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3篇
  免费   1045篇
  国内免费   719篇
耳鼻咽喉   99篇
儿科学   222篇
妇产科学   40篇
基础医学   754篇
口腔科学   336篇
临床医学   1569篇
内科学   991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246篇
特种医学   489篇
外科学   1135篇
综合类   3443篇
预防医学   1361篇
眼科学   104篇
药学   1223篇
  14篇
中国医学   1026篇
肿瘤学   50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68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1121篇
  2011年   1296篇
  2010年   1277篇
  2009年   1075篇
  2008年   1194篇
  2007年   1003篇
  2006年   951篇
  2005年   753篇
  2004年   458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Summary The dynamics of paraquat in the stomach and esophagus of rats were demonstrat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The Rats were killed 3 h, 12 h, 24 h, 3 days, 7 days and 10 days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paraquat. In the stomach, paraquat was localized in the epithelial cells between 24h and 10 days after injection, whereas in the esophagus, paraquat was localized in epithelial cells and the lamina propria mucosa between 12 h and 10 days after administration. Although these finding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the intestine of rats, no clear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raquat with time were observed; suggesting that the stomach and esophagus are important reservoirs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paraquat.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体轴发育抑制因子(Axin1)调节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蛋白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RNAi干扰的Axin1腺病毒(Ad-siAxin1)感染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敲低Axin1,荧光显微镜和MTS实验明确Ad-siAxin1最佳感染浓度和时间。分别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Ad-siAxin1、载体质粒(vector)和Axin1质粒转染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敲低或过表达Axin1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Axin1、端锚聚合酶蛋白(TNKS)和GLUT4蛋白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和MTS实验结果显示,在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中Ad-siAxin1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60μL和48 h。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Ad-GFP组相比,Ad-siAxin1组中Axin1蛋白降低(t=6.746,P<0.01)。Ad-siAxin1组TNKS蛋白水平降低(t=4.019,P<0.05),GLUT4蛋白水平下调(t=3.248,P<0.05)。与vector组相比,转染Axin1质粒后,Axin1蛋白水平上...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PPCs的个体化防治提供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4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根治术PPCs的危险因素。 结果 443例胃癌根治术PPCs的发生率为18.1%(80/443),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2.4%(55/443),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1.7%(52/443),发生PPCs较未发生PPCs住院时间延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0.42495%CI: 0.241~0.746)、糖尿病史(OR=0.31895%CI: 0.146~0.693)、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85%(OR=0.50995%CI: 0.297~0.874)、术中失血量≥200 mL(OR=0.49695%CI: 0.276~0.797)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OR=4.03895%CI: 1.250~13.049)是胃癌根治术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年龄≥60岁、糖尿病史、MVV(%)<85%、术中失血量≥200 mL、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胃癌患者,应注意预防PP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人头部力锤冲击试验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头部受主动冲击的钝力作用时的力响应特点,同时测试头部各部位承受最大冲击力的限度,从冲击动力学角度去探讨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使用配备大量程力传感器的力锤对人尸体头部各部位进行冲击试验,记录接触力响应曲线,并手工记录锤头的质地、质量、初速度、冲击面大小,以及被冲击的头部是否有破坏性反应(头皮挫裂及颅骨骨折)。结果:人头部对主动冲击的钝物的接触力响应曲线为类似正弦波的脉冲波形,其波形宽度及峰值因冲击物的质地、有无头皮等发生变化;人头部在小面积钝物的冲击作用下,造成头皮挫裂的冲击力最大值平均为5100N;使颞部、顶部、额部、枕部骨折的冲击力最大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200、8100、8300、11000N;利用试验得到的数据,验证了作用于头部的钝物与头部组成的系统相当于带有强阻尼的弹簧振子。结论:头部在受到主动冲击时,典型的接触力一时间曲线为类似正弦波的脉冲波形;大面积的钝器作用于头部造成的颅骨骨折,更多发生延伸至远处的线形骨折;本试验还得出了人头部能耐受的冲击力大小等参数,这些对于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85.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褪黑素受体的基因与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褪黑素受体(MR)的基因与蛋白表达的特点。方法:分离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异硫氢酸胍-苯酚-氯仿一步法抽提总RNA,分别采用Northern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MR亚型mt1和MT2的mRNA,并将RT-PCR的阳性产物通过自动测序仪测序;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mt1和MT2受体亚型蛋白在淋巴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Northern印迹方法检测出长约1.1 kb mt1 mRNA,但未检出长约1.1 kb MT2 的mRNA;RT-PCR方法则得到了368 bp mt1 cDNA片段,无321 bp MT2 cDNA片段,同时将mt1阳性条带通过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人mt1受体亚型的基因序列相吻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mt1受体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呈棕褐色阳性颗粒,而细胞核上未见阳性颗粒,MT2受体蛋白则未检出。