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779篇 |
免费 | 3929篇 |
国内免费 | 20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4篇 |
儿科学 | 726篇 |
妇产科学 | 212篇 |
基础医学 | 2463篇 |
口腔科学 | 743篇 |
临床医学 | 4421篇 |
内科学 | 3048篇 |
皮肤病学 | 484篇 |
神经病学 | 591篇 |
特种医学 | 1464篇 |
外科学 | 3270篇 |
综合类 | 10618篇 |
现状与发展 | 12篇 |
预防医学 | 4656篇 |
眼科学 | 458篇 |
药学 | 4363篇 |
57篇 | |
中国医学 | 4420篇 |
肿瘤学 | 14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4篇 |
2023年 | 555篇 |
2022年 | 1110篇 |
2021年 | 1372篇 |
2020年 | 1304篇 |
2019年 | 678篇 |
2018年 | 732篇 |
2017年 | 1000篇 |
2016年 | 795篇 |
2015年 | 1360篇 |
2014年 | 1807篇 |
2013年 | 2198篇 |
2012年 | 3379篇 |
2011年 | 3510篇 |
2010年 | 3368篇 |
2009年 | 2965篇 |
2008年 | 3237篇 |
2007年 | 2993篇 |
2006年 | 2683篇 |
2005年 | 2106篇 |
2004年 | 1533篇 |
2003年 | 1286篇 |
2002年 | 988篇 |
2001年 | 953篇 |
2000年 | 739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4篇 |
1970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更昔洛韦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指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治疗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相关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ITP)应用指征。方法选择血清HCMV DNA PCR和(或)HCMV IgM检测呈阳性ITP患儿46例,采用逆转聚合酶扩增反应(RT-PCR)检测巨核系祖细胞中HCMV晚期抗原mRNA,并行GCV治疗,判定其疗效及应用指征。结果46例血清HCMV-DNA PCR阳性和(或)血清HCMV-IgM阳性的ITP骨髓巨核祖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19例,GCV治疗有效16例,mRNA阴性27例,GCV治疗有效4例。阳性组疗效高于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CMV感染的ITP患儿,若对常规治疗无效,应检测其巨核祖细胞内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者是应用更昔洛韦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检测分娩时羊水中GCSF和IL-6的含量及其与病理诊断为绒毛膜羊膜炎(CAM)的关系,研究测定羊水中G-CSF和IL-6的含量用以预测CAM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按是否胎膜早破分为两组,均排除产科并发症及内外科合并症。两组产妇于分娩时抽取羊水5ml,用ELISA法检测羊水中G-CSF和IL-6的含量,同时两组产妇均于产后留取胎膜,用HE染色法检测是否存在CAM。结果:胎膜早破(PROM)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间差异无显著性的条件下,PROM组羊水中G-CSF和IL-6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并且随着破膜时间延长而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CAM组羊水中G-CSF和IL-6的含量高于非CAM组,并且随着病理级别的增加,羊水中G-CSF和IL-6的的含量增加,其水平高低和胎盘炎症的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组间差异有显著性;G-CSF与IL-6相比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羊水中C-CSF、IL-6可作为CAM的早期诊断指标,且G-CSF优于IL-6。羊水中G-CSF、IL-6可作为反映绒毛膜羊膜炎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对关木通所致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肾脏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8只大白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关木通组、甘草酸二铵与关木通联合组各6只。在实验前及实验第2,3,4,5,6周分别采血,测定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钾、血钠、血钙等生化指标以及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等放射免疫指标。第6周时处死动物取肾脏作组织形态学特殊染色检查。结果关木通组与联合组用药后血生化、放免指标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联合组与关木通组肾脏纤维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对关木通所致的急、慢性肾损伤无明确的防治作用;血放射免疫指标(PCⅢ、HA、LN)可作为早期慢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44.
