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06篇 |
免费 | 656篇 |
国内免费 | 60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5篇 |
儿科学 | 120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354篇 |
口腔科学 | 123篇 |
临床医学 | 751篇 |
内科学 | 572篇 |
皮肤病学 | 50篇 |
神经病学 | 160篇 |
特种医学 | 217篇 |
外科学 | 665篇 |
综合类 | 1884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706篇 |
眼科学 | 74篇 |
药学 | 1045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710篇 |
肿瘤学 | 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209篇 |
2021年 | 265篇 |
2020年 | 185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165篇 |
2017年 | 206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265篇 |
2014年 | 323篇 |
2013年 | 421篇 |
2012年 | 563篇 |
2011年 | 628篇 |
2010年 | 565篇 |
2009年 | 516篇 |
2008年 | 530篇 |
2007年 | 528篇 |
2006年 | 468篇 |
2005年 | 377篇 |
2004年 | 261篇 |
2003年 | 245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126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膀胱癌早期淋巴转移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膀胱癌及癌周淋巴管形态学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机理。方法应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24例膀胱癌组织和癌旁膀胱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形态和结构。结果发现膀胱癌组织内有较多新生的毛细淋巴管、癌周组织中毛细淋巴管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组织,随着癌的浸润发展,癌周组织毛细淋巴管数量增多、密度增高、形态结构变异,内皮细胞间连接呈开放状态,且可见到癌栓经开放之通道侵入毛细淋巴管内。结论膀胱癌及癌周组织淋巴管增生、形态结构变异是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2.
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转移抑制基因Kai1蛋白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别测定5例正常前列腺、1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和34例PCa(均为腺癌,临床C期或D期)新鲜前列腺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蛋白分布在腺上皮细胞膜的细胞与细胞连接部,正常前列腺和BPH的Kai1蛋白染色连续均匀一致,而在PCa则染色分布不连续,并且染色强度较BP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细胞Kai1蛋白染色强度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相关(P>0.05)。结论Kai1蛋白表达下降可能预示PCa转移,成为临床判断PCa预后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33.
颈椎前融合保留终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保留颈椎椎体终板与否对融合间隙的影响。方法24例颈前路融合术采用保留椎体终板的植骨方法,并与未保留终板组相比,评价两组植骨块沉陷、后凸畸形及骨性融合,并进行新鲜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保留终板组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0.9mm,后凸成角平均为2.5°;对照组融合节段高度平均降低2.8mm,后凸成角5.4°,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生物力学实验表明,保留终板组椎体平均抗压强度为1360.2N,未保留终板组为877.1N,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临床观察和生物力学实验均表明,保留终板能有效防止植骨块沉陷,并可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34.
多囊肾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多囊肾病 (PKD)患者肾移植术后移植效果 ,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9 78年至 2 0 0 2年 46例PKD肾移植患者 (PKD组 )和 46例其它肾脏病 (非糖尿病肾病 )肾移植患者(对照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人、肾存活率 (肾移植后 1、3和 5年 ) ,以及术后并发症 ,如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 1、3、5年人存活率 :PKD组为 95.7%、91.3 %、91.3 % ;对照组为97.8%、95.7%、93 .5% ;肾存活率 :PKD组为 93 .5%、89.1%、87.0 % ;对照组为 95.7%、89.1%、87.0 %。PKD组中 ,女性患者 5年移植人、肾存活率达到 10 0 %、10 0 % ,男性只有 88.2 %、82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KD组患者比对照组更易发生尿路感染 (P <0 .0 5) ;其它部位的感染发生率相似。两组心血管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 (PKD组 3例 ,对照组 4例 )。结论 PKD组和对照组总的人、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KD组的女性患者肾移植后存活率高于男性 ,可能与性激素的影响有关。尿路感染和严重的肺部感染可能是PKD患者术后主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5.
创伤性休克后血浆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兔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 ) 1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方法 72只创伤性休克模型兔分为 6组 ,林格氏液组按失血量 2倍输入乳酸林格氏液 ,其他各组按 6ml/kg分别输入右旋糖酐 40、70 6代血浆、7.5 %氯化钠和 2 0 %白蛋白。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D11b、sICAM 1表达值。结果 各实验组休克 1hCD11b及sICAM 1表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并于12h达最高值 (林格氏液组 85 .6± 12 .1,60 9.3± 10 1.3 ;高渗盐组 77.5± 10 .3 ,5 18.5± 87.2 ;白蛋白组 78.2± 10 .7,5 2 2 .4± 88.3 ;P <0 .0 1)。高渗盐和白蛋白组 2 4、48hCD11b和sICAM 1分别为5 9 .2± 6.9,5 4.6± 5 .9;3 60 .1± 68.4,2 74.4± 40 .1;5 8.9± 6.4,5 5 .0± 5 .8;3 5 2 .6± 65 .3 ,2 70 .2±3 8.2 ,较林格氏液组 (72 .3± 10 .1,65 .8± 8.3 ;5 0 2 .6± 84.5 ,3 42 .4± 63 .1)降低 (P <0 .0 5 ) ;高渗盐和白蛋白组 (8.3 % )复苏 48h动物死亡率较林格氏液组 (4 1.7% )低 (P <0 .0 5 )。结论 创伤性休克时PMNCD11b和sICAM 1表达增加 ;采用 7.5 %氯化钠或 2 0 %白蛋白复苏时表达值及死亡率较乳酸林格氏液低。 相似文献
36.
