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2篇 |
免费 | 1098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篇 |
儿科学 | 55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159篇 |
口腔科学 | 54篇 |
临床医学 | 396篇 |
内科学 | 253篇 |
皮肤病学 | 64篇 |
神经病学 | 63篇 |
特种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268篇 |
综合类 | 1161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440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559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1045篇 |
肿瘤学 | 1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351篇 |
2023年 | 329篇 |
2022年 | 692篇 |
2021年 | 755篇 |
2020年 | 622篇 |
2019年 | 298篇 |
2018年 | 305篇 |
2017年 | 373篇 |
2016年 | 241篇 |
2015年 | 307篇 |
2014年 | 213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对24只SPF级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然后将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髓芯减压+自体松质骨组(B组)、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组(C组)和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组(D组),每组6只,共治疗1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切片形态。采用骨密度分析系统(QCT PRO V6.1)测量家兔股骨头骨密度(BMD)。Western blot检测VEGF、Collagen I、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Wnt-3a、β-catenin和GSK-3β的蛋白表达。结果 术后12周时,与B、C组比较,D组家兔股骨头骨小梁排列较整齐,骨髓中观察到大量微血管的形成,可见明显成骨,且坏死区基本被修复。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小于B组和C组(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的骨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D组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VEGF、Collagen I、RUNX2和OC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Wnt-3a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可有效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提高骨密度及成骨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2.
分析国内外智慧馆员研究现状,阐述智慧馆员涵义及其应具备的能力,分析医学院校图书馆智慧馆员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智慧馆员转型策略,并介绍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智慧馆员团队建设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3.
介绍国内慕课环境下信息素养课程研究现状,结合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教学实践,阐述慕课融合项目教学法嵌入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实施方案调整情况,讨论慕课平台选择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早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影响因素及防控策略。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腹膜透析的268例病人,采取回顾性研究对早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防控策略。结果 268例腹膜透析的病人中有早发性腹膜炎的52例,分离出病原菌共4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55.32%(26/47),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占比29.79%(14/4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占比14.89%(7/47),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χ2=21.82,P<0.001)、血钾低(χ2=5.25,P=0.023)、血清前白蛋白低(χ2=82.61,P<0.001)、白蛋白低(χ2=84.27,P<0.001)及隧道口感染(χ2=40.4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低[OR=9.90,95%CI:(3.66,26.83),P<0.001]、血清前白蛋白低[OR=9.76,95%CI:(3.0...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左甲状腺素钠早期治疗对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妊娠结局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0年 1月至 2021年 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孕期进行产前检查门诊随访治疗的妊娠合并亚临床甲减(即妊娠前或妊娠期甲状腺功能诊断为亚临床甲减) 6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同期分娩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 40例孕产妇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替代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 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分别为( 6.62±0.66)mU/L、(2.63±0.15)pmol/L、(8.46±0.94)pmol/L、(126.25±10.16)IU/mL、(85.46±6.33)IU/mL,与对照组( 2.15±0.25)mU/L、(3.38±0.25)pmol/L、(14.55±1.25)pmol/L、(86.50±6.54)IU/mL、(10.35±2.59)IU/mL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替代治疗前 TSH、FT3、FT4、TGAb、TPOAb(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 TGAb及 TPOAb阳性率均明显降低,与替代治疗前相比( 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羊水过少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及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左甲替代早期治疗后可改善妊娠合并亚临床甲减病人的妊娠结局,改善胎儿情况。 相似文献
76.
介绍教学情境的核心要素,详细阐述基于问题学习的医学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导向问题设计、教学情境评价标准方法和路径设计,指出其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分析围术期脑状态指数(CSI)与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的相关性,并探讨CSI预测EA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口腔龋齿治疗手术的患儿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2~7岁,ASAⅠ或Ⅱ级,根据全麻苏醒期患儿有无躁动分为两组:躁动组(A组)和无躁动组(NA组)。所有患儿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使用多功能组合式监护仪(HXD-I)监测CSI,分别记录插管后(T_1)、手术开始20 min(T_2)、停麻醉药时(T_3)、拔管后(T_4)及唤醒时(T_5)的CSI,包括镇静指数(WLi)、镇痛指数(PTi)、皮层下兴奋指数(SCEi)、皮层兴奋指数(CEi)、谵妄指数(DELi)、遗忘指数(AMi)、焦虑指数(ANXi)和舒适指数(CFi)。绘制相关指数的ROC曲线,计算各指数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患儿发生EA 21例(21%)。T_1—T_5时两组WLi、PTi、DELi和A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_5时A组SCEi、CEi、ANXi和CFi明显大于NA组(P0.05)。SCEi、CEi、ANXi和CFi预测EA的AUC分别为0.765、0.768、0.712和0.717,敏感性分别为81%、100%、85.7%和61.9%,特异性分别为70.9%、44.3%、49.4%和77.2%。结论 SCEi、CEi、ANXi和CFi均可有效预测龋齿手术患儿全麻EA的发生,但SCEi的预测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钙库调控钙离子通道(SOCC)在瑞芬太尼诱发的切口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2~3个月龄,体重360~3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n=8)、切口痛组(I组,n=9)、切口痛+瑞芬太尼组(IR组,n=9)、切口痛+瑞芬太尼+SOCC抑制剂(YM-58483)组(Y组,n=10)。IR组和Y组尾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1),持续60 min; C组和I组尾静脉泵注生理盐水0.1 ml·kg~(-1)·min~(-1),持续60 min。I组、IR组和Y组于给药后10 min于右后足底做一切口,于给药前24 h(T_0)、给药后2 h(T_1)、6 h(T_2)、24 h(T_3)、48 h(T_4)测定大鼠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阈值(MWT)。Y组于每次行为学测试前2 h鞘内注射10μl浓度为1000μmol/L的SOCC抑制剂YM-58483,其余各组注射等容量溶剂PEG300。取L_(4-6)节段脊髓,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SOCC主要蛋白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和Orai1阳性细胞计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STIM1和Orai1以及磷酸化的钙离子/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Ⅱα(p-CaMKⅡα,CaMKⅡα的激活状态)蛋白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T_1—T_4时IR组TWL明显缩短、MWT明显降低(P0.05),I组、IR组和Y组脊髓背角STIM1和Orai1阳性信号细胞数、STIM1和Orai1蛋白含量、脊髓p-CaMKⅡα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I组比较,IR组和Y组脊髓背角STIM1和Orai1阳性信号细胞数、STIM1和Orai1蛋白含量、IR组脊髓p-CaMKⅡα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IR组比较,Y组T_1—T_4时TWL明显延长(P0.05),T_2—T_4时MWT明显升高(P0.05),Y组脊髓p-CaMKⅡα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SOCC蛋白含量增加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觉过敏的形成,鞘内注射SOCC抑制剂YM-58483明显减少了p-CaMKⅡα蛋白含量,改善了大鼠由瑞芬太尼诱发的切口痛觉过敏,提示脊髓中SOCC通路通过磷酸化CaMKⅡα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觉过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