睡眠呼吸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呼吸监测技术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预防、发现及治疗起着重要作用.简要介绍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监测设备分级及应用趋势,分析睡眠呼吸监测技术的特点,对睡眠呼吸监测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诱导新生乳猪线粒体应激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肠内营养乳猪作为对照,建立全肠外营养新生乳猪实验动物模型,喂养7d后获取肝脏组织,分离原代肝细胞,部分肝组织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条带,通过凋亡蛋白活性测定、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印迹法等检测全肠外营养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的蛋白表达。结果全肠外营养组乳猪肝细胞活率为(49±21)%,明显低于肠内营养组的(88±14)%(P〈0.05)。全肠外营养乳猪肝组织DNA电泳呈现典型梯形凋亡条带,细胞凋亡ELISA检测发现细胞凋亡定量高达对照组的2.6倍,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也明显升高,与肠内营养相比增高9.9倍,但ATP酶活性下降了24%。Westernblot显示全肠外营养组肝组织中相关凋亡蛋白酶PARP、caspase-9和-7蛋白酶原被活化,Bcl-2蛋白表达量下调,Bax蛋白量表达上调;同时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至胞浆内,使胞浆内细胞色素C表达水平升高。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全肠外营养组Bax表达上调。结论全肠外营养可以损伤肝组织,并通过线粒体应激信号传导通路诱导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6.
永生化骨骺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永生化骨骺软骨细胞与原代骨骺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为细胞替代疗法治疗小儿身材矮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SV40LTag诱导骨骺软骨细胞永生化,经G418稳定筛选后,观察细胞形态,应用MTT、血清依赖性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裸鼠致瘤试验分析其生物学性状。结果原代软骨细胞体外传代至第6代左右即出现衰老现象,而转化软骨细胞可连续传代,未出现衰老迹象。转化软骨细胞更趋向于长梭形。两者的生长曲线比较相似,但转化软骨细胞的饱和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软骨细胞。两者都对血清有依赖性,都为二倍体核型,均不能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经8周观察两者都不能使裸鼠致瘤。结论永生化骨骺软骨细胞为良性转化,为转基因细胞移植治疗身材矮小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安全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犬双侧上颌骨前牵引的不同时期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其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龄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上颌骨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牵引过程包括15d牵引期和20d固定期,牵引力为800g。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分组处死动物,取双侧眶下神经,制成常规切片,光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果:随着牵引的进行,上颌骨明显前移,眶下神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牵引结束时神经损伤最严重;固定期神经出现修复性变化。结论:双侧上颌骨前牵引对眶下神经可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的形态结构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8.
不同溶剂的酒石酸酸蚀对黏结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用不同溶剂的酒石酸酸蚀牙釉质表面对黏结强度的影响。方法40颗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10%的酒石酸水溶液、10%酒石酸乙醇水溶液、10%酒石酸丙酮水溶液及37%磷酸酸蚀(对照组)前磨牙颊面牙釉质表面后,用京津釉质黏合剂黏结舌侧扣。通过电子万能实验机测量记录舌侧扣在轴向拉力作用下脱位的张力强度。结果用37%磷酸酸蚀、10%的酒石酸水溶液酸蚀、10%酒石酸乙醇水溶液酸蚀、10%酒石酸丙酮水溶液酸蚀牙釉质后,京津釉质黏合剂黏结舌侧扣脱位的张力强度分别为(4.12±1.11)MPa、(4.42±1.64)MPa、(2.57±0.75)MPa、(2.65±1.22)MPa,4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溶剂的酒石酸酸蚀对黏结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4年手术治疗的距骨颈骨折12例,总结其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14d伤口拆线出院,无伤口感染、不愈合或皮肤坏死发生。12例患者中有10例获得随访,随访7个月至5年,平均3年4个月。按Hawkins标准优2例、良7例、中1例,创伤性骨关节炎4例,距骨无菌性坏死2例。结论对于复位不理想的距骨颈骨折应积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强调骨折的解剖复位,避免术后过早负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各类骨性错(牙合),观察临床矫治效果.方法:前牙开(牙合)病例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12例,骨性Ⅱ类错(牙合)7例,均采用MEAW技术进行前牙覆(牙合)、覆盖的矫治以及磨牙关系的调整.结果:2例前牙开(牙合)病例前牙覆(牙合)平均增加6mm;7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病例覆(牙合)覆盖平均减小3.62 mm和4.5 mm;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覆盖平均改变4.14 mm.结论:MEAW技术在骨性错(牙合)病例的非手术方法矫治上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