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05篇 |
免费 | 778篇 |
国内免费 | 3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3篇 |
儿科学 | 108篇 |
妇产科学 | 33篇 |
基础医学 | 504篇 |
口腔科学 | 126篇 |
临床医学 | 944篇 |
内科学 | 651篇 |
皮肤病学 | 173篇 |
神经病学 | 122篇 |
特种医学 | 225篇 |
外科学 | 556篇 |
综合类 | 2180篇 |
现状与发展 | 4篇 |
预防医学 | 874篇 |
眼科学 | 50篇 |
药学 | 995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972篇 |
肿瘤学 | 2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260篇 |
2021年 | 347篇 |
2020年 | 258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217篇 |
2016年 | 122篇 |
2015年 | 278篇 |
2014年 | 388篇 |
2013年 | 461篇 |
2012年 | 691篇 |
2011年 | 752篇 |
2010年 | 725篇 |
2009年 | 592篇 |
2008年 | 571篇 |
2007年 | 505篇 |
2006年 | 465篇 |
2005年 | 367篇 |
2004年 | 297篇 |
2003年 | 227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68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喉鳞癌中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和p5 3表达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CD34和p5 3抗体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Envision方法 )对 5 4例喉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p5 3表达进行了检测 ,并取 10例声带息肉组织对照。结果 1.喉鳞癌组的MVD和 p5 3表达明显高于声带息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2 .p5 3表达与喉鳞癌临床分期 (TNM)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 ,p5 3在Ⅰ~Ⅱ期肿瘤中表达率低于Ⅲ~Ⅳ期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组p5 3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 ;而 p5 3表达与肿瘤组织病理分级无关 (P >0 .0 5 )。 3.喉鳞癌组织中MVD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 (P <0 .0 5 ) ;而MVD与喉鳞癌临床分期 (TNM )和病理分级无关 (P >0 .0 5 )。 4 .喉鳞癌组织中MVD与p5 3表达无关 (P >0 .0 5 )。 结论 MVD和 p5 3表达与喉鳞癌生长相关 ,两者可作为预测喉鳞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气压止血带使用不同保护垫及不同压力对皮肤软组织的影响。方法肢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80例,按随机表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绷带作为保护垫,对照组使用棉垫作保护垫,比较两组患者在设置相同的时间和压力时,使用止血带后皮肤软组织受损的差异性,.然后再根据止血带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不同的压力,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分为I组(50±5)kPa,II组(60±5)kPa每组40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皮肤软组织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气压止血带使用不同保护垫及不同压力对皮肤软组织损伤的轻重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和CD3/CD28单克隆抗体共刺激活化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影响及杀伤途径。为结直肠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的分离与体外培养;CD3/CD28共刺激活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s);MTT法检测活化细胞的体外淋巴细胞毒作用,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用CD28共刺激细胞和CI—988分别处理6d后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抑制率为66%和47.5%,二者合用后3d和6d抑制率分别为41%和90.5%;较单用任何一种处理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杀伤作用更强(P<0.01)。流式细胞仪FCM图像可见实验组细胞群坏死比例为30.1%,凋亡细胞占19.2%,而对照组仅有坏死细胞0.22%,凋亡细胞1.6%。结论联合应用胃泌素拮抗剂CI-988可以提高单抗协同诱导的效应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株HT-29总体抑制,而坏死细胞进一步增多说明效应细胞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两条途径来实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通过对60例3~6岁感音神经性耳聋小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与小儿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测试结果比较,综合评估小儿听力.方法 选择60例3~6岁门诊患儿,均经声导抗测试及耳声发射测试排除传导性耳聋及听神经病,将60例3~6岁小儿120耳分别进行ABR测试.根据ABR测试结果.选择ABR波V反应阈为50~90 dB nHL的小儿30例为A组,ABR最大输出97 dB nHL未引出波V反应阚的小儿30例为B组;之后两组小儿分别进行游戏测听,将两组的ABR反应阈与游戏测听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ABR的波V反应阈与小儿游戏测听中2 kHz~4 kHz最小听闻相差均无显著差异:B组ABR最大输出97 dB nHL未引出波V的小儿,游戏测听绝大部分均能获得行为听阈.结论 ABR的波V反应阈与小儿行为测听的高频听阈一致性较好;ABR最大输出97 dB nHL未引出波V的不等于无听力.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手术加辅助放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将59例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放疗组(33例)和手术组(26例)。手术+放疗组全喉切除27例,部分切除6例,其中27例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组全喉切除2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24例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手术+放疗组和手术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6%和62.6%,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3.8%和40.5%,经Log—rank检验两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放疗组5例复发,复发率15.2%;手术组10例复发,复发率38.5%,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加辅助放疗未能提高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3、5年总生存率,但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9例脑出血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应用死亡率的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DL),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幸存者,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和非脑出血34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早期比较分析的应用。结果机械通气早期应用的死亡率并没有显着下降,对幸存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混合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的机会减少。结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结论应该是脑出血的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49.
目前,临床结核病的表现似乎日趋复杂化,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现将我院1994年9月至1999年2月的几例不典型起病的结核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4岁,阵发脐周疼痛2月余,夜间较重。腹痛与饮食无关,时有腹胀、便秘,无腹泻、呕吐、无盗汗。接种过卡介苗。以腹痛待查入院。查体:T36.6℃,体重12kg,慢性病容,皮肤无黄疸。心肺正常,腹平软,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化验:三大常规正常。腹部B超:正常。腹平片正常。胃肠钡餐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治疗予雷尼替丁、颠茄合剂、氟哌酸等无效。在观察中发现患儿除了…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颈内动脉损伤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治疗结局,总结临床预防及诊治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0-2009年国内三家医院在经鼻内镜蝶窦与鞍区手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疾病包括外伤性视神经病变1例、蝶窦黏液囊肿1例、真菌性蝶窦炎1例、鞍区腺样囊性癌1例、垂体瘤1例,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诊治经过,从中总结患者病变的临床特征和损伤的经验教训.结果 颈内动脉损伤与解剖定位不准、手术操作不当直接相关;损伤部位分别位于海绵窦段(3例)、破裂孔段(1例)、床段(1例);损伤类型包括破裂出血(3例)、海绵窦瘘(1例)、假性动脉瘤(1例).采用凡士林纱条紧急填塞蝶窦,以及颈内动脉覆膜支架植入(2例)和血管栓塞(2例)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除1例患者术中因出血死亡,其余4例患者均成功救治,无脑、眼部并发症;除1例患者放弃原发疾病治疗外,其余3例患者二次手术或后续处理获得治愈.结论 术前重视影像学检查,术中精确定位判断、规范手术操作和果断止血处理,术后积极寻求血管损伤修复的多学科合作,可有效降低颈内动脉损伤及其造成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