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382篇
  免费   33524篇
  国内免费   19951篇
耳鼻咽喉   3389篇
儿科学   5386篇
妇产科学   2141篇
基础医学   21738篇
口腔科学   6731篇
临床医学   39745篇
内科学   29916篇
皮肤病学   3717篇
神经病学   7908篇
特种医学   137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9篇
外科学   29113篇
综合类   92231篇
现状与发展   80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37232篇
眼科学   4278篇
药学   40840篇
  534篇
中国医学   34045篇
肿瘤学   16060篇
  2024年   1282篇
  2023年   4456篇
  2022年   10988篇
  2021年   14151篇
  2020年   11868篇
  2019年   6679篇
  2018年   7365篇
  2017年   9630篇
  2016年   7500篇
  2015年   13486篇
  2014年   17161篇
  2013年   21406篇
  2012年   30598篇
  2011年   32510篇
  2010年   28535篇
  2009年   25513篇
  2008年   26445篇
  2007年   25475篇
  2006年   22508篇
  2005年   17762篇
  2004年   12689篇
  2003年   10729篇
  2002年   8267篇
  2001年   7665篇
  2000年   5594篇
  1999年   2485篇
  1998年   786篇
  1997年   758篇
  1996年   649篇
  1995年   560篇
  1994年   564篇
  1993年   303篇
  1992年   331篇
  1991年   332篇
  1990年   317篇
  1989年   242篇
  1988年   187篇
  1987年   172篇
  1986年   164篇
  1985年   141篇
  1984年   100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22篇
  1979年   20篇
  1974年   19篇
  1959年   26篇
  1958年   28篇
  1957年   28篇
  1955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81.
目的 探讨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在术后面神经肿瘤侵犯段功能评估上的价值和对早期面神经修复的指导意义。方法 比较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和术后2周、6个月患侧面神经功能的H-B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分级恢复到Ⅰ-Ⅱ级者,术末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均>0.3。结论 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是判断术后面神经远期功能,特别是肿瘤侵犯段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术中直接修复面神经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82.
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否为诱发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子,并证实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C/T多态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影像表现符合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者30例,对照组30例为影像表现正常者,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两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采用χ^2检验,得出MTHFR基因纯合突变TT型在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0794,P<0.05),病变组TT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说明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可能是诱发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素。运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得出TT型和非TT型患者在影像表现的分级程度上有差别,携带TT型基因者影像表现分级重。结论:MTHFR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深部脑白质缺血发病的危险因子,且TT型基因与深部脑白质缺血的易感性和影像表现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983.
目的 观察不同的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浆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 ,PGF1α)和血栓素B2 (TXB2 )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 2 0例 ,随机分两组 :Ⅰ组为硬膜外麻醉组 ;Ⅱ组为全身麻醉组。于麻醉前、诱导后、手术 10min、手术 5 0min及术毕采静脉血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PGF1α和TXB2 的含量。结果  ( 1)PGF1α在Ⅰ组麻醉后升高 ,术毕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5 ) ;Ⅱ组诱导后下降 ,然后渐升 ,术毕达高峰 (P <0 .0 5 )。 ( 2 )TXB2 在Ⅰ组麻醉后均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 ;Ⅱ组诱导后显著降低 (P <0 .0 1) ,但术毕却明显升高 (P <0 .0 5 )。 ( 3)PGF1α与TXB2 的比值 (K/T值 )在Ⅰ组麻醉后均显著升高 (均为P <0 .0 1) ,而Ⅱ组仅见诱导后显著增高。结论 硬膜外麻醉对减轻术后早期应激反应优于全麻  相似文献   
984.
