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45篇 |
免费 | 1269篇 |
国内免费 | 60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8篇 |
儿科学 | 317篇 |
妇产科学 | 62篇 |
基础医学 | 800篇 |
口腔科学 | 233篇 |
临床医学 | 1799篇 |
内科学 | 1095篇 |
皮肤病学 | 131篇 |
神经病学 | 205篇 |
特种医学 | 290篇 |
外科学 | 798篇 |
综合类 | 3612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753篇 |
眼科学 | 134篇 |
药学 | 1729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1455篇 |
肿瘤学 | 5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321篇 |
2021年 | 399篇 |
2020年 | 417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217篇 |
2017年 | 327篇 |
2016年 | 251篇 |
2015年 | 545篇 |
2014年 | 674篇 |
2013年 | 890篇 |
2012年 | 1411篇 |
2011年 | 1477篇 |
2010年 | 1285篇 |
2009年 | 1134篇 |
2008年 | 1217篇 |
2007年 | 1034篇 |
2006年 | 916篇 |
2005年 | 665篇 |
2004年 | 420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179篇 |
2001年 | 159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观察早期全身和局部控制性低温对大鼠肢体爆炸伤后继发肺损伤的作用,探讨控制性低温在肢体爆炸伤后继发肺损伤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大鼠肢体爆炸伤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C)、单纯致伤组(Ⅰ:致伤)、全身低温组(Ⅱ:致伤 全身低温6 h)和局部低温组(Ⅲ:致伤 局部低温6 h);各组分别于致伤后6 h取标本.测定肺TNF-α、IL-6、IL-10和MDA浓度;观察肺脏病理学变化.结果 大鼠致伤6 h后肺TNF-α、IL-6、IL-10和MDA浓度显著升高(P<0.01);肺脏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明显;致伤大鼠经全身低温或局部低温处理6 h后肺、IL-6、IL-10及MDA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肺脏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早期全身或局部控制性低温可明显抑制肢体爆炸伤大鼠肺脏的炎性损伤和氧化损伤,减轻肺脏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程度,有利于减轻爆炸伤后继发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家族性与散发性特发性震颤患者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临床确诊的ET患者88例,根据有无家族史,分为家族性ET和散发性ET。比较两组在性别、起病年龄、起病部位、震颤类型、震颤演变过程、最严重部位、是否对称、加重或减缓因素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家族性ET 45例和散发性ET 43例。家族性ET患者平均起病年龄早于散发性ET患者平均起病年龄[(33.48±18.87)岁vs(42.19±18.80)岁,P<0.05];两组间震颤类型及起病部位无明显差异;家族性ET患者震颤评分高于散发性者(4.34±2.22 vs 3.37±2.00,P<0.05)。家族性ET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或缓解明显高于散发性者(11/13 vs 4/10,P<0.05)。结论与散发性ET患者比较,家族性ET发病较早,进展较快,震颤较重,饮酒后震颤减轻更多。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估乳腺癌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实施对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医疗品质的影响。方法:制订乳腺癌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表,选择2006年至2009年可手术的乳腺癌病人153例随机分为两组,临床路径组75例按路径表实施诊疗过程,对照组78例按普通诊疗方法治疗,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可降低住院日平均费用(P〈0.05),缩短住院天数(P〈0.01)。结论:乳腺癌临床路径可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天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MAGE-A3与MDR1在非M3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观察77例初治非M3型AL患者MAGE-A3和MDR1的表达,结合临床观察。结果MAGE-A3及MDR1在非M3型AL患者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6%与23.3%。MAGE-A3表达阳性与阴性者MDR1阳性率分别为46.2%与13.2%(P〈0.01)。MAGE-A3表达阴性与阳性者治疗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6.8%与64.1%(P〈0.05);MDR1表达阴性与阳性者CR率分别为83.3%与56.5%(P〈0.05)。MAGE-A3和MDR1表达均为阳性者与均为阴性CR率分别为55.6%与87.9%(P〈0.05)。结论非M3型AL MAGE-A3表达阳性者MDRI有较高的表达率,MAGE-A3及MDR1表达均为阴性者治疗缓解率高。提示联合检测MAGE,A3和MDR1对判断初治非M3型AL的疗效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临床判断疗效的一项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总结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且救治成功1例儿童危重型甲型H5N6禽流感相关性脑炎病例临床特征以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4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危重型甲型H5N6禽流感脑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本案例患儿,男性,3岁11月,因“发热9 d,意识障碍2 d”入院,病初以发热、咳嗽为表现,病后第2天出现呕吐,第3天出现乏力、嗜睡,第5天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经脑脊液、痰液、咽式子病原学检测出甲型流感病毒H5N6,确诊为儿童危重型甲型H5N6禽流感脑炎,积极快速有效抗病毒、抗感染、脱水治疗、镇静、抗癫痫等治疗,治疗后第9天,患儿神志转清,27 d后病情好转,转外院继续行康复治疗,分别于出院后2周、1月随访,患儿恢复良好。结论 临床工作中,如早期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症状类似,同时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病情进展迅速,需警惕排查流感。禽流感发病前不一定有明确禽类接触史,禽流感病毒可能存在其他宿主,有待相关研究证实。人感染H5N6禽流感重症率高,死亡率高,病情进展迅速,发病人群主要为成人,儿童病例极少,多数病例以重症肺炎为主,以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少见;早发现、早... 相似文献
26.
