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66篇
  免费   3252篇
  国内免费   1714篇
耳鼻咽喉   252篇
儿科学   655篇
妇产科学   137篇
基础医学   1904篇
口腔科学   742篇
临床医学   3933篇
内科学   2603篇
皮肤病学   367篇
神经病学   715篇
特种医学   1131篇
外科学   2752篇
综合类   8732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4191篇
眼科学   266篇
药学   3949篇
  34篇
中国医学   3224篇
肿瘤学   1438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371篇
  2022年   989篇
  2021年   1177篇
  2020年   1077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573篇
  2017年   948篇
  2016年   622篇
  2015年   1278篇
  2014年   1677篇
  2013年   1991篇
  2012年   3063篇
  2011年   3059篇
  2010年   2856篇
  2009年   2620篇
  2008年   2714篇
  2007年   2577篇
  2006年   2336篇
  2005年   1763篇
  2004年   1248篇
  2003年   966篇
  2002年   750篇
  2001年   633篇
  2000年   510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8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区和血清IL-6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IL-6在脑缺血区和血清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电针相应组大鼠,再利用免疫组化SP法、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脑缺血及电针对IL-6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IL-6免疫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区表达增加,3d达高峰,平均细胞数为(28.15±6.08)个/0.375mm2;血清IL-6水平也升高,1d达高峰,浓度为(103.79±13.65)pg/ml。电针可明显提高IL-6的表达。缺血 电针组与缺血组比较,缺血 电针1、3d组的IL-6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缺血 电针3、7d组的血清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上调IL-6的表达,可能是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32.
目的明确蛤蚧皮质加厚区的位置、核团的形态及与比邻结构的关系,为研究皮质加厚区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蛤蚧脑行冷冻冠状连续切片(厚60μm),Nissl染色,对每张含有皮质加厚区的切片进行摄片和测量,选取其中1套用于三维重建,重组软件为3D MAX。结果1.皮质加厚区位于端脑吻侧端,前背侧室嵴外侧,外侧皮层内侧和背侧皮层腹侧。皮质加厚区的吻尾长(912.67±110.96)μm(n=10),体积(0.1430±0.0414)μm3(n=10)。2.皮质加厚区从吻侧端到尾侧端大约可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和末段。后段的背腹径最长,可分为背侧部和腹侧部,两部分的细胞分界清晰。结论皮质加厚区为一吻尾径长于内外径的狭长片状结构,背侧缘较腹侧缘平滑;加厚区的尾侧端比吻侧端大,且尾端的后段分离成背侧和腹侧两个细胞群。  相似文献   
233.
目的把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快速提取法应用于视神经病变的病人,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alileo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系统对30例正常健康人和17例视神经疾病病人分别进行全视野的PRVEP检测熏每一结果重复检测3次。所得结果应用少次提取法进行处理而得VEP波形。然后将正常对照组3次重复结果两两间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探讨其可重性,并计算出正常值范围,最后参照正常值,分析视神经疾病组的检测结果。结果3次重复结果两两间配对t检验,得P1=0.425>0.05,P2=0.179>0.05,P3=0.110>0.05;参照本研究得出的正常值范围,对病人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这种少次提取法对视神经疾病检测的敏感度90.0%(18/20),特异度92.5%(13/14),准确度91.1%(31/34)。结论用这种少次提取法提取PRVEP,可重性好,稳定可靠。很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4.
目的:探讨一种不影响残存神经自行恢复的产瘫臂丛神经修复新方法。方法:将上干损伤部位行松解,不切除神经瘤,将其近端的颈5或颈7神经根和神经瘤远端的臂丛上干的神经束膜切开窗口,取颈丛皮支或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成多段(一般每段长约2.0-2.5cm),两端分别与颈5神经根和上干的神经束膜行端侧缝合,结果:8例患儿经术后1-11年(平均3年)的随访,4例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骨力达4级和4^-级,4例达3例。3例后期进行了肩关节松解和旋前圆肌肌腱切断,结论:该方法既提供了可使损伤近端颈5神经根的新生纤维生长至上干的神经通道,又未阻断神经瘤内残存神经纤维的自行恢复,是治疗产瘫特别是Tassin2型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235.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236.
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脑内病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显微手术切除脑内病灶的可行性。方法应用F.L.FischerZD定向仪,CT定位,对24例脑重要功能区及脑深部病灶进行立体定向开颅显微手术。病变性质胶质瘤14例,脑囊虫2例,转移瘤2例,脑脓肿1例,脑膜瘤1例,动静脉畸形(AVM)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异物1例,炎性肉芽肿1例。病灶直径为1.5~3.0cm,>3.5cm  相似文献   
237.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的临床线索,争取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儿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发病至明确诊断时间平均82天。发病和入院检查有不规则发热、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有的甚至有腹痛、下肢疼痛。经病理证实,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结论:小儿恶性淋巴瘤临床早期诊断较困难。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再进一步作淋巴结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238.
HLA—DR4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联性.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山东地区汉族人群13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130例正常健康者的HLA-DR4基因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基因频率.结果 HLA-DR4基因在13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基因频率(46.2%)显著高于其在130例正常对照组中的基因频率(19.2%,x2=21.624,P<0.01).结论 HLA-DR4基因与山东地区人群的类风湿关节炎易感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239.
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分别观察被感染后0,24,48h蚊幼虫的体重、身长、龄期和死亡率,与同时收集的对照组相比。结果:大链壶菌感染初期对蚊幼虫的体重、龄期、死亡率的影响不明显;而被感染24,48h后,蚊幼虫体重、身长明显低于对照组,龄期发育延滞,死亡率显著升高;受感染的Ⅳ龄蚊幼虫不能成蛹并最终全部死亡。结论:大链壶菌感染对蚊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0.
目的:探讨肿瘤微血管与前列腺癌生长,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放射免疫测定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19例前列腺癌和40例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和平均值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PSA值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转移性前列腺癌MVD和PSA值高于非转移性前列腺癌,前列腺癌MVD与PSA呈正相关,结论:血管形成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的增长和转移有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