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1篇
  免费   1262篇
  国内免费   612篇
耳鼻咽喉   55篇
儿科学   136篇
妇产科学   91篇
基础医学   774篇
口腔科学   380篇
临床医学   1300篇
内科学   1015篇
皮肤病学   119篇
神经病学   337篇
特种医学   502篇
外科学   1029篇
综合类   3172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359篇
眼科学   174篇
药学   1328篇
  21篇
中国医学   1165篇
肿瘤学   615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549篇
  2020年   452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695篇
  2013年   694篇
  2012年   1113篇
  2011年   1144篇
  2010年   978篇
  2009年   871篇
  2008年   944篇
  2007年   911篇
  2006年   779篇
  2005年   585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met和PCNA在肝再生动物模型肝脏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肝再生动物模型中肝细胞c met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建立肝再生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肝脏细胞中PCNA和c met蛋白的表达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肝再生组PCNA表达较对照组增强 (uc=3.77,P <0 .0 5 ) ,c met表达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uc=0 .0 2 ,P >0 .0 5 )。肝再生组中c met蛋白在肝部分切除术后 12h表达降低 ,于术后 3d降到最低值 ,后逐渐上升 ,7d恢复正常 ;而PC NA表达于术后 1d开始增加 ,术后 3d达到最高峰 ,7d后降至正常 ,差异均有显著性 (Hc=17.3~ 19.4 ,P <0 .0 5 )。④结论 PCNA在肝脏中的表达提示肝脏切除后 ,剩余肝脏可迅速再生。检测c met的表达有助了解肝脏再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62.
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功能。方法 :采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 (random dotstereogramssynoptophone,RDSS)检测 6 2例正常人双眼旋转融合范围和旋转融合恢复力。结果 :①RDSS 80 0″~ 6 0″双眼外旋融合力是 (11.79± 3.4 0 )°~ (8.2 3± 1.91)°,内旋融合力是 (9.38± 3.4 0 )°~ (6 .4 8± 2 .72 )°。②RDSS不同视锐度的各组间比较 ,仅 2 0 0″和 6 0″内旋融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14 1) ,其余内旋、外旋融合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③RDSS 80 0″~ 6 0″双眼外旋融合力恢复点为 (5 .77± 1.89)°~ (3.6 7± 1.17)°,内旋融合力恢复点 (3.6 9± 1.2 1)°~ (2 .35± 1.4 0 )°。结论 :①双眼外旋、内旋融合力范围随立体视锐度的增高呈下降趋势 ,即视差越大 ,旋转融合力越大。②不同立体视锐度 ,其外旋、内旋融合力表现不同 ,能反映出与旋转融合功能的关系。临床可采用RDSS对双眼旋转融合力及范围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小剂量卡介苗(BCG)、丝裂霉素C(MMC)交替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5月~2001年6月的45例浅表性膀胱癌患的临床资料,2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定期应用卡介苗60mg、丝列霉素C 10mg交替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间歇3个月,再每月1次,持续12个月。其中Ta、T1期22例、T2期23例。结果 所有病人随访12~24个月,45例患中,共有2例复发,均为TURBt后T2病人,总有效率95.2%,无全身不良反应,仅2例应用BCG后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小剂量MMC、BCG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好、病人耐受性强、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64.
MMP-2、TIMP-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MMP-2、TIMP-2的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42例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MMP-2 mRNA、MMP-2和TIMP-2蛋白表达。结果 MMP-2蛋白表达水平(LI)与肿瘤的分级呈正相关(r=0.872,P<0.01);Ⅲ、Ⅳ级与正常脑组织、Ⅰ~Ⅱ级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MMP-2mRNA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同样呈正相关(P<0.01);Ⅲ、Ⅳ级与正常脑组织、Ⅰ~Ⅱ级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MMP-2蛋白表达增高时TIMP-2蛋白表达也增高;但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TIMP-2表达强度增加的幅度较MMP-2明显减缓。结论 MMP-2的高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TIMP-2与MMP-2间的平衡失调与脑胶质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以双下肢渐进性麻木、无力1年余,加重伴大小便障碍9个月为主要临床表现,脊髓MRI显示T9~L1髓内以长T2长T1为主之异常信号,超选择DSA造影可见位于入LT12椎管处一硬脊膜动静脉之瘘口,成功地进行了经单侧椎板开窗夹闭瘘口术。结论SDAVF为一具有直接的动静脉交通性病变,常伴有小型畸形团,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肢体麻木、无力及大小便障碍,MRI有助于诊断,但仍须DSA确诊。阻断连接瘘口与冠状静脉丛的引流静脉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显微外科手术效果可靠、复发率低,尽早地确诊和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体轴发育抑制因子(Axin1)调节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蛋白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RNAi干扰的Axin1腺病毒(Ad-siAxin1)感染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敲低Axin1,荧光显微镜和MTS实验明确Ad-siAxin1最佳感染浓度和时间。分别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Ad-siAxin1、载体质粒(vector)和Axin1质粒转染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敲低或过表达Axin1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Axin1、端锚聚合酶蛋白(TNKS)和GLUT4蛋白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和MTS实验结果显示,在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中Ad-siAxin1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60μL和48 h。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Ad-GFP组相比,Ad-siAxin1组中Axin1蛋白降低(t=6.746,P<0.01)。