莫莉菁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34(2):156
与辅助生殖技术(ART)相关的单卵双胎(MZT)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双胎妊娠绒毛膜性的判定可对其风险进行分层。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围生期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其各种减胎方法各有利弊。传统的阴道超声引导下的胚胎组织穿刺抽吸术具有局限性,现主要采用血管闭塞技术用于对MCDA双胎进行选择性减胎,比如脐带双极电凝术和射频消融术等。减胎术的并发症主要有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和早产,但有关MCDA的各种减胎方法的时机、适应证及预后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故对于减胎术后的新生儿必须进行长期的随访。 相似文献
27.
莫正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9):39-42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综合治疗的原则与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 2月和2004年1月~2008年2月两阶段收治的54例HL-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一阶段(25例)患者采用常规降脂治疗或附加手术治疗;第二阶段(29例)患者采用多途径非手术综合治疗或附加以微创为主体的手术治疗.结果 54例HL-SAP患者,非手术治疗33例(61.1%),手术治疗21例(38.9%),总病死率为18.5%(10/54).第一阶段患者的非于术治疗病死率为21.4%(3/14),手术治疗病死率36.4%(4/11).第二阶段患者的非手术治疗病死率为10.5%(2/19),手术治疗病死率为10%(1/10).第二阶段患者在治愈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第4天甘油三酯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与第一阶段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HL-SAP治疗应在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多途径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措施,正确把握HL-SAP的外科干预时机与指征,术式的选择亦应遵循微创化原则,同时出院后密切监测并控制血脂. 相似文献
28.
膳食营养服务是养老机构服务中的痛点与难点。目前,养老机构的膳食营养服务缺乏标准的引领,尚未形成有效的运作体系;机构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全面、不协调,加上缺乏必要的服务技术、人才和质量评估,膳食营养服务是被投诉的焦点和老年人最不满意的服务。因此,加快标准制定,引导养老机构膳食营养服务体系的建立,协调和系统化机构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技术和人才要素,推进膳食营养服务质量的评估,才能满足不同需求老年人的精准营养要求,从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提升养老机构膳食营养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使养老机构的膳食营养服务高质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观察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弥散变化,探讨纹状体梗死后黑质的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首次发病、单侧纹状体梗死、非纹状体梗死、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各20例分别作试验组和临床对照组,募集健康志愿者20名作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均进行1次弥散张量成像(DTI),试验组与临床对照组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ol指数(BI)的评分,评估患者脑梗死的预后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对部分有类似帕金森病症状的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的第Ⅲ分量表评价其严重程度.结果 DTI的参数分析显示:分别与临床对照及健康对照比较,试验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on,MD)值分别升高30.86%(t=40.07,P=0.000)及31.42%(t=42.64,P=0.000),临床对照组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没有帕金森病样症状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中4例出现帕金森病样症状患者梗死灶同侧黑质的MD值升高22%(t=18.03,P=0.01),同时患侧黑质的MD值的上升与其帕金森病样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7,P=0.03).结论 纹状体梗死可以导致同侧黑质的继发性损害,而且这种继发性损害可能是部分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