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37篇 |
免费 | 1348篇 |
国内免费 | 79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4篇 |
儿科学 | 299篇 |
妇产科学 | 130篇 |
基础医学 | 912篇 |
口腔科学 | 234篇 |
临床医学 | 2033篇 |
内科学 | 1250篇 |
皮肤病学 | 170篇 |
神经病学 | 245篇 |
特种医学 | 338篇 |
外科学 | 967篇 |
综合类 | 4252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2101篇 |
眼科学 | 174篇 |
药学 | 2130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1654篇 |
肿瘤学 | 5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06篇 |
2022年 | 335篇 |
2021年 | 454篇 |
2020年 | 461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237篇 |
2017年 | 395篇 |
2016年 | 291篇 |
2015年 | 635篇 |
2014年 | 809篇 |
2013年 | 1145篇 |
2012年 | 1725篇 |
2011年 | 1830篇 |
2010年 | 1525篇 |
2009年 | 1353篇 |
2008年 | 1331篇 |
2007年 | 1192篇 |
2006年 | 1012篇 |
2005年 | 897篇 |
2004年 | 486篇 |
2003年 | 311篇 |
2002年 | 201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将皮肤与睑板粘连形成重睑,以达到术后闭眼时留下较明显人工皱褶的目的,使临床效果更加完善.方法 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在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部剪开并显露上睑提肌,充分松解上睑提肌腱膜与眶隔筋膜的粘连,使上睑提肌腱膜运动自由,切口下缘眼轮匝肌适当去除,形成重睑时将切口下缘皮瓣与上睑提肌腱膜缝合3针,使得受术者睁闭眼时与上睑提肌一起运动.结果 术后随访58例(116只眼睛),睁眼时重睑弧度自然流畅,睫毛微微上翘,闭眼时重睑切口瘢痕不明显、较平整,无明显皱褶,重睑无“香肠样”外观.结论 此方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重睑术后无“香肠样”外观及闭眼时无明显皱褶,美观逼真,术后外形和功能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高密度毛囊单位移植治疗雄激素型脱发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以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毛发移植后86例雄激素型脱发患者随访结果,统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干预措施。结果随访至移植后2年,发生表皮样囊肿和毛囊炎5例、发际线轮廓不自然2例、毛发生长方向和角度不一致2例、移植后继发性脱发2例和供区瘢痕显露3例。在高密度毛囊单位移植技术开展后期,通过精密的术前设计及使用高倍显微镜等方法减少了上述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密度毛囊单位移植治疗雄激素型脱发可发生表皮样囊肿和毛囊炎、发际线轮廓不自然、毛发生长方向和角度不一致、术后继发性脱发、供区瘢痕显露等并发症,通过术前精细设计、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加强护理可有效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3.
目的:在横切法矫正内眦赘皮基础上,探寻一种能充分开大内眦,切口瘢痕不显的手术方法。方法:设计连接新内眦点与下睑缘的呈"一"横条形切口,按设计线切开皮肤,松解或剪除皮下部分错位的眼轮匝肌纤维,将原内眦角与新内眦点缝合,不去皮,仅作下睑缘切口皮下适当游离,皮肤妥善对位缝合。结果:本组85例中,3例术后1个月时主诉内眦切口瘢痕比较明显,3个月后瘢痕已不明显;2例因内眦少许皮肤皱褶不满意;其余83例对形态效果均满意,内眦赘皮矫正充分,瘢痕不明显,术后赘皮无复发。结论:本改良方法无需切除皮肤,内眦开大充分,瘢痕不明显,赘皮不易复发,是矫正内眦赘皮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将其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各组和肌层是否浸润各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9岁(22~83岁),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5~86个月),随访率为80.6%(25/31)。随访期内,肿瘤直径≤l.0 cm的15例手术切除肿瘤后无复发,直径1.0~2.0 cm的7例中复发1例,直径>2.0 cm的3例中2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直肠类癌是否浸润肌层或全层以及是否有转移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肿瘤的浸润深度与转移有关(P<0.05)。随着直肠类癌直径的增大,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转移发生率增高。结论直肠类癌的大小和肌层浸润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是选择手术方式时需参考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价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根治性及近期、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行TME的腹腔镜Dixon术式52例和传统开腹Dixon术式46例并无预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的手术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肿瘤学指标和近期、中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中除腹腔镜组有2例(3.8%)中转开腹外,其余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切口愈合情况均优于开腹组(P<0.05),而术后吻合口漏和肺部感染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切除标本远切缘和环周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清扫淋巴结数目和肿瘤下缘距远切缘距离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肿瘤相关死亡、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TME安全、可行,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根治效果满意,近期、中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近。