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32篇
  免费   7438篇
  国内免费   3768篇
耳鼻咽喉   503篇
儿科学   1359篇
妇产科学   374篇
基础医学   4187篇
口腔科学   1319篇
临床医学   9192篇
内科学   5819篇
皮肤病学   801篇
神经病学   1146篇
特种医学   2779篇
外科学   6286篇
综合类   20912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9111篇
眼科学   610篇
药学   9051篇
  80篇
中国医学   7406篇
肿瘤学   3088篇
  2024年   308篇
  2023年   883篇
  2022年   2335篇
  2021年   2986篇
  2020年   2417篇
  2019年   1347篇
  2018年   1477篇
  2017年   1982篇
  2016年   1498篇
  2015年   2964篇
  2014年   3805篇
  2013年   4710篇
  2012年   6839篇
  2011年   7072篇
  2010年   6699篇
  2009年   5902篇
  2008年   6067篇
  2007年   5605篇
  2006年   4973篇
  2005年   3986篇
  2004年   2770篇
  2003年   2160篇
  2002年   1633篇
  2001年   1548篇
  2000年   1123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三维立体培养法诱导去分化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重新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藻酸盐三维立体培养法及离心管聚集体诱导培养法促进去分化的永生化软骨细胞第50代(IHACs50)重新表达软骨细胞的Ⅱ型胶原标志性表型。方法利用藻酸盐三维立体培养法以及离心管聚集体诱导培养法分别诱导培养去分化的永生化人关节软骨细胞第50代,然后用Ⅰ、Ⅱ、Ⅲ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Ⅱ型胶原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胶原定量检测该永生化软骨细胞的Ⅱ型胶原表型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T-PCR检测分别提示藻酸盐三维立体培养法和离心管聚集体诱导培养法使去分化永生化人关节软骨细胞的Ⅱ型胶原染色阳性以及621 bp的Ⅱ型胶原mR- NA表达,Western blot和3H-脯氨酸标记SDS-PAGEⅡ型胶原定量检测发现前者促进Ⅱ型胶原分泌较后者多。结论去分化永生化人关节软骨细胞可以经不同的诱导方法而重新表达Ⅱ型胶原表型,藻酸盐三维立体培养法因与软骨细胞的生理环境相似,故促进Ⅱ型胶原重新表达较多。  相似文献   
92.
缺氧诱导因子-l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lα)是近来发现的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种缺氧应答调控因子,在调节缺氧诱导的基因表达中起关键性作用。它可调节表达多种靶基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对改善脑缺氧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恢复、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减少细胞凋亡等起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对HIF-lα及其靶基因的研究,可能为临床治疗脑缺氧缺血性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3.
目的:为了探讨非依赖型糖尿病全血低切变率粘度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1例非依赖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低切率粘度值进行了检测,并对其结果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91例非依赖型糖尿病低切变率粘度值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非依赖型糖尿病全血低切变率粘度增高,可造成微血管循环障碍,是非依赖型糖尿病易形成心梗、脑梗及其他微血管病的一种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9-2003年期间45例确诊未治的鼻咽原发癌活检组织标本,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MIF和VEGF表达,计数癌组织中新生血管热区的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IMD),并将各检测指标与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相联系.[结果]鼻咽原发癌组织中,癌细胞M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71%(32/4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MIF和IMD水平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29,P=0.026,MIF阳性组的IMD计数为(35.1±13.3)/高倍视野,明显高于MIF阴性病例的(20.9±10.2)/高倍视野,P=0.003.以Schmincke型生长方式分布的癌细胞MIF表达水平(67.4%±35.2%)高于以Regaud型方式分布的癌细胞(32.9%±29.7%),P=0.007.癌细胞MIF与VEGF表达以及IMD计数均显示正相关关系,P<0.05.但癌细胞VEGF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及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MIF在鼻咽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可能是影响肿瘤性微血管生成和癌细胞VEGF表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对94例ABP患者进行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ABP合并胆囊结石的59例行行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总管结石14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同时置入鼻胆管引流(ENBD),其中3例联合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1例行ERCP EST,联合LC治疗。结果全组术后再次发作胰腺炎1例,胆道出血1例,均为ERCP EST患者;另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5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全组有效率100%。结论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应用于治疗ABP效果好。微创技术是目前ABP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6.
臂丛神经闭合性损伤和肿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臂丛神经闭合性损伤和肿瘤中的价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查和诊断6例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与3例臂丛神经肿瘤,随机选择1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臂丛神经的正常超声图像。结果高频超声显示斜角肌间隙和锁骨下动脉是臂丛神经检查的重要解剖标志,正常臂丛神经长轴显示多条线性平行回声,短轴呈圆形中等回声,内有点状弱回声,C5-7和上、中干显示率为100%(12/12),C8、T1和下干显示率为83.3%(10/12)。6例臂丛神经损伤显示神经增粗水肿,部分正常束状回声消失或不连续,内部点线回声不清,呈略低回声与周围软组织粘连。3例臂丛神经肿瘤显示为实性瘤样低回声与臂丛神经相连续,其内有血流信号,其中2例为超声检查最早诊断。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检查臂丛神经闭合性损伤和肿瘤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合理性。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65~79岁,平均(70.6±2.3)岁;Evans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15例,Ⅳ型8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68~90岁,平均(74.2±3.8)岁;EvansⅠ型3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1例,Ⅴ型3例。临床观察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部运动功能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34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愈合时间DHS组为(13.0±2.7)周,外固定支架组为(12.3±3.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价:DHS组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2例;外固定支架组优12例,良8例,可8例,差5例。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外固定支架组较DHS组安全简便,术后疗效DHS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  相似文献   
98.
后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损伤后宜早期干预,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治疗效果。而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是现有技术水平上最为理想的选择。本文就国内现有的应用较多的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的重建术式、不同重建材料及重建固定技术进行总结和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初步分析人源性多肽pCM-19的抗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掺入破损细胞膜的原理,采用流式荧光激活细胞分析(FACSc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pCM-19对靶菌膜的作用机制。结果:FACS分析法结果显示pCM-19处理后的大肠杆菌PI着染细菌比例明显高于未处理组,并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PI着染BL-21菌比例增大,20min时达最高水平,20min以后反而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pCM-19处理后的大肠杆菌有明显的表面形态学的改变,如细菌体积缩小、细菌表面出现皱缩、凹陷似有孔洞形成。结论:人源性多肽pCM-19可能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和(或)细胞膜,通过改变其通透性而发挥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价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治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此改良术式与常规术式不同之处在于增加分离提上睑肌腱膜的长度(22mm)和宽度(16mm),腱膜在睑板上固4对缝线,以增加其牢固度],共治疗上睑下垂57例68眼,其中轻度13例13眼,中度38例47眼,重度6例8眼。结果术后4~36个月随访,治愈48例59眼,欠矫9例9眼,无过矫病例。结论该提上睑肌缩短术与常规手术比较有改进,术后的睑缘高度易保持在上方角膜缘,弧度与健侧对称,不易形成眼角畸形,能较好提高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