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55篇
  免费   4624篇
  国内免费   2968篇
耳鼻咽喉   435篇
儿科学   405篇
妇产科学   329篇
基础医学   3790篇
口腔科学   688篇
临床医学   5091篇
内科学   5352篇
皮肤病学   502篇
神经病学   1754篇
特种医学   19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881篇
综合类   8070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3281篇
眼科学   881篇
药学   4304篇
  34篇
中国医学   2680篇
肿瘤学   2898篇
  2024年   199篇
  2023年   896篇
  2022年   2018篇
  2021年   2429篇
  2020年   1967篇
  2019年   1451篇
  2018年   1518篇
  2017年   1478篇
  2016年   1325篇
  2015年   2010篇
  2014年   2415篇
  2013年   2529篇
  2012年   3244篇
  2011年   3528篇
  2010年   2581篇
  2009年   2122篇
  2008年   2288篇
  2007年   2271篇
  2006年   1982篇
  2005年   1819篇
  2004年   1201篇
  2003年   979篇
  2002年   834篇
  2001年   650篇
  2000年   586篇
  1999年   555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349篇
  1996年   293篇
  1995年   244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40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7篇
  1975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基于鼻咽癌放疗前后的MRI图像,观察放疗后腮腺及颌下腺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基于轴位T2W压脂图像,逐层手动勾画各唾液腺边界,以面积求和法获得各腺体体积,计算放疗后首次随访(3个月)、1年及2年的唾液腺萎缩率。采用配对t检验对放疗后3个月患、健侧腮腺及颌下腺萎缩率进行比较。患、健侧腮腺及颌下腺萎缩率随时间变化(3个月、1年、2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1放疗后3个月患、健侧腮腺及颌下腺萎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侧及健侧腮腺萎缩率均明显大于颌下腺(P均0.05)。2放疗后3个月、1年及2年患、健侧腮腺萎缩率均逐渐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健侧颌下腺萎缩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腮腺体积下降较颌下腺更加明显,患、健侧唾液腺体积变化无明显差异;长期随访显示腮腺体积呈恢复趋势,而颌下腺体积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制备相变高分子微球,观察其增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裸鼠骨肉瘤模型的效果。方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微球,检测其形态、结构、粒径电位及相变条件;建立裸鼠骨肉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不予处理)、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1、2、3(注射稀释倍数分别为5、10、20倍的Pct-MP溶液),处理后立即用海级星对肿瘤进行辐照。于辐照后即刻和72h提取标本并观察坏死面积、行HE染色,并对72h提取的标本的坏死周边组织进行细胞增殖和凋亡测定。结果成功制备相变高分子微球;HIFU辐照后即刻提取的标本,实验组1、2的坏死面积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实验组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h后提取的标本,实验组1、2的坏死面积进一步扩大、与辐照后即刻提取的标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FU辐照72h后,实验组1、2、3与对照组间坏死周边组织的凋亡和增殖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骨肉瘤裸鼠模型中,自制相变高分子微球能够增强HIFU对于骨肉瘤的消融效果,增强作用与微球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994.
胃癌除了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之外,尚可见到一些特殊组织学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病例,如神经内分泌癌、肝样腺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等,因其具有特殊的诊治措施及预后,临床工作中我们应予重视.本文就上述四种特殊类型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明确肝外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并发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风险,为胆道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BM等数据库,查找胆道结石以及胆囊结石并发ICC风险的队列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软件对所获得研究数据行Meta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采用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6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包括123 713例患者,其中ICC 4 753例,无瘤对照118 9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胆管结石为ICC发病的高危因素(OR:17.64,95% CI:11.14 ~27.95),除外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ICC发病风险仍较高(OR:11.79,95% CI:4.17~ 33.35).此外,胆囊结石也是ICC发病危险因素(OR:2.07,95% CI:1.17 ~3.67).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均为ICC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预防性镇痛方案在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61例患者行前瞻性随机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预防性镇痛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包括传统胃大部分切除联合毕Ⅱ式吻合术,或全胃切除联合食管空肠吻合术,术后均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预防性镇痛组开腹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和帕瑞昔布200 mg静脉注射,开腹前、入腹后、关腹时在腹壁切口周围浸润注射0.5%罗哌卡因7~8 mL,术后连续3d口服塞来昔布.对照组仅在术后给予静脉留置管泵注入镇痛剂.记录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每天下床活动时间>8h的患者例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态分布数据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x2检验.结果 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161例,分为预防性镇痛组(87例)和对照组(74例).预防性镇痛组患者术后第1、2、3天VAS评分分别为(2.8±0.6)分、(2.6±0.4)分、(1.8±0.4)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3±0.5)分、(4.2±0.6)分、(2.4±0.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5,P<0.05).预防性镇痛组患者术后第1、2、3天每天下床活动时间>8h的例数分别为8、17、20例,对照组分别为0、3、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0,10.26,3.16,P<0.05).预防性镇痛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1 ±24)h、(61 ±24)h、(5.5 ±3.0)d,对照组分别为(71 ±23)h、(83±30)h、(6.3±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5.04,0.17,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顺利康复,未出现呼吸抑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胃癌患者施行胃癌根治术围术期采用预防性镇痛方案,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临床试验注册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为ChiCTR-TRC-11001440.  相似文献   
997.
尤昊  赵旭辉  魏忠  戴寅  谢钊 《安徽医学》2015,36(12):1470-1472
目的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70例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组(46例)和单纯手术组(24例)。新辅助化疗组患者进行3个周期的 XELOX 方案新辅助化疗再行手术,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胃癌切除手术,观察评估化疗疗效并对比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3.04%。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 R0切除率为94.48%,R1或 R2切除率为6.52%,单纯手术组患者的 R0切除率为70.83%,R1或 R2切除率为29.17%,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 R0切除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 <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XELOX 方案可作为有效的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方案,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根治率和切除率。  相似文献   
998.

