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416篇 |
免费 | 7665篇 |
国内免费 | 38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7篇 |
儿科学 | 1360篇 |
妇产科学 | 377篇 |
基础医学 | 4309篇 |
口腔科学 | 1332篇 |
临床医学 | 9304篇 |
内科学 | 5881篇 |
皮肤病学 | 846篇 |
神经病学 | 1156篇 |
特种医学 | 2808篇 |
外科学 | 6349篇 |
综合类 | 21218篇 |
现状与发展 | 15篇 |
预防医学 | 9540篇 |
眼科学 | 613篇 |
药学 | 9155篇 |
85篇 | |
中国医学 | 7942篇 |
肿瘤学 | 31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7篇 |
2023年 | 1059篇 |
2022年 | 2479篇 |
2021年 | 3131篇 |
2020年 | 2583篇 |
2019年 | 1492篇 |
2018年 | 1582篇 |
2017年 | 2075篇 |
2016年 | 1571篇 |
2015年 | 3032篇 |
2014年 | 3861篇 |
2013年 | 4750篇 |
2012年 | 6842篇 |
2011年 | 7092篇 |
2010年 | 6703篇 |
2009年 | 5913篇 |
2008年 | 6057篇 |
2007年 | 5595篇 |
2006年 | 4949篇 |
2005年 | 3970篇 |
2004年 | 2765篇 |
2003年 | 2153篇 |
2002年 | 1639篇 |
2001年 | 1542篇 |
2000年 | 1124篇 |
1999年 | 364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8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背景 颈肩痛的全球疾病经济总负担排名第21名,及时采取规范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治疗疾病,缓解患者的疼痛。运用目标成就评量法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目的 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分析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措施在慢性颈肩痛人群中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8—9月,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62例慢性颈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长海痛尺表及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的调查表。将纳入的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131)和干预组(n=131)。对照组接受单纯针灸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中医健康管理措施,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个月。2020年11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估调查。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失访9例,最终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22例颈肩痛患者。两组干预后GAS得分分别为(51.20±7.81)、(42.94±7.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分别有92例(75.4%)、44例(36.1%)患者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992.
背景 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卒中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在中老年患者中十分普遍。卒中患者由于自身躯体与心理的变化,其FD的影响因素可能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后并发FD的中老年患者180例,住院期间采用自拟消化不良症状积分量表对患者FD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按照量表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FD组(评分≤7分,n=115)和中重度FD组(评分>7分,n=6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180例患者FD症状评分3~12分,平均(7.2±1.7)分,其中115例(63.9%)患者症状评分≤7分,65例(36.1%)患者症状评分>7分。不同年龄(43~55岁、>55岁)和卒中病程(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缺血性卒中患者FD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3~55岁〔OR=3.367,95%CI(1.399,8.104),P=0.007〕以及丘脑梗死〔OR=2.111,95%CI(1.038,4.290),P=0.039〕是缺血性卒中后F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43~55岁和丘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F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FD发展的依据,为临床医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FD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与耐药性中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作用。方法选取铜绿假单胞菌野生型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PAO1)展开研究,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PA的BF形成中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清除作用,采用PA运动试验检测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运动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结构及存活情况的影响。结果 人杀菌肽LL-37MIC值为64mg/L、绿原酸MIC值为256mg/L、c-di-GMPMIC值为32mg/L,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的OD590nm值明显降低,且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不同气腹压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ACC)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ACC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行LC治疗,对照组术中维持常规气腹压(12~15 mmHg),观察组术中维持低气腹压(7~8 mmHg)。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24 h对两组肝功能及内皮细胞损伤相关因子进行检测对比。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4 h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 2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素1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术中维持低气腹压在术野清晰度、疗效、安全性方面与正常气腹压效果相当,且有助于促进患者...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分析榆林市高新区儿童体格发育状况,为促进榆林市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高新区4所小学在校学生,共3 180人。检测身高、体重、坐高、胸围、腰围、视力等身体发育指标,由医务人员一对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测量。结果 榆林市高新区6~12岁儿童的身体发育各项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各个年龄段男童、女童的身高和体重,均高于2005年制定的全国同龄儿童标准(均为P<0.05);6~12岁男童身高平均值范围为125~156 cm,女童身高平均值范围为123~156 cm,10岁之前,各年龄段男童均高于女童(均为P<0.05);各个年龄段男童坐高个体差异较大,女童分布比较集中,在10岁之前,各年龄段男童身高均高于女童(均为P<0.05);6~12岁男童体重平均值范围为26.53~50.30 kg,女童体重平均值范围为24.65~48.02 kg,12岁之前,各年龄段男童高于女童(均为P<0.05),男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为19.53%,高于女生的15.40%,表现在9~、10~岁;各个年龄段男童胸围分布比较分散,女童较男童集中,在12岁之前,各年龄段男童均高于女童(均为P<0.05);各个年龄段男童的腰围分布较分散,女童分布较集中,各年龄段男童均高于女童(均为P<0.05)。结论 榆林市高新区儿童的各种生长发育指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符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但超重和肥胖率较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6.
