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4篇
  免费   690篇
  国内免费   378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47篇
基础医学   517篇
口腔科学   293篇
临床医学   857篇
内科学   698篇
皮肤病学   42篇
神经病学   184篇
特种医学   263篇
外科学   414篇
综合类   1869篇
预防医学   858篇
眼科学   69篇
药学   807篇
  8篇
中国医学   510篇
肿瘤学   296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563篇
  2011年   642篇
  2010年   586篇
  2009年   596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544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6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在广西瑶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0名瑶族人和190名汉族人的TGF-β1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瑶族人中CC基因型占46.0%、CT基因型占43.3%、TT基因型占10.7%;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30.0%、CT基因型占51.1%、TT基因型占19.9%.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瑶族与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62.
蜂毒素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目的:研究蜂毒素对建系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凝胶色谱法从蜜蜂毒中纯化得高纯度蜂毒素,分别选取SMMC-7721、BEL-7402和Hep-3B三种肿瘤细胞系,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蜂毒素对3种肿瘤细胞系的生物抑制作用,以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华蟾素为对照;并考察了蜂毒素对SMMC-7721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的时效关系。结果:蜂毒素的抑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抑制率优于对照组药物,蜂毒素对SMMC-7721细胞系各时间点的抑瘤率无显性差异。结论:蜂毒素的体外抑瘤作用明显,而且作用发生迅速。  相似文献   
63.
免疫-PCR法检测柯萨奇病毒B组抗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免疫-PCR法,对分离培养和柯萨奇B组病毒(CoxB)毒株及临床可疑为CoxB感染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方法:以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为指示分子,采用生物系进行末端标记,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PCR原理,建立免疫-PCR法,并对6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敏感性是ELISA法的3000倍,也高出RT-PCR法10倍。结论:免疫-PCR法是检测CoxB抗原的敏感而特异的方法,为CoxB的临床早期快速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提供了一种新的微量抗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4.
温州地区鼠类肝毛细线虫流行学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鼠体肝毛细线虫的感染情况,为肝毛细线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探讨肝毛线虫幼虫经皮肤和经腹腔注射感染小白鼠的可行性。方法:从温州境内部分地区收集鼠体以检查肝毛细线虫虫卵,分离虫卵并培养成幼虫作感染小白鼠试验。结果:温州地区鼠及臭 毛细线虫总感染率是18.3%,不同鼠种和硒居范围不同的鼠体感染率不同,鼠体感染率和感染度随鼠体年龄增大而增高(强)。肝毛细线虫幼虫经皮肤和经腹腔注射感染小  相似文献   
65.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 报告我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移植肠处理体会。方法 为1例18岁男性超短肠综合征患放行了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肠来自患的父亲(44岁),切取供体回肠150cm,UW液灌洗血管,将移植肠动、静脉车受体腹主动及及下腔静脉而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体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子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管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感染和急性排斥  相似文献   
66.
止咳平喘膜剂的经效学研究(1)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止咳平喘膜剂的药效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膜剂经皮给药能显著延长蛋清所致朋鼠哮和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的潜伏期,减少枸橼酸所致豚鼠的咳嗽次数,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快小鼠碳粒廓清速率,无论是抗原攻击关给药,还是攻击后给药均可显著抑制2,4-二硝基氯苯所性皮炎。  相似文献   
67.
控制食源性疾病是一项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食源性疾病不仅可使感染者发病和造成死亡,而且还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人们尚未意识到其对社区健康和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因此,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率的影响。方法 小鼠卵母细胞分别在含有FSH、BSA和胰岛素的培养液中体外成熟,在Whitten 氏液中体外受精,比较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结果 1- 裸卵(DO) 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81-4% ,31-0 % ) 均高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48-6 % ,27-1% ) 。2- 在培养液中添加FSH、胰岛素和BSA,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77-9 % ,82-3% 、60-7% ;体外受精率为77-2 % 、72-6 % 、26-7% ;2 - 细胞率为49-2 % 、34-2 % 、10-0% 。胰岛素组的卵母细胞IVM 率最高,但IVF率、2 - 细胞率低于FSH 组。3- 添加BSA的两组的体外受精率只有26-7 % 、25-8 % ,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体外成熟率也较添加FSH 和胰岛素的组成。4- 排出第一极体(PbI) 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和2 - 细胞率(85-9 % ,22-4% ) 均高于GV期卵母细胞(71-1 % ,12-9 % ) 。结论 1- 卵丘卵母细胞(COC) 较裸卵(DO) 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都低,差异显著(P成熟< 0-01;P受精< 0-05) 。2-FSH 和胰岛素均能提高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体外受精率。3-BSA可以降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差异极显著。4-GV 期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显著低于体外培养的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P2 - cell < 0-05,P受精<0-05)  相似文献   
6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50,自引:32,他引:18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追踪观察的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 对30例(32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进行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检查。部分病例进行定期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复查。 结果 32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图像中,27只眼表现为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2只眼为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3只眼同时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11只眼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 结论 OCT是一种新的、无损伤性的、非接触性和定量的检查方法。能鉴别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131-134)  相似文献   
70.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12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的形态特征。 方法 对65例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的70只患眼进行OCT、眼底彩色照相和/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对OCT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70只眼中,1,2,3,4期黄斑裂孔分别为11,12,36,11只眼。OCT图像特征1期者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浅脱离,中心凹平均厚度为(324.55±139.92)μm;2期者为视网膜表层部分缺失伴小的视网膜组织全层缺损,裂孔的表面有一个可贴附的盖,裂孔平均孔径为(241.75±107.08)μm;3期者为神经上皮层全层缺损,游离盖或无盖,裂孔周围可伴有不同程度囊样水肿,裂孔孔径为(699.78±160.99)μm;4期者图像特征与3期相似,但伴黄斑区和视盘玻璃体后脱离,裂孔孔径(631.36±243.46)μm。 结论 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横截面形态特征,同时能精确地测量裂孔的大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205-2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