INTRODUCTION

Schwannomas that arise within the muscle plane are called intramuscular schwannomas. The low incidence of these tumours and the lack of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s mak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difficult. Herein,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with intramuscular schwannomas. We present details of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radiolog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tumour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December 2013, 29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for histologically proven schwannoma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Singapore. Among these 29 patients, eight (five male, three female) had intramuscular schwannomas.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e eight patients was 40 (range 27–57) years.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feature was a palpable mass. The mean interval between surgical treatment and the onset of clinical symptoms was 17.1 (range 4–72) months. Six of the eight tumours (75.0%) were located in the lower limb, while 2 (25.0%) were located in the upper limb.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any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deficits. Tinel’s sign was present in one patient.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showed that the findings of split-fat sign, low signal margin and fascicular sign were present in all patients. The entry and exit sign was observed in 4 (50.0%) patients, a hyperintense rim was observed in 7 (87.5%) patients and the target sign was observed in 5 (62.5%) patien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microsurgical excision of the tumour and none developed any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deficits.

CONCLUSION

Intramuscular schwannomas demonstrate the findings of split-fat sign, low signal margin and fascicular sign on MR imaging. These findings are useful for the radiological diagnosis of intramuscular schwannoma.  相似文献   
999.
李昊  彭文辉  朱梦云  陈维  李伟明  张毅  徐亚伟 《上海医学》2015,(3):193-195,198,196,197
目的评价普拉格雷与高剂量氯吡格雷治疗高残留血小板反应(HTPR)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xcerpt medical database)和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关于治疗HTPR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应用RevMan 5.0和Stata 12.0软件系统评估高剂量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治疗HTPR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纳入6项临床试验共242例患者。普拉格雷组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高剂量氯吡格雷组[加权均数差(WMD)=-86.50,95%CI为-108.53~-64.47,P<0.01],而HTPR率低于高剂量氯吡格雷组(OR=0.13,95%CI为0.07~0.23,P<0.01)。安全性比较中,普拉格雷并未有增加总的出血风险(OR=1.69,95%CI为0.67~4.25,P=0.27),但普拉格雷组发生小出血的风险增加(OR=3.11,95%CI为0.98~9.82,P<0.05)。结论对于HTPR患者,普拉格雷较高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更为有效,且未增加总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的营养状况,探讨其存在的逆流行病学现象,为进一步提出针对性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人体测量、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综合评估11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结果 根据SGA评分,55.75%(63例)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营养不良患者占44.25%(50例),其中39.82%(45例)为轻-中度营养不良,4.42%(5例)为重度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组患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动静脉瘘对侧上臂周径(MAC)、上臂肌围(MAMC)低于营养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不良组总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较营养良好组低,其中TG、PA、Scr、BU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甲状旁腺素(PTH)较营养良好组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比例偏高,且MHD患者营养不良是导致其逆流行病学现象的原因之一,建议根据MHD患者具体的病理生理特点来调整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