997.
铜诱导神经元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铜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的凋亡以及Bax、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铜沉积对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的损伤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醋酸铜(0、2、20、40、80、160、240、320μmol/L)诱导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48 h。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PI和Annexin-V/PI法检测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ting测定细胞Bcl-2、Bax、caspase-3表达。结果神经元细胞活力随醋酸铜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醋酸铜低浓度诱导组(0~80μmol/L),神经元凋亡数随铜浓度的增加而增多(P<0.01);caspase-3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下降(P<0.01)。醋酸铜高浓度诱导组(≥160μmol/L),神经元坏死较凋亡更为明显。结论Bax、Bcl-2、caspase-3在低浓度铜诱导神经元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神经元凋亡或死亡导致神经元减少可能与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998.
背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与癌症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癌症患者的照护需求也随之增加,家庭照护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照护行为和经历会给家庭照护者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因此系统且全面地对中国癌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照护经历和体验进行研究是极其必要的。目的系统整合与评价中国癌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照护经历与体验。方法2021年1—5月,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Grew Literature in the Health Sciences、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与中国癌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经历有关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05-23。采用2016版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纳入符合标准的质性研究,并采用质性Meta整合的方法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质性研究19篇(中文6篇和英文13篇),共计295例研究对象(家庭照护者)。其中,9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为A级,偏倚风险很低;10篇评价结果为B级,偏倚风险较低。通过对19篇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整合分析,归纳整合为3个一级主题和15个二级主题,3个一级主题分别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需求、照护的负担和照护的正向积极作用。结论通过对中国癌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照护经历的质性Meta整合,深入、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癌症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经历。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助力完善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需求的医疗体制建设;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加强影响照护经历的积极因素,并且进行死亡和生命教育等干预措施来减轻文化因素对照护经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9.
背景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及血管事件的主要高危因素,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具有降压作用,但目前缺乏真实世界研究的针刺降压证据。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活血散风针刺法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0 78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使用活血散风针刺法分为基础治疗组(n=10 424)和活血散风组(n=357),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新样本,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新样本活血散风组与基础治疗组患者住院的日均血压和清晨血压,以评价活血散风针刺法控制血压的效果。结果PSM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心房颤动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Ur)水平高于活血散风组(P<0.05)。PSM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心房颤动及HCY、TC、TG、HDL、LDL、Cr、U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活血散风组平均收缩压低于基础治疗组(P=0.002);活血散风组舒张压平均水平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治疗方式与入院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532,P=0.775)。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活血散风组清晨收缩压低于基础治疗组(P=0.012);活血散风组清晨舒张压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治疗方式与入院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974,P=0.985)。结论活血散风针刺法可进一步控制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的日均收缩压及清晨收缩压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1型糖尿病(T1DM)患病率逐年增加,其自身免疫的特性易导致患者出现胰腺β细胞破坏和胰岛素缺乏症,进而使患者血糖不易达标。目的应用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FGMS)探讨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为未来临床采取针对性降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85例T1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基线资料,测定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等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是否高于总体均值0.82 mmol/L将患者分为血糖波动高组与血糖波动低组,评估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总分及糖尿病授权简化量表(DES-SF)总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TG、UACR、平均血糖浓度(MEAN)、血糖标准差(SD)、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时间(TIR)、DES-SF得分和SDSCA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MEAN(β=-0.272,P=0.019)、SD(β=-0.300,P=0.009)、MAGE(β=-0.254,P=0.007)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病程是MEAN(β=0.466,P=0.029)的影响因素;HbA1c是MEAN(β=0.416,P<0.001)、SD(β=0.330,P=0.004)、TIR(β=-0.287,P=0.014)、MAGE(β=0.182,P<0.001)的影响因素;UACR是SD(β=0.264,P=0.040)、TIR(β=-0.350,P=0.006)、MAGE(β=0.236,P=0.009)的影响因素;SDSCA总分是MEAN(β=0.416,P<0.001)、SD(β=0.330,P=0.004)、TIR(β=-0.287,P=0.014)的影响因素;DES-SF总分是MEAN(β=-0.271,P=0.045)、TIR(β=0.865,P=0.016)的影响因素。结论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UACR、自我管理行为以及自我管理潜能,临床应根据这些因素为患者制订个体化降糖策略,从而减少患者的血糖波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