Ad-siAxin1组TNKS蛋白水平降低(t=4.019,P<0.05),GLUT4蛋白水平下调(t=3.248,P<0.05)。与vector组相比,转染Axin1质粒后,Axin1蛋白水平上...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究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进行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本院就诊的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分为阿帕替尼组(AP组)和替吉奥组(TI组),各46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毒副作用及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AP组11例、TI组6例患者出现部分缓解,AP组患者RR、DCR数值明显比TI组高(P<0.05);AP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TI组(P<0.05)。AP组和TI组患者均出现血小板减少、蛋白尿、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但未出现Ⅳ级毒副作用,其中AP组患者高血压、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分别为63.52%、76.73%,TI组患者发病率分别为62.45%、78.11%, AP组出现毒副作用的患者人数与TI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3年结果显示,AP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10.86%,TI组患者为0,AP组患者总生存率明显高于TI组(P<0.05)。结论:阿帕替尼对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远期治疗效果较佳,虽然治疗后也会出现一定的毒副作用,但与替吉奥治疗后出现的毒副作用相近,且患者身体承受程度较佳。阿...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对缺氧复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氧化应激、炎症、凋亡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将ACE2慢病毒转染HK-2细胞,按照实验需要分为常氧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模型组(H/R组)、缺氧复氧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组(H/R-NC组)和缺氧复氧转染ACE2慢病毒组(H/R-ACE2组)。细胞经H/R处理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RT-PCR及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水平;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关联X蛋白(Bax)、Nrf2、HO-1的蛋白水平。采用Nrf2抑制剂ML385以及HO-1抑制剂SnPPIX抑制Nrf2/HO-1通路,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3、Bcl-2、Bax、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比色法检测SOD和MDA表达变化。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H/R组细胞活力降低(t=7.58,P<0.001),MDA含量和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蛋白水平均增加(tMDA=11.08,PMDA<0.001;tPCR-IL-6=5.82,PPCR-IL6<0.001;tPCR-TNF-α=7.69,PPCR-TNF-α<0.001;tPCR-IL-1β=4.80,PPCR-IL-1β=0.001;tELISA-IL-6=34.11,PELISA-IL-6<0.001;tELISA-TNF-α=14.12,PELISA-TNF-α<0.001;tELISA-IL-1β=9.63,PELISA-IL-1β<0.001;tCaspase-3=2.73,PCaspase-3=0.026;tBax=27.75,PBax<0.001),SOD活性、Bcl-2和ACE2蛋白水平下降(tSOD=7.74,PSOD<0.001;tBcl-2=75.49,PBcl-2<0.001;tACE2=11.41,PACE2<0.001)。与H/R组相比,H/R-ACE2组细胞活力增加(t=3.61,P=0.002),MDA含量和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蛋白水平均下降(tMDA=6.15,PMDA<0.001;tPCR-IL-6=3.34,PPCR-IL-6=0.006;tPCR-TNF-α=3.65,PPCR-TNF-α=0.007;tPCR-IL-1β=4.06,PPCR-IL-1β=0.004;tELISA-IL-6=14.62,PELISA-IL-6<0.001;tELISA-TNF-α=10.42,PELISA-TNF-α<0.001;tELISA-IL-1β=8.65,PELISA-IL-1β<0.001;tCaspase-3=3.74,PCaspase-3=0.006;tBax=30.52,PBax<0.001),SOD活性、Bcl-2和ACE2蛋白水平增加(tSOD=3.58,PSOD=0.007;tBcl-2=63.86,PBcl-2<0.001;tACE2=58.72,PACE2<0.001),Nrf2/HO-1信号通路被激活蛋白水平增加(tNrf2=44.55,PNrf2<0.001;tHO-1=14.19,PHO-1<0.001)。然而ML385和SnPPIX处理会抑制ACE2基因过表达在H/R中HK-2细胞的保护作用(FBax=11.02,PBax=0.003;FBcl-2=21.48,PBcl-2<0.001;FCaspase-3=20.80,PCaspase-3<0.001;FSOD=133.49,PSOD<0.001;FMDA=14.06,PMDA=0.001)。 结论 ACE2在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具有抑制氧化应激、调节炎症、改善凋亡的作用,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应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HAb18中,扩增出抗体VH和VL连接肽基因,将VH和VL连接成ScFv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VH,VL,linker拼接正确,基因全长为726bp。用噬菌粒表达载体pCANTAB 5E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可溶性的ScFv融合蛋白,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表达产物可特异地与肝癌细胞结合,而不与正常肝细胞及胃癌细胞结合。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培养上清液中自由基、NO、TNFα、IL-6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MMLEC的体液机制。方法正常大鼠MMLEC进行原代培养,应用第三代MMLEC进行本研究。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血压40mm—Hg,维持90min),引流休克时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以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直接作用于MMLEC6h,同时以休克血浆、正常淋巴液、正常血浆、胎牛血清(FBS)、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检测上清液中MDA、NO、TNFα、IL-6的变化。结果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h后,培养上清液MDA、NO、TNFα及IL--6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休克血浆组、正常血浆组、FBS组以及DMEM组;而休克血浆作用MMLEC6h后MDA、NO及IL--6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FBS组和DMEM组;其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克淋巴液诱导大鼠MMLEC损伤的体液机制与休克淋巴液诱导MMLEC自由基损伤、促进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