目的 采用反向Fick氏法和间接测热法测定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全身氧耗,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方法8例心脏手术术后病人,分别在入ICU后2h和6h时同时采用反向Fick氏和间接测热法测定病人的全身氧耗量。结果 间接测热法和反向Fick法测得氧耗分别是(16±30)ml·min-1·m-2和(127±23)ml·min-1·m-2,前者的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后者(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2,P<0.01)。采用Bland和Altman统计分析提示两种测定结果的平均偏离值为(35.5±13.4)ml·min-1·m-2,其95%的分布范围是(9~62)ml·min-1·m-2,提示两种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较差。结论 两种方法测定心脏病人术后全身氧耗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其中反向Fick氏法的测定结果误差大、准确性差,而间接测热法是较好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985.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CDUCG)和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AD)的影像学特征 ,比较两种无创检查技术诊断AD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诊AD的患者行CDUCG心脏各切面探查 ,重点扫查并测量主动脉各节段异常超声征象 (夹层发生部位、内膜片跨度、管径宽度等 ) ,对相同患者行MRI检查时在扫描图像上辨认并确定夹层发生的部位、撕裂范围等。结果 CDUCG诊断Ⅰ型AD 4例 ,Ⅱ型 2例 ,Ⅲ型AD 1例。MRI对Ⅰ、Ⅱ、Ⅲ型AD均可明确诊断。本文 3例Ⅲ型AD经MRI确诊并检出附壁血栓 2例 ,1例Ⅰ型AD可疑 ,余结果同CDUCG。结论 两种技术诊断AD各有优缺点 ,CDUCG偏重于诊断Ⅰ、Ⅱ型 ,MRI适合各型AD的诊断。前者更为迅速、直观 ,重复性强 ,可了解心血管病变的全部信息 ;危急重症患者不宜或难以接受MRI检查。  相似文献   
986.
目的 探讨血细胞自动计数的方法。方法 采用微机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对血液细胞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和细胞计数。结果 与人工计数相平行 ,相关系数r =0 .96 1~ 0 .997,P >0 .0 5。结论 该方法可行且计数相对精确、迅速、客观  相似文献   
987.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激素敏感型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122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并对强的松治疗敏感的非lgA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使用并撤减强的松,观察组在强的松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通过观察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复发及强的松副作用的发生情况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复发率及强的松副作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激素敏感型系膜增生性肾炎,可以明显减少复发率及强的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88.
阴道壁平滑肌瘤——附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阴道壁有肌瘤的来源、误诊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65-199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阴道壁平滑肌瘤的病例7例。结果 7例术前均误诊,主要误诊为阴道壁囊肿及子宫内膜异位结节等,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阴道壁平滑肌瘤。结论 阴道壁平滑肌瘤是临床少见的阴道壁良性肿瘤,易引起误诊,此病手术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989.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结肠扫描不同充填剂与不同体位的方法 ,探讨出最佳充填剂与最佳体位以提高结肠 CT扫描质量。方法 :分别对 4 0例结肠 CT扫描病人采用不同的充填剂 ,与不同的体位 ,评价不同的充填剂与不同体位的优缺点。结果 :水作为充填剂组病灶显示情况明显优于泛影萄胺组且伪影少 ,选择不同体位组图像质量也明显优于常规体位组。结论 :结肠 CT扫描时应首选水作为充填剂 ,根据病变不同选择不同的体位 ,有利于图像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 2和B7 1双免疫基因转染肝癌细胞瘤苗免疫小鼠后获得的脾淋巴细胞经mIL 12基因修饰后治疗小鼠肝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用 2 0 0PFU 细胞滴度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Adv)将人IL 2和B7 1基因共同转染小鼠肝癌Hepal 6细胞株 ,经 80mg L丝裂霉素 (MMC)处理制备成肝癌细胞瘤苗 ,免疫同系小鼠后分离其脾淋巴细胞 (SLC) ,转染mIL 12基因 (Adv滴度 2 0 0PFU 细胞 )后注射入直径 1cm的小鼠皮下移植肝癌内 ,观察抗瘤效果。结果 转mIL 12基因SLC治疗组小鼠瘤体增加值最小 ( 0 .0 8± 0 .0 5 )cm3,与各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转染BGFP基因SLC、未转染SLC和生理盐水注射组分别为 ( 3 .46± 0 .15 ) ,( 3 .5 6± 0 .2 3)和( 8.12± 0 .5 4)cm3,P <0 .0 5 ]。结论 IL 2和B7 1双基因修饰肝癌瘤苗诱导小鼠产生的免疫脾淋巴细胞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过继免疫治疗效应细胞及携带IL 12基因的载体细胞 ;基因治疗、特异性主动免疫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结合将有更优越的抗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