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4篇
  免费   852篇
  国内免费   228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53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87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352篇
内科学   231篇
皮肤病学   51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230篇
综合类   993篇
预防医学   32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05篇
  18篇
中国医学   843篇
肿瘤学   190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621篇
  2021年   694篇
  2020年   570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目的:探究应用B细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共99例接受BCMA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接受BCMA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TLS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患者中,17例发生TLS(TLS组),发生率为17.2%,发生时间为BCMA靶向的CAR-T细胞输注后(8.9±3.0)d。TLS组均出现TLS相关临床表现,其中出现肾功能不全17例,心律失常8例。TLS组均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时间为BCMA靶向CAR-T细胞输注后1.0(1.0,6.5)d,其中3~4级CRS 13例。TLS组治疗前血肌酐、血尿酸较非TLS组高,3~4级CRS患者的比例也高于非TLS组(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肌酐水平(OR=1.015,P<0.01)和严重CRS(OR=9.371,P<0.01)是TL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BCMA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具有较高的TLS发生率,高血肌酐水平和严重CRS是TLS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降低血肌酐、控制CRS严重程度预防TL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讨参红补血颗粒(SBG)对气滞血瘀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VED)模型小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和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D88)、核因子 κBp65(NF-κB p65)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ED组、阳性对照组(0.62 g·kg-1·d-1 血府逐瘀胶囊)、低剂量SBG(3 g·kg-1·d-1)组、中剂量SBG(6 g·kg-1·d-1)组和高剂量SBG(9 g·kg-1·d-1)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采用冰水浴游泳法构建气滞血瘀型VED模型,连续给药造模21 d。观察各组小鼠行为表现,血液流变仪检测各组小鼠全血黏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和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和胸主动脉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组,低、中和高剂量SB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HUVECs采用TBHP诱导HUVECs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采用MTT法检测各组HUVECs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UVECs中TLR4、MyD88、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抓力值和自主活动次数明显降低(P<0.05), 全血黏度明显升高(P<0.05); 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低、中及高剂量SBG组小鼠抓力值均明显升高(P<0.05),小鼠全血黏度明显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SBG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升高(P<0.05)。HE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和淤血,并且组织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SBG组小鼠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和淤血的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胸主动脉内壁结构紊乱,出现缺损和脱落;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SBG组小鼠血管内膜的脱落损伤情况改善,内膜相对完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D组小鼠血清vWF、TM、ICAM-1、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NO水平以及动脉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VED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SBG组小鼠血清vWF、TM、ICAM-1、TNF-α和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NO水平以及动脉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BHP组HUVE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HUVECs中TLR4、MyD88、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TBHP组比较,高剂量SBG组HUVECs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HUVECs中TLR4、MyD88、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 SBG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缓解炎症反应,达到保护气滞血瘀型VED小鼠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五医院行PD术的206例患者资料,比较VTE组及非VTE组患者在术前资料、手术因素、血常规、PLR方面的差异,绘制术前PLR预测术后VT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PLR临界值进一步将VTE组分为高PLR亚组和低PLR亚组,分析两亚组在VTE血栓形成部位、术后生存时间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PD术后发生VTE组(63例)和非VTE组(143例)在PLR上具有统计学差异(t=5.324,P<0.001)。PLR预测术后VT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 0.784~0.928),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5.0%,PLR临界值为244.54。高PLR亚组(n=30)术后双侧静脉血栓(BVT)12例、肺栓塞(PTE)13例,低PLR亚组(n=33)BVT 5例、PTE 6例,两亚组存在统计学差异(BVT:χ2=4.925,P=0.026;PTE:χ2=4.720,P=0.030)。高PLR亚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95%CI 10.238~11.762),低PLR亚组为12个月(95%CI 10.530~13.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9,P=0.015)。结论 术前PLR是PD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值越大,术后发生静脉栓塞的风险越高,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根据术前PLR值早期干预具有VTE高风险的患者,可以延长患者PD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分析心血宁胶囊改善伴有高Hcy水平(>15 μmol/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功能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心血宁胶囊用于缺血性卒中伴高Hcy水平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研究周期2018年10月30日-2019年12月27日)中完成3个月药物治疗及随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用药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心血宁组(给予心血宁胶囊0.4克/粒、2粒/次、3次/日,叶酸片模拟剂2片/次、1次/日)、叶酸组(给予心血宁胶囊模拟剂2粒/次、3次/日,叶酸片0.4毫克/片、2片/次、1次/日)和安慰剂组(给予心血宁胶囊模拟剂2粒/次、3次/日,叶酸片模拟剂2片/次、1次/日),连续用药3个月。采用χ2趋势检验比较患者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2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4.49±12.48岁。其中,心血宁组患者79例,叶酸组患者86例,安慰剂组患者73例。治疗3个月时,心血宁组mRS 0~1分的比例为91.14%(72/79),叶酸组为80.23%(69/86),安慰剂组为80.82%(59/73)。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叶酸组与安慰剂组相比mRS评分没有趋势关系(P=0.89),心血宁组与安慰剂组相比mRS评分有下降趋势(P=0.04),心血宁组与叶酸组相比mRS评分有下降趋势(P=0.03)。结论 对于伴有高Hcy水平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心血宁胶囊治疗可能改善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55.
钟小清  卢志标  唐倩  吕高荣  邹节明 《中草药》2021,52(4):1151-1155
目的对壮药红根草进行了基原调查和生药学鉴定研究。方法查阅本草文献对红根草原植物记载及附图,野外调查红根草药材的原植物来源,通过产地药农收集红根草药材原植物标本,核对药材原植物标本,咨询分类专家,对红根草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等进行了研究。结果目前产地及市场红根草药材原植物来源是唇形科植物黄埔鼠尾草S. prionitis带根的全草,采用建立的方法能够有效鉴别红根草药材。结论为更好地制定红根草新的药材质量标准和药厂红根草药材收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6.
目的:观察消瘿散结汤治疗甲状腺结节(TN) 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的影响。方法:将106 例TN 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3 例。对照组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消瘿散结汤治疗。比较2 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抗体、结节平均直径,并比较2 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8.68%,高于对照组71.7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TPOAb、TGAb 水平均降低(P<0.05),结节平均直径减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TPOAb、TGAb 水平均较低(P<0.05),结节平均直径较小(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66%,低于对照组22.64%(P<0.05)。结论:消瘿散结汤治疗TN 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结节进展,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7.
吕琳  鲁颖晔  刘佳 《新中医》2021,53(21):133-136
目的:观察异位妊娠方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异位妊娠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异位妊娠方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阴道出血停止时间、HCG 值恢复正常时间及盆腔包块消失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血清β-HCG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β-HCG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β-HCG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方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激素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8.
硬皮病是临床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进展迅速,预后多不良,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治疗棘手。本病隶属于中医学中“皮痹”范畴,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有着深入的认识,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小。现阐述《内经》中“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理论内涵,浅析中医对硬皮病认识,探讨该理论对中医治疗硬皮病的指导作用,并举汤小虎教授临床验案1例,以期为临床多角度认识和治疗硬皮病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9.
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LMCA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LMCAA患者,男3例、女3例,1例成人、5例婴幼儿。6例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多排螺旋CT(MDCT)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内径偏细,起源显示欠清晰,不除外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超声提示左冠状动脉近段发育细,似壁内走行、开口狭窄;另4例超声仅提示二尖瓣脱垂并大量反流,冠状动脉未探及异常。5例经MDCT明确诊断为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1例不除外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重度狭窄或闭锁。6例经心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为LMCAA。结论 LMCAA属罕见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可提示该病;CT对多数患者可明确诊断;心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LMCAA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0.
目的:系统评价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相关指标,为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对于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Jadad评价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方法的感染发生率、成功愈合率、二次手术率、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52例患者,自体骨移植组有410例,骨形成蛋白组有2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体骨移植组与骨形成蛋白组在感染发生率[RR=1.32,95%CI(0.90,1.93),P=0.16],成功愈合率[RR=0.95,95%CI(0.84,1.08),P=0.43],二次手术率[RR=1.16,95%CI(0.43,3.12),P=0.76]及住院时间[MD=0.69,95%CI(-0.38,1.75),P=0.2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骨移植组术中失血量明显高于骨形成蛋白组[MD=223.00,95%CI(32.72,413.28),P=0.02]。结论:对于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骨形成蛋白可以获得和自体骨移植一样的骨折愈合率,同时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骨形成蛋白可能更适合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