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3篇
  免费   1045篇
  国内免费   719篇
耳鼻咽喉   99篇
儿科学   222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754篇
口腔科学   336篇
临床医学   1569篇
内科学   991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246篇
特种医学   489篇
外科学   1135篇
综合类   3443篇
预防医学   1361篇
眼科学   104篇
药学   1223篇
  14篇
中国医学   1026篇
肿瘤学   50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1121篇
  2011年   1296篇
  2010年   1277篇
  2009年   1075篇
  2008年   1194篇
  2007年   1003篇
  2006年   951篇
  2005年   753篇
  2004年   458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氧缺血性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在缺氧缺血性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查阅和分析近年有关HIF-1α在缺氧缺血性损伤及其修复中作用的相关文献,并作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 HIF-1α参与了多种器官或组织的缺氧缺血性损伤及其修复过程.结论 HIF-1α对治疗临床常见缺氧缺血性损伤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其中5例做了植骨。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9(13.0±3.9)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平均9.6°±3.7°;尺偏角平均21.4°±2,3°;桡骨短缩≥2mm2例,其余皆〈2mm;关节面移位均〈1mm。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4例,良5例,中1例,差1例。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讲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93.
经重睑切口行眉上提术治疗上睑松弛伴眉下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一种经重睑切口治疗上睑松弛伴眉下垂的手术方法。方法:经重睑切口,在眼轮匝肌和眶隔之间向上分离达眉下缘,再于额肌和眉脂肪垫之间分离至眉上方,将眉下缘处的眼轮匝肌固定在眶骨骨膜上,将眉毛提升在理想位置。结果:本组20例患者,15例术后随访1周~1年,均获满意效果。眉毛位于理想位置,上睑明显年轻化,无并发症。结论:经重睑切口行眉上提固定术治疗上睑皮肤松弛伴眉下垂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94.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经验。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19例。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术后平均5.2个月达满意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后凸畸形矫正满意,Cobb角平均23.4°,平均矫正21.3°。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使病变节段在术后即刻重建稳定性,为脊柱融合和结核病灶的静止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是外科治疗脊柱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蓄积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将75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化方法 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及氨基胍干预组,每组25只.将大鼠造成深Ⅱ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后,后2组制作成糖尿病模型,氨基胍干预组给予管饲氨基胍100 mg·kg~(-1)·d~(-1).于伤后0(伤后当天)、3、7、14、21 d处死大鼠.描取创面形状,并取全层皮肤组织待测.同时取大鼠背部表皮行KC培养及鉴定.观察各组创面愈合率及皮肤组织糖含量,创面组织形态学变化,皮肤组织中AGE分布.观察不同浓度AGE对KC增殖,凋亡的影响,以仅加表皮细胞培养液的KC为对照组. 结果 伤后7、14、21 d糖尿病组创面愈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氨基胍干预组却明显高于前2组(P<0.01).糖尿病组皮肤组织含糖量为(2.62±0.19)mmol/g,氨基胍干预组为(2.58±0.07)mmol/g,均高于对照组(1.04±0.09)mmol/g(P<0.01).对照组大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强烈而局限,坏死组织形成、脱落及时,创面愈合无明显延迟;糖尿病组大鼠炎性细胞浸润缓慢、弥散而持久,坏死组织形成、脱落较迟,创面愈合明显延迟;氨基胍干预组大鼠炎性细胞浸润及时、强烈,坏死组织形成、脱落以及创面愈合时间较糖尿病组早.对照组中有少量散在的AGE沉积,糖尿病组AGE蓄积显著增加,而氨基胍干预组AGE含量显著降低.AGE作用48 h后,KC的增殖显著降低,呈现浓度依赖性,各剂量AGE干预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100μg/mLAGE干预组KC早期凋亡连接素V阳性细胞比例为(15.1±2.3)%,明显高于对照组[(11.2±1.2)%,P<0.05];终未期凋亡双阳性细胞比例为(14.3±3.5)%,与对照组(15.2±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糖可能是通过AGE蓄积,抑制KC等修复细胞增殖导致创面难愈;减少AGE蓄积,可改善糖尿病创面愈合延迟现象.  相似文献   
996.
转移睾丸精索鞘膜修补尿道下裂术后尿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修复方法,总结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收集本院从2002年9月至2008年12月46例尿道下裂术后尿瘘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11.7岁(3~26岁),共52个瘘口,瘘口直径均小于5mm,其中阴茎体部25例,阴茎阴囊交界处12例,阴囊处9例,分别采用连续内翻缝合法修补20例,转移睾丸精索鞘膜修补26例。结果:连续内翻缝合法一次修补成功率为55%(11/20),加用转移睾丸精索鞘膜修补一次成功率为84.6%(22/26)。结论:在连续内翻缝合的基础上,加用转移睾丸精索鞘膜修补尿瘘有更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途径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性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三组:DCM空白组(B组)、静脉移植组(C组)和静脉对照组(D组),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在体外扩增并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培养基至C组和D组大鼠,A组和B组大鼠不干预。移植后8周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LVdp/dtmax),并分析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细胞移植后8周,C组LVEF高于B组和D组;LVDD稍低于B组和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也显著高于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和D组;C组心肌中可见带有蓝色荧光的DAPI标记的骨髓MSCs,心肌胶原容积百分比低于B组和D组,毛细血管计数高于B组和D组;C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D组。结论骨髓MSCs静脉移植治疗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提高VEGF水平,促进心肌毛细血管新生,减少胶原纤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刺激效应.方法: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1 Gy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率为17 Gy/min,并在培养过程中不同时间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IL-2、TNFα及IFN-γ含量.结果:经γ射线照射24 h后培养上清中IL-2、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并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细胞因子含量会进一步升高.结论:低剂量辐射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TNFα及IFN-γ表达具有刺激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胃间质瘤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胃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胃GISTs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1997年1月至2007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3例经手术治疗的胃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Flecther侵袭危险性分级和预后分析。结果B超、CT及内镜超声(EUS)对本组患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2%、81.0%和94.3%。F=6.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17阳性率88.9%,CD34阳性率95.1%。开腹或腹腔镜行胃部分切除3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8例;全胃切除13例,其中联合胆囊切除3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7例;联合左肝外侧叶切除1例,行D:淋巴结清扫12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全组病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4%、84.7%和71.7%。单因素分析显示,侵袭危险性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核分裂像、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是否联合脏器切除以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与预后元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侵袭危险性分级是胃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1)。结论术前EUS诊断准确率最高。建议用Fletcher侵袭危险性分级方法来判断胃GISTs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