具有明显遗传多态性,酸性环境下生存力强的菌株可能出现基因的适应性变异,不同基因型uncA分布与菌株的耐酸力及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88.
维生素C片剂和注射剂的流动注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维生素C与1,10-二氮杂菲-铁(Ⅲ)形成有色络合物在510nm处有最大吸收,利用流动注射分析测定其含量,片剂和注射剂测定结果分别与1990年版中国药典法相比较,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该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89.
目的总结和分析神经内镜术后发热反应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病人按手术方式分为5组:外侧裂蛛网膜囊肿造瘘组(SAC)、脑室内蛛网膜囊肿切除组(VAC)、透明膈造瘘组(SPF)、第三脑室底造瘘组(ETV)、脉络丛烧灼术组(CPC),分别总结各组病人的术后发热反应特点。结果术后发热反应以CPC组最重。术后达到最高体温的时间所有病人均不超过术后第3天。ETv组术后最高体温可出现在手术后当El的数小时内.而非ETv组病人无此现象。结论电凝烧灼、坏死组织残留、下丘脑刺激、脑脊液循环能力等多种因素.使神经内镜手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  相似文献   
90.
肿瘤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 ,在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分子生物学事件的复杂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 ,可以对细胞生长、分化过程中的蛋白质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上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因而有希望发现控制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诸多蛋白质和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