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3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21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92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72篇
综合类   312篇
预防医学   14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20篇
  2篇
中国医学   289篇
肿瘤学   9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31.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method of 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 for tick bacterial flora analysis, and to analyze the detection effective of pathogens in tick and capacity of bacterial flora diversity. Methods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gene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Bartonella henselae,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Ehrlichia chaffeensis and templates were choosen by positive PCR result to amplify the DNA extracted from the ticks. One set of primers targeting 16S rRNA gene conserved region were chosen to amplify certain fragments, DNA extraction, PCR reaction, cloning and sequencing. Nucleotide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with GenBank database. Calculated Coverage values of clone library and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Results Sixteen defined genus-or species-bacteria were detected in 103 valid sequences. Eight species were edge type (Clone No. > 5). Three kinds of pathogens were identified (Borrelia burgdorferi, Bartonella henselae and Rickettsia sp). Three kinds of pathogens were not edge type(Clone No. < 5). Coverage value was 96.11%,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as 2.40. Analysis results of cloning sequence showed that tick-parasitic bacteria mainly were α and γ deformation mycetes which accounted for 56.25% (9/16). Conclusions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technology could make relative quantitative of bacterial flora, and detect many kinds of pathogens in tick. It's a goo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pathogens and bacterial flora analysis.  相似文献   
32.
热休克蛋白与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命过程中,当生长发育达到成熟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方面呈现出各种不利于自身健康的退行性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称为衰老。衰老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应激的反应减退,许多有关衰老的分子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蛋白质的结构或基因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女珍颗粒联合佐匹克隆片治疗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的82例更年期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佐匹克隆片,7.5 mg/次,1次/d,睡前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女珍颗粒,6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4周后进行效果对比。结果 经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82.92%,显著低于治疗组95.12%(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降低;多导睡眠监测(PSG)中入睡时间、觉醒时间降低,总睡眠时间增加,睡眠效率提高;睡眠结构中I期时间缩短,II、III期及快速动眼期时间延长(P<0.05),且观察组睡眠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SCL-90、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女珍颗粒联合佐匹克隆片治疗更年期失眠症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失眠症状,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滴丸中的主要成分银杏内酯A、B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制定合理的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的试验设计,10例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银杏内酯滴丸后,按预定时间点采集血样,肝素锂抗凝,离心分离血浆。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样品中银杏内酯A、B的开闭环总质量浓度,以及银杏内酯A、B闭环质量浓度,并应用WinNonlin 6.3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银杏内酯滴丸后,银杏内酯A闭环及开闭环总量的tmax分别为(3.05±1.40)、(3.40±1.22)h,Cmax分别为(84.3±32.8)、(92.2±35.0)ng/mL,Cmax比值为91.4%,AUC0t分别为(636±183)、(753±205)ng·h/mL,AUC0t比值为84.5%,t1/2分别为(13.00±10.30)、(12.90±8.49)h;银杏内酯B闭环及开闭环总量的tmax分别为(3.15±1.42)、(3.35±1.25)h,Cmax分别为(74.10±31.50)、(148.00±60.10)ng/mL,Cmax比值为50.1%,AUC0t分别为(627±202)、(1 410±431)ng·h/mL,AUC0t比值为44.5%,t1/2分别为(13.20±5.83)、(13.7±5.83)h。结论 健康受试者口服银杏内酯滴丸后,银杏内酯A、B吸收速率适中,消除速率适中,在人血浆中银杏内酯A主要以闭环形式存在,而银杏内酯B以开、闭环2种形式存在、暴露量相当。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对比观察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室管膜下瘤和30例星形细胞瘤的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者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病变纵轴长度、椎体数目、生长方式、T1WI信号、T2WI信号、有无强化、边界是否清楚、是否有囊变、是否有脊髓空洞、是否有瘤周水肿的差异.结果 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发病年龄、性别分布、病变部位、T1WI信号、T2WI信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脊髓室管膜下瘤纵轴长度大于星形细胞瘤(t=3.21,P <0.05),椎体数目亦多于星形细胞瘤(t=2.58,P <0.05);脊髓室管膜下瘤多无强化、呈偏心生长、边界清、无囊变及瘤周水肿,与星形细胞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3、10.63、15.42、4.67、13.67,P均 <0.05).两种肿瘤脊髓空洞均少见.结论 肿瘤生长方式、边界及瘤周水肿等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脊髓室管膜下瘤与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07~2019-10该院收治的复杂性阑尾炎患儿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开腹手术组和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每组43例。开腹手术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经脐单孔腹腔镜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 0.05)。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P 0.05)。两组患儿术后第3天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5);但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准确定位坏死阑尾,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单节段或双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轻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23~76岁,平均43.8岁。单节段固定31例,双节段固定14例。术前、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压缩率、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随访13~57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单节段固定组患者满意率93.5%、双节段固定组92.9%。术前单节段固定组椎体压缩率为44.67%±4.6%、双节段固定组45.49%±8.9%,Cobb角分别为24.6°±4.2°、25.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两组椎体压缩率分别为9.34%±5.2%、8.68%±4.5%,Cobb角分别为9.2°±1.6°、8.8°±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椎体压缩率分别为11.83%±4.2%、10.12%±2.5%,Cobb角分别为10.5°±1.3°、9.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第3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35)、(110±42)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0±48)、(380±5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轻中度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单节段与双节段经伤椎固定均能较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和Cobb角,近期随访未发现明显矫正度丢失。双节段经伤椎固定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8.
目的:应用额部皮瓣修复前额皮肤缺损。方法:根据前额缺损情况,利用眶上动脉及滑车上动脉为蒂的额部转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本组5例前额皮肤缺损,缺损范围2cm×2cm~6cm×4cm,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1例供瓣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观察2月~12月,皮瓣色泽正常,存在感觉,额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额部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表浅、血运丰富、易于解剖,切取损伤小、是修复前额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9.
正先天性脊柱畸形是椎体先天发育异常引起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不平衡生长而导致的脊柱畸形~([1])。而半椎体畸形作为椎体形成障碍中的一种,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先天性脊柱侧凸的46%~([2])。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的报道~([3-7]),但以单发半椎体畸形居多,多发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报道相对较少。本院于2015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腰椎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腰椎退变性疾病应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的再手术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5年7月,29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我院接受减压及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再手术原因和处理方法,并对所有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手术效果。结果:295例患者中,再次手术患者共16例,再手术率为5.4%。所有再手术患者二次手术时间距离首次手术15.1±23.4个月(0.1~60个月)。16例再手术患者中,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6例(37.5%),其中切口感染2例、伤口深层血肿形成4例,均采取感染清创或血肿清除(1例因行棘突切除取出Coflex)治疗后痊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者10例(62.5%),其中2例Topping-off术后患者再手术原因为融合节段内固定松动或神经根粘连,更换内固定及神经根松解后症状缓解;另8例单节段Coflex置入患者主要原因为原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退变,接受再次探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为新发节段症状,予以减压融合后症状缓解。本组所有再手术患者中,无1例因Coflex内固定直接相关并发症(内固定移位、松动、脱出或棘突骨折)再次手术。所有再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8.6±12.6个月(6~4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总体优良率为93.8%。结论: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再手术原因与Coflex装置无直接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与切口感染、深层血肿及原手术或邻近节段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