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32篇
  免费   2707篇
  国内免费   1614篇
耳鼻咽喉   367篇
儿科学   452篇
妇产科学   114篇
基础医学   1600篇
口腔科学   441篇
临床医学   3036篇
内科学   2188篇
皮肤病学   283篇
神经病学   638篇
特种医学   10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066篇
综合类   6674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2657篇
眼科学   277篇
药学   3164篇
  61篇
中国医学   2382篇
肿瘤学   1316篇
  2024年   216篇
  2023年   502篇
  2022年   1304篇
  2021年   1549篇
  2020年   1233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700篇
  2017年   788篇
  2016年   647篇
  2015年   1015篇
  2014年   1253篇
  2013年   1519篇
  2012年   2193篇
  2011年   2191篇
  2010年   2014篇
  2009年   1672篇
  2008年   1740篇
  2007年   1636篇
  2006年   1477篇
  2005年   1108篇
  2004年   782篇
  2003年   659篇
  2002年   448篇
  2001年   495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侧、Garden分型、损伤至手术前时间、术前是否牵引、内固定是否取出、股骨头后倾角度、是否有股骨颈皮质粉碎、术后负重活动时间、复位质量等,并分析上述指标对术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的影响。结果青壮年患者发生术后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与Garden分型、内固定是否取出、股骨头后倾角度、股骨颈皮质粉碎情况、复位质量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内固定是否取出、复位质量、股骨头后倾角度与术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关系密切(P<0.05)。结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内固定是否取出、复位质量、股骨头后倾角度与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CD34 细胞在卵白蛋白(OVA)致敏小鼠、哮喘小鼠中的表达及布地奈德(BUD)吸入对哮喘小鼠CD34 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致敏组、哮喘组、BUD干预组、正常对照组。用OVA进行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常规检测骨髓、外周血中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结果致敏小鼠骨髓中CD34 细胞比例为(3.99±1.37)%,较正常小鼠[(2.33±1.27)%]明显增加;外周血中CD34 细胞比例为(1.58±0.63)%,与正常小鼠[(1.50±1.04)%]相比,未见明显变化。哮喘小鼠骨髓中CD34 细胞比例为(5.64±1.87)%,与致敏小鼠相比进一步升高;外周血中CD34 细胞比例为(2.91±1.27)%,与正常小鼠相比亦有明显增加;布地奈德吸入后,骨髓、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分别为(3.77±1.81)%和(1.76±1.06)%,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小鼠在OVA致敏状态下骨髓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增强,OVA激发后哮喘状态下其表达进一步增强,同时,外周血中CD34 细胞比例也明显增高。布地奈德可以抑制哮喘小鼠骨髓、外周血中CD34 细胞的增殖表达。  相似文献   
33.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矫形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关于TXA在AIS患者矫形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回顾性对照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RCS)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从建库至2023年12月,语种不限。由研究者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RCT文献使用Cochrane评价表进行评估,RCS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评估,然后提取各研究中的结局指标,包括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手术时间、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将所提取的数据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评价,评估TXA在AIS患者矫形术中应用的效果。结果:共纳入8篇RCT文献和5篇RCS文献,均为高质量文献,共计855例患者,其中TXA组439例,对照组4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XA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310.8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331.91,-289.72),P<0.01];总失血量低于对照组[MD=-431.92,95%CI为(-568.72,-295.13),P<0.01];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MD=-59.87,95%CI为(-63.98, -55.75),P<0.01];输血率低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0.17,95%CI为(0.05,0.53),P=0.003];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MD=-5.94,95%CI为(-10.73,-1.14),P=0.02];术后Hb值高于对照组[MD=-0.40,95%CI为(-0.26,0.54),P<0.01];均无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TXA可有效减少AIS患者矫形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手术时间,维持术后Hb水平,且不会增加血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4.
纤维桩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几十年来,随着桩冠和桩核加冠修复技术的发展,铸造金属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近年来,纤维桩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较好的机械性能、美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使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现就纤维桩的分类及性能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使用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及引产后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2016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有阴道分娩条件和意愿的59例宫颈未成熟的足月瘢痕子宫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分娩的67例足月非瘢痕子宫宫颈未成熟的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比较两组的母婴结局.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的年...  相似文献   
36.
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2005年,我院应用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25例C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7.
急性心肌梗死自溶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自溶(SR)现象,探讨SR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观察205例未予静脉溶栓治疗,直接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根据TIMI血流分为自溶组(前向血流TIMI 2-3级)和非自溶组(前向血流TIMI 0-1级),分析其临床和造影特点,并寻求发生SR的影响因素。结果自溶组共49例(23.9%)。与非自溶组比较,一般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溶组发生梗死前心绞痛的比例较高(38.8%比22.4%,P〈0.05)。而非自溶组多支病变和存在侧支循环的比例高于自溶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则提示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是发生SR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R是AMI患者较常见的现象,其独立影响因素是多支病变和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硬脂酸纳米吗啡(SLN-M)单次注入大鼠硬膜外腔后的镇痛效应.方法 选择硬膜外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A组(假给药组):经硬膜外腔给予硬脂酸纳米(SLN);B1组与B2组:分别给予0.2及1 mg普通吗啡;C1组与C2组:分别给予含0.2及1 mg吗啡的SLN-M.用药后测定热痛阈值评价镇痛效果,以最大镇痛效应(MPE)表示,以SpO2、角膜反射的变化、僵直症的发生率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B1与C1组及B2与C2组的MPE最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时间延长,B1与B2组MPE逐渐下降,12 h后开始显著低于C1与C2组(P<0.05).B1与B2组达到MPE最高值的时间显著快于C1与C2组(P<0.05),但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B1与B2组SpO2显著低于C1与C2组(P<0.05),角膜反射的变化和僵直症的发生率要高于C1与C2组(P<0.05),且与吗啡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硬膜外腔单次给予SLN-M后可达到与普通吗啡一样的镇痛效果,有效镇痛时间明显延长,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9.
Intussusception mostly occurs in childhood and is rare in adults. Although intussusception can occur in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astroduodenal intussusception caused by a gastric tumor is relatively un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 PubMed search identified 24 published cases of gastroduodenal intussusception caused by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hat we missed other cases not included in PubMed.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gastroduodenal intussusception caused by gastric GIST in an 85-year-old man. He came to the hospital because of recurrent black stools. Plai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indicated a mass in the gastric antrum, with slight enhancement in the arterial phase on enhanced CT scan. He was diagnosed with GIST. In addition, images indicated that the mass overlapped into the duodenum, and gastroduodenal intussusception was thus considered. Gastroscopy showed a huge mass in the gastric body. According to the gastroscopy and CT results, gastroduodenal intussusception caused by a gastric tumor was considered. The patient underwent complete surgical removal, which revealed a mass originating from the gastric antrum and overlapping into the duodenum.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intermediate-risk gastric GIST. The patient was followed up for 4 months without tumor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4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红花微乳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方法:采用色谱柱:Diamonsil C18(2)5μm,250mm×4.6mm;流动相:甲醇-0.4%的磷酸水溶液(三乙胺调至pH=3.3)为30∶70;检测波长:402nm;柱温:室温。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0.3128~3.128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结论:本测定方法快捷,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