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12篇
  免费   3198篇
  国内免费   1615篇
耳鼻咽喉   223篇
儿科学   585篇
妇产科学   157篇
基础医学   1968篇
口腔科学   585篇
临床医学   3495篇
内科学   2418篇
皮肤病学   387篇
神经病学   483篇
特种医学   1164篇
外科学   2624篇
综合类   8535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预防医学   3732篇
眼科学   373篇
药学   3490篇
  46篇
中国医学   3516篇
肿瘤学   1133篇
  2024年   390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886篇
  2021年   1082篇
  2020年   1047篇
  2019年   540篇
  2018年   599篇
  2017年   800篇
  2016年   623篇
  2015年   1053篇
  2014年   1439篇
  2013年   1765篇
  2012年   2726篇
  2011年   2852篇
  2010年   2680篇
  2009年   2348篇
  2008年   2579篇
  2007年   2361篇
  2006年   2154篇
  2005年   1683篇
  2004年   1225篇
  2003年   1044篇
  2002年   766篇
  2001年   761篇
  2000年   597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索偏侧咀嚼对紧咬牙运动时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左、右侧偏侧咀嚼患者各7例,在紧咬牙运动时采集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对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数据。结果7例左侧偏侧咀嚼患者中有4例出现海马旁回的激活,而右侧偏侧咀嚼患者均未见海马旁回的激活。结论发现了左侧偏侧咀嚼患者紧咬牙运动可激活与人类学习记忆能力有重要关系的海马旁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Balb/c胎鼠下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增殖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方法: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和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bFGF和EGF对外胚间充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0.1-100ng/mL bFGF,0.1-10ng/mL EGF对细胞有促增殖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两种生长因子均在10ng/mL浓度时作用最强,并于培养第5d达到促增殖高峰。结论:bFGF和EGF能促进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Cortisomol糊剂和AH plus糊剂在慢性尖周炎的根管治疗术一次法后的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门诊需要做根管治疗的102例110个牙随机分为Cortisornol糊剂组54个牙和AH plus糊剂组56个牙.常规根管预备后,两组分别用Cortisomol糊剂和AH plus糊剂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根管充填.结果:治疗后1~7 d Cortisomol糊剂组术后反应率较AH plus糊剂组要低(P<0.05),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rtisomol糊剂用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后反应较轻,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与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瘤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通过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深入考察、分析,认为要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在早期(增生初期)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血管瘤存在2个快速生长期,其发生以及持续的时间是明确的.虽然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策略的选择仍存在争议,但治疗的关键还是早期进行干预,尤其是第1个快速生长期,是控制血管瘤的最佳时机和不可丧失的关键期,应采取积极措施,使血管瘤的增生受限和停止,而不进入第2个快速生长期.对病情和所处病期的明确诊断以及对病程的确切预期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可以采用激光、硬化剂注射、口服激素等治疗手段.有效控制或治愈血管瘤.本文着重对激光、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方案进行讨论,认为周密的计划和精确的操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对人牙周韧带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在壳聚糖-磷酸三钙(chitosan/tricalcium phosphate,CTCP)支架材料上附着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一定体积的CTCP支架材料置96孔培养板内,取第5代hPDLC接种在材料表面。实验组加入含PDGF-BB的DMEM培养液,使得PDGF-BB终浓度分别为1ng/mL、10ng/mL和100ng/mL;对照组仅加入DMEM培养液。孵育24h及72h后分别对材料上的细胞计数;72h后对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PDGF-BB组培养24h后均可促进hPDLC在CTCP支架材料上的附着,呈浓度依赖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0ng/mL为最有效浓度;同时培养72h后各浓度PDGF-BB组均能促进hPDLC在CTCP支架材料上的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PDGF-BB组较对照组hPDLC在材料上附着数量增加,伸展更充分。结论:hPDLC在CTCP支架材料上的附着和增殖可被PDGF-BB所增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2个年龄组大鼠牙受正畸力后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6周龄和12周龄雌性Wistar大鼠各20只,采用粘结剂联合磨沟周位法在上颌安装正畸加力装置,牵引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每周提取大鼠实验牙及对照牙的龈沟液,应用SDS-PAGE、Western印迹和Gel-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龈沟液中MMP-1与MMP-9含量的改变.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各周龈沟液中MMP-1和MMP-9的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6周龄组大鼠和12周龄组大鼠龈沟液中MMP-1及MMP-9含量的基础水平以及在加力第1周时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12周龄组比6周龄组稍高.加力早期,12周龄组大鼠MMPs含量增长速度快于6周龄组;后期,12周龄组大鼠较6周龄组大鼠的MMPs含量下降速度慢.结论:12周龄大鼠受正畸力后,龈沟液中MMPs的表达较6周龄组高,12周龄大鼠较6周龄大鼠的正畸牙根吸收可能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丙泊酚与七氟烷分别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麻醉组(丙泊酚组)及七氟烷联合硬膜外组(七氟烷组),观察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丙泊酚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及麻黄碱应用量优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认知功能恢复及IL-6抑制情况均高于七氟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麻醉便于麻醉医师术中管理,同时可降低结肠癌患者围术期治疗所致不适,对围术期快速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最初被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抗胆碱能药物作为重要的术前用药,其术前应用是保证临床麻醉安全实施的重要措施,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抗胆碱能药物种类较多,作用机制不同,术前规范并合理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防范麻醉及手术因素所致的风险,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术前抗胆碱能药物使用,受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托,本专家共识邀请省内相关领域麻醉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共识及指南,结合各中心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临床实践经验,从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麻醉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选择与考虑、抗胆碱能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金华  张毅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0):1342-1346
目的:探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感觉统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因子影响.方法:按照接受治疗方案不同将8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感觉统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神经功能因子[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6]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0%vs.74.42%,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I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RBAN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100B、MBP、NSE、TNF-α、IL-2、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感觉统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较显著,可通过调节患者神经功能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提升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