结论:证实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mt1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而无MT2的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为褪黑素(Mel)作用的外周靶器官,为研究生理及病理情况下Mel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目的:改进三维运动实验的加载方式。方法:新鲜羊腰椎标本6例(L1~5),置于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进行六个自由度的运动。两次预加载后依次对标本进行3、0、0.3Nm的加载,并采集三种加载时的运动图像。3Nm加载及0加载的图像作为传统加载方式计算出脊柱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3Nm加载及0.3Nm加载的图像作为新的加载方式计算出新的脊柱运动范围及中性区,再对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两种方法各自的变异率,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种方法得到的运动范围之间不存在差异(P=0.105),但中性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得到的运动范围的变异系数比以往的方法要小得多(P<0.001)。结论: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脊柱运动的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脂质体转染细胞周期素B1(cyclinB1)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ON)对HL60细胞增殖调控的作用。方法:用针对cyclinB1mRNA5’端编码区起始密码子(ATG/AUG)的ASON,通过脂质体导入HL60细胞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FCM)和RT-PCR分别检测cyclinB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电镜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POD)、FCM及DNA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CyclinB1ASON组与SON及空白对照组相比,ASON能特异地抑制cyclinB1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当ASON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HL60细胞的增殖及集落形成率均明显受抑制,出现细胞凋亡,并且此作用随ASON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结论:CyclinB1的特异ASON能封闭其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汉滩病毒(HTNV)G1蛋白胞质区ITAM样基序与Syk的细胞内相互作用。方法:构建用于研究Syk和G1ITAM样基序之间相互作用的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验证G1ITAM样基序与Syk之间是否存在细胞内相互作用。结果: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分析证实G1ITAM样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而突变体分析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依赖于该基序中两个高度保守的酪氨酸残基的存在。结论:HTNVG1蛋白胞质区高度保守ITAM样基序在体外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探讨G1蛋白ITAM样基序在HFRS免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血清内皮素-1作为早期放射性肺损伤标志物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作为一种早期放射性肺损伤诊断及病情变化的血清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将19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即:放射组(R组)、氟代他汀(Flu)干预组(Flu组)、维甲酸干预组(Ra组)及地塞米松(Dex)干预组(Dex组)。实验组大鼠麻醉固定后,用直线加速器全胸照射15Gy1次,剂量率为2Gy/min,距离为1m。从照射后次日开始,Flu组经胃灌服Flu(20mg·kg-1·d-1),Ra组灌服Ra(20mg·kg-1·d-1),Dex组灌服Dex(3.33mg·kg-1·d-1),C及R组均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照射后5、15、30、60d,将大鼠分批断头或经心内穿刺取血,分离血清;同时切取肺组织,用放射测定法(RIA)分别测定ET1,层黏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的水平;同时观察肺部的病理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较,R组大鼠血清ET-1的水平于照射后第5天开始升高(P<0.05),尔后随着放射性肺损伤的加重逐渐升高,于照射后60d检测达高峰。R组大鼠血清LN的水平于照射后30d开始升高,HA于照射后60d开始升高。R组大鼠血清ET-1水平的升高明显早于其他各组,且同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的程度相关。结论:血清ET-1可作为放射性肺损伤早期诊断及动态监测病情变化的一种标志物。  相似文献   
90.
目的:已经发现随着细胞内胆固醇酯的积聚,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本文进一步探讨脂肪分化相关蛋白干预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作用位点。 方法: Ox-LDL组为80 mg/L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C57BL/6J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孵育,Ox-LDL+antisense组另加1 mmol/L脂肪分化相关蛋白反义寡核苷酸,在不同的时点取样,共观察4 d。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细胞内胆固醇酯的改变;使用脂肪分化相关蛋白抗体间标法结合流式细胞术,观察脂肪分化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使用Ox-r[CL-3H]LDL和液体闪烁计数器观察细胞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摄入量的变化,并同时测定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 结果: 72 h后,Ox-LDL+antisense组细胞内胆固醇酯(19.9±1.9)mg/g protein显著低于Ox-LDL组(46.6±3.4)mg/g protein。4 d观察期间,脂肪分化相关蛋白蛋白的表达量两组细胞都增加,从12 h时点开始,Ox-LDL组大于Ox-LDL+antisense组,在4 d时点,Ox-LDL组明显高于Ox-LDL+antisense组。两组细胞摄入Ox-r[CL-3H]LDL的量逐渐增加,但是,Ox-LDL+antisense组摄入量从1 d后明显低于Ox-LDL组,在2 d和4 d时点,两组差别仍有显著性。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相对活性从6 h到2 d表现为增加,在2 d时点,两组比较差别显著,Ox-LDL+antisense组的活性明显低于Ox-LDL组。但从2 d到4 d,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相对活性稳定。ACAT的活性与脂肪分化相关蛋白蛋白的表达量相关分析表明,Ox-LDL组R2=0.6176 (P<0.05),Ox-LDL+antisense组R2=0.8212(P<0.05)。 结论: 抑制脂肪分化相关蛋白表达能引起细胞摄入外源性脂蛋白减少和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降低,提示脂肪分化相关蛋白与脂滴的代谢功能密切相关,且乙酰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有可能是其潜在的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