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肿瘤下缘距肛缘小于5 cm)直肠癌经肛门外翻拖出切除吻合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院46例行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外翻拖出切除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术中出血量(202±56)ml(100~290 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0±16)h(36~82 h)。无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漏发生。随访(31±5)个月(21~45个月),15例出现轻中度吻合口狭窄,1例局部复发,2例肝转移。所有患者在造瘘还纳术后10个月肛门控便、控气功能良好,无肛门失禁;造瘘还纳术后(4.5±1.2)个月(2~10个月)排便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外翻拖出切除吻合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总结保留皮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方法的治疗体会.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对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大部分皮肤的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下腹部腹直肌带蒂肌皮瓣(TRAM)行即时乳房再造,就该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1例TRAM皮瓣部分坏死,1例乳头部分坏死,1例再造乳房乳尾部脂肪部分坏死伴腋下伤口感染;无腹壁切口疝发生,无全部TRAM皮瓣坏死病例.术后患者对再造乳房形态评价非常满意5例,比较满意4例,不满意1例.结论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TRAM皮瓣乳房再造方法的切口小,再造乳房形态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以及治疗生存率等方面.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70名中晚期的胃癌患者,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为40名患者采用化疗和中药的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为30名只是进行化疗.结果:结果治疗组的客观效率有50.5%,对照组的客观效率为28.5%,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别.患者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好转,同时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组比对照组有巨大的提高.结论: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中晚期胃癌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综合胃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患儿中阴茎下曲的分类诊断及其针对性治疗的重要性与意义.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9 -2011年诊治的尿道下裂合并阴茎下曲的患儿进行随机抽样回顾与对照研究.患儿分两组:A组为传统组(232例),术前仅依据临床症状或人工刺激诱发勃起诊断阴茎下曲,术中经验性地进行下曲纠正,未进行客观评估,下曲纠正方法包括阴茎脱套、浅深筋膜松解、尿道板离断等;B组为研究组(25例),术前依据临床症状和人工刺激诱发勃起诊断阴茎下曲外,均严格实行术中阴茎海绵体盐水注射人工勃起试验对阴茎下曲进行分类诊断、针对性治疗以及矫正效果评估.根据病因病理不同,将阴茎下曲分为皮肤型、筋膜型、尿道型、海绵体型及阴茎头型.下曲纠正方法除了针对性选用A组的术式外,接受不同方式白膜折叠术者占24%(6/25). 结果 A组术后阴茎下曲持续或复发者86例(37%),痛性勃起者25例(11%),患者或家属对下曲改善满意与基本满意者183例(79%),随访时年龄≥18岁者25例,IIEF-5评分<21分者7例(28%).B组阴茎下曲单一类型者7例(28%),合并类型者18例(72%),术后随访无下曲持续与复发,无痛性勃起,患者或家属对下曲改善满意度为100%.两组阴茎下曲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折叠组(6例)矫正前后阴茎勃起时长度分别为(4.58±1.59)、(6.16±2.54) cm;非折叠组(19例)分别为(4.01±1.18)、(5.82±1.51)cm,两组术后阴茎勃起长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重视尿道下裂患儿阴茎下曲的分类病因病理诊断,针对性地选用下曲纠正治疗方式能进一步提高尿道下裂治疗效果.尿道下裂中阴茎下曲的病因病理改变可单一也可合并存在.阴茎下曲纠正术能增长阴茎长度,与其他阴茎下曲矫正术相比,阴茎背侧白膜折叠术对阴茎长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评价RO20-1724对氯胺酮重复麻醉致未成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48只,21日龄,雌雄不拘,体重45~5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12):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 RO20-1724组(K+R组)和氯胺酮+无水乙醇组(K+A组).K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0 mg/kg,1次/d,连续7d;K+R组和K+A组腹腔注射氯胺酮70 mg/kg,30 min后分别腹腔注射RO20-1724 0.5 mg/kg或等容量无水乙醇,1次/d,连续7d.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7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认知功能,记录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原平台次数.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当日,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束当日,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测定海马磷酸化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K组和K+A组第3天和第4天时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组织p-CREB表达下调(P<0.05),K+R组逃避潜伏期、穿越原平台次数和p-CRE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组比较,K+R组第3天和第4天时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海马组织p-CREB表达上调(P<0.05),病理学损伤减轻,K+A组逃避潜伏期、穿越原平台次数和p-CRE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20-1724可改善氯胺酮重复麻醉致未成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上调海马p-CREB的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