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检测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PKD2突变的方法,分析中国汉族人PKD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中国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48例,用试剂盒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突变分析,对异常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和方式。结果从48例中成功检测到4种突变,包括1种无义突变、1种移码突变、2种错义突变。第1种为外显子5的1249C→T,417位编码氨基酸发生无义突变。第2种为外显子13的第2401位碱基A缺失,造成编码氨基酸移码突变。第3种突变为外显子1的5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190Ala→Thr;第4种为外显子5的11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390Gly→Ser。结论PCR-SSCP技术可用于PKD2的直接基因诊断,并从本组患者中检测到4种突变,丰富了PKD2基因突变谱,为今后开展ADPKD的直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囊肿前诊断提供了一种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37.
跟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严重畸形愈合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介绍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台的方法,探讨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1998年11月~2002年8月.对17例21足跟骨骨折严重畸形愈台患者采用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的方法进行治疗.男13例17足.女4例4足;年龄25~45岁,平均35.4岁;单侧跟骨骨折13侧13足,双侧4例8足.选择跟骨外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15例17足取髂骨植骨,1例2足分别取髂骨植骨和跟骨外膨的外侧壁植骨.1例2足取跟骨外膨的外侧壁植骨。所有跟骨外嘭的外删壁均做切除.结果15例18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5个月。按Maryland方法评价术后功能:优7足,良9足,可2足;优良率为88.9%,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距骨倾斜角、跟骨宽度及丘部高度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丘部重建距下关节融台术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有技方法。可明显矫正跟骨畸形.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3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on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MAPK) pathway in polycystic kidney cyst-lining epithelial cells. Methods The cyst-lining epithelial cells (PKD cells) from human polycystic kidney were treated with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 inhibitor GW9662 (10 μmol/L), rosiglitazone (10 μmol/L) +GW9662 (10 μmol/L), p38MAPK specific inhibitor SB203580 (10 μmol/L), SB203580 (10 μmol/L)+ rosiglitazone(10 μmol/L) for 2 hours followed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stimulation. Protein expressions of p38, phuspho-p38 (p-p38)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p38 mRNA was examined by RT-PCR. Expression of c-fos and c-jun was observed by immunocytochemistry. Results (1) EGF markedly up-regulated the expressions of p38, p-p38, PCNA, c-fos anti c-ju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1). (2) Compared with EGF treated group, rosiglitazon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38 activation and mRNA expression (P<0.01, respectively). Rosiglitazone, rosiglitazone+SB203580 could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p-p38, PCNA, c-fos and c-jun expression (P<0.01, respectively)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3) GW9662 partially reversed the reduction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Conclusions Rosiglitazone can inhibit proliferation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cyst-lining epithelial cells partially through down-regulating p38 activation and reducing c-fos, c-jun and PCNA expression. The above effect of rosiglitazone is in part PPARγ-independcnt.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价PainVision法测定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在瑞芬太尼-异丙酚-顺式阿曲库铵复合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0 ~ 45岁,于术后12、24、48 h分别采用PainVision法[采用前臂电刺激的电流强度对疼痛程度进行量化,以患者发生感受转移时的电流强度(Ip)对最初感觉到电刺激的电流强度(Ic)的相对值表示疼痛程度(PD):(Ip-Ic)/Ic×100%]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同步评估急性疼痛程度.结果 PD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2(P< 0.01).结论 PainVision法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的评估.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为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皮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新鲜成人标本6具,行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及层次解剖,观测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的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等.临床应用第7~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9.0 cm×7.0 cm~16.0 cm×12.0 cm. 结果 第6~ 10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来源于胸主动脉发出的肋间后动脉,于腋中线前后经肋间肌穿出深筋膜.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平均外径( 1.70±0.14)mm.其前支穿出深筋膜后走行长度(87.56±6.48) mm.临床上应用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 结论 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可形成多种类型的轴型皮瓣,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