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741篇 |
免费 | 6107篇 |
国内免费 | 43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28篇 |
儿科学 | 862篇 |
妇产科学 | 696篇 |
基础医学 | 5518篇 |
口腔科学 | 1280篇 |
临床医学 | 9465篇 |
内科学 | 7618篇 |
皮肤病学 | 849篇 |
神经病学 | 2078篇 |
特种医学 | 225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5640篇 |
综合类 | 16947篇 |
现状与发展 | 22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7058篇 |
眼科学 | 1231篇 |
药学 | 8331篇 |
101篇 | |
中国医学 | 5461篇 |
肿瘤学 | 41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8篇 |
2023年 | 665篇 |
2022年 | 1869篇 |
2021年 | 2306篇 |
2020年 | 2045篇 |
2019年 | 1551篇 |
2018年 | 1504篇 |
2017年 | 1895篇 |
2016年 | 1536篇 |
2015年 | 2775篇 |
2014年 | 3591篇 |
2013年 | 3918篇 |
2012年 | 5976篇 |
2011年 | 6409篇 |
2010年 | 5449篇 |
2009年 | 4972篇 |
2008年 | 5136篇 |
2007年 | 5072篇 |
2006年 | 4766篇 |
2005年 | 4084篇 |
2004年 | 2985篇 |
2003年 | 2608篇 |
2002年 | 2074篇 |
2001年 | 1582篇 |
2000年 | 1277篇 |
1999年 | 890篇 |
1998年 | 524篇 |
1997年 | 527篇 |
1996年 | 366篇 |
1995年 | 299篇 |
1994年 | 307篇 |
1993年 | 179篇 |
1992年 | 138篇 |
1991年 | 116篇 |
1990年 | 98篇 |
1989年 | 63篇 |
1988年 | 56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59年 | 26篇 |
1958年 | 31篇 |
1957年 | 26篇 |
1956年 | 24篇 |
1955年 | 19篇 |
1954年 | 28篇 |
1949年 | 16篇 |
1948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目的 观察豚鼠暴露于稳态强噪声后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神经丝蛋白(NFP)的变化。方法 选用20只(40耳)Preyer反射正常的健康豚鼠,分为4组,噪声暴露后存活7天组(N-7d)、14天组(N-14d)和2个月组(N-2m)各5只,空白对照组(C)5只。噪声强度130dB(A)SPL,连续暴露5小时,于暴露前、暴露后3、7、14天、暴露后2个月分别测试CAP—N1波反应阈。免疫组化反应分别检测对照组、暴露后7、14天组、暴露后2个月组动物耳蜗内NFP的表达。结果稳态强噪声暴露后CAP—N1波反应阈明显增高,于暴露后7天基本稳定。暴露后7、14天NFP表达无明显变化,暴露后2月NFP表达显著减弱。结论 130dB(A)SPL稳态强噪声暴露5小时可以导致豚鼠CAP中重度永久性阈移,噪声损伤的早期NFP改变不明显,耳蜗NFP染色反应随着存活时间延长逐渐减弱,反映了损伤后神经纤维中骨架蛋白存在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92.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电极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建立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电极方法,并比较X线摄片方法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的耳蜗内电极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全部作术后X线摄片检查。其中9例用经眼眶前后位摄片,9例采用侧斜位60。摄片。3例患者施行术后螺旋CT扫描及内耳三维重建方法。结果 2种投射头位的X线摄片均可显示电极形态及单个电极对,可间接判断电极在耳蜗内的植入深度。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可直观地显示耳蜗形态、电极形态及其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可清晰识别单个电极对。结论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可直观观察植入电极的形态及位置,可准确判断电极在耳蜗内植入的深度,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某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和疾病谱特征 ,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 1 75 2名教职工健康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校教职工平均患病率为 88.30 %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高脂血症患病率最高 ,占 4 5 .89%。结论 加强高校保健服务 ,开展针对教职工的健康教育 ,是今后高校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 对23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经各种检查确诊无误时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11例(47.82),改善10例(39.13)。失败3例(13.04%)。结论 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术式简单。并且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95.
转内皮抑制素基因治疗大鼠角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转染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基因对酸烧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方法: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及用NCBIBLAST软件与基因库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用质粒纯化试剂盒抽提纯化;用750g/L硝酸银和250g/L硝酸钾混合烧灼液制作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用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pBlast- hEndostatin来进行体内基因治疗。结果:实验证实质粒pBlast-hEndostatin含有人endostatin基因。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质粒Tel押029-82245172Email押IJO.2000@163.compBlast-hEndostatin对酸烧伤引起的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有明显抑制作用,术后6,10,15d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抑制率分别为37%,40%,43%;对角膜新生血管密度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40%。对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角膜炎症细胞没有明显抑制作用。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角膜水肿、角膜混浊呈正相关。结论:用结膜下注射脂质体包裹的内皮抑制素基因可以部分抑制酸烧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其作用机制是转基因产生的内皮抑制素蛋白直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而不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手术并发症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应用LASEK治疗等效球镜为-7.25~14.50D的高度近视眼53例(106眼),对术中和术后产生的并发症进行相关原因分析。结果:LASEK术中并发症主要有上皮瓣剥离困难、破碎、游离、皱褶、局限性缺损等,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屈光度回退、眩光、上皮瓣溶解等。结论:严格掌握LASEK的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和正确处理角膜上皮瓣的各种并发症是保证LASEK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建立应用扫描激光检眼镜 (scanninglaserophthalmoscope ,SLO )测定微视野的方法 ,并测定不同年龄正常人中心 10°视网膜光敏感度 ,计算年龄与平均光敏感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德国RodenstockSLO对 80例 160眼 17~ 85岁正常眼进行中心 10°微视野检测。结果 SLO可清晰观察后极部眼底情况。正常人各年龄组中心 10°平均光敏感度与性别、眼别、象限别无关 (P >0 0 5 )。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下降 ,年龄 (x)每增加 10岁 ,平均光敏感度 (y)下降 0 0 5 5dB ,即y =3 0 9-0 0 5 5x。结论 SLO微视野检查将眼底解剖部位与光敏感度相对应 ,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正常值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黄斑部病变时光敏感度的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位点上是否存在H.pylori感染的易感基因或抵抗基因,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用血清学试验及^13C尿素呼气实验确诊的31例H.pylori感染的彝族儿童及39例无感染儿童进行HLA.DQA1基因分型。结果感染组HLA-DQA1*010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52%vs3.85%,P=0.025,Pc=0.35),OR=4.245(95%CI:1.097~16.428);感染组HLA-DQA1*030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0 vs12.82%,P=0.003,Pc=0.042),OR=1.147(95%CI:1.053-1.249)。结论在HLA-DQA1位点上,H.pflori感染的彝族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存在免疫遗传学差异,HLA-DQA1*0102基因可能是彝族H.pylori感染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302基因则可能是抵抗基因和具有免疫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废物管理问题.方法:建立管理组织、制度,全员培训,专人管理,分类收集、贮送,加强督查.结果:措施落实,有效预防二次感染.